ABC小说网 > 我靠食谱当上女宰相 >第236章 这口锅,煮的是龙根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36章 这口锅,煮的是龙根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天光未亮,京畿六门已贴满黄榜。

  朱砂勾边的通缉令在晨风里猎猎作响,苏晏清的名字被墨笔圈出,如钉入骨。

  罪名赫然:以食干政,窥君隐秘,动摇国本。

  悬赏千金,取首级者封爵。

  百姓围拢观望,却无人喧哗。

  那画像上的女子眉目清冷,并未佩刀执剑,只捧一碗粥,立于残灶之前。

  有人低语:“这便是那位让北地孩子吃饱饭的女官?”也有人说:“她揭了灾情,可也没说错啊……”

  话音未落,便有玄镜司巡骑驰过,铁蹄踏碎薄霜。

  人群四散,唯余纸片翻飞。

  然而次日清晨,东市巷口,一缕烟竟破雾而起。

  灰膳童蹲在半塌的土灶前,身形单薄如影。

  他手中锅是用金锅残片拼成,裂痕纵横,像一道未愈的旧伤。

  米粒倒入锅中,混着昨夜焚尽的图稿余烬——那些曾记载《味政十策》的手稿,如今化为灰黑粉末,沉入水中。

  火苗舔舐锅底,渐渐升腾。

  奇异的是,那粥非但不腥苦,反而泛出一种极温润的香气,似陈年柴火煨炖的老汤,又似冬夜里母亲披衣起身熬的那一碗糊。

  第一个尝的是个老兵。

  他断了一臂,靠墙蜷坐多年,从不与人说话。

  今日却鬼使神差地走近,接过粗陶碗,喝了一口。

  刹那间,他浑身剧震。

  “哥……”他喃喃,眼眶骤红,“你最后啃的那半块干粮,是不是掺了树皮?你说撑得住,可你咽不下……我忘了……我都忘了!”

  他扑跪在地,额头重重磕向青石板。

  旁边卖菜妇人颤抖着接过第二碗,刚啜一口,眼泪便止不住滚落。

  “这是我娘走那天,我喂她的最后一口……她说‘甜’,其实全是灰啊!我竟以为她真的吃得下……”

  哭声渐起。

  不是哀嚎,而是记忆的崩塌。

  多少年来,他们把亲人饿死的事藏进心底,当作羞耻;如今这一口灰粥,却将深埋的痛楚尽数唤醒——原来不是食物有灵,而是人心太久未曾触碰真实的滋味。

  阿烬传来了。

  他披麻戴孝,肩扛一面破鼓,沿街缓行。

  鼓声低沉,如丧钟轻鸣。

  他开口唱:

  锅底灰,心头血,

  一勺入喉,万民哽咽。

  曾吞土,曾嚼革,

  官报丰年时,谁问民间缺?

  每唱一句,便有人垂泪。

  老者拄杖跪拜,少年焚香于道。

  更有几家主妇悄悄回家,刮尽灶心积灰,照法熬粥。

  竟能得相似之味——非因灰同,实因忆共。

  萧决的密探连夜回报:“查遍食材,无毒无蛊。百姓所感,皆由心发。”

  书房内烛火摇曳,萧决静坐良久,指尖抚过卷宗边缘。

  最终提笔批下八字:“民为非罪,察访司记档。”字迹冷峻,却暗藏一丝松动。

  消息传至宫中,皇帝震怒。

  “区区一碗灰粥,竟成民心所向?!”他摔了茶盏,“传旨!所有灰粥摊,尽数焚毁!若有抗命者,以谋逆论处!”

  圣旨如雷,直落太庙。

  可当玄镜司兵卫持火上前,欲烧东市残灶时,金镬侍已静立门前。

  他年逾花甲,掌太庙主灶三十余载,素来守礼不当。

  此刻却横身挡灶,双手高举铜牌:“此火承自开国太祖,三百年前燃于金殿御灶,代代相传,未尝一日熄灭。依《礼典》,太庙灶火,非君可灭。若要焚灶,请先焚我。”

  兵卫迟疑。

  风起,玄袍猎猎。

  萧决踏步而来,目光扫过众人,冷冷开口:“奉旨缉拿苏晏清,非毁灶灭火。尔等退下。”

  他转身,俯身对灰膳童低语:“再熬七日,每日辰时,换一城门。”

  灰膳童不言,只默默点头。

  他从怀中取出一小撮金锅碎屑——那并非普通金属,而是苏家三代掌御膳火时,亲手淬炼封存的信物。

  他将其埋入新灶底土,轻轻覆上柴灰。

  火,再度燃起。

  同一时刻,城外荒岭,一处废弃旧膳坊隐匿林间。

  檐漏滴水,灶冷多年。

  苏晏清独坐屋角,指节微颤。

  她听见了城中的鼓声、谣曲、哭泣,也知自己已成为风暴中心。

  但她更清楚,真正的火种不在锅中,而在人心里。

  门外落叶轻响。

  梁守火悄然推门而入,蓑衣带露,神色凝重。

  他递来一包油纸裹物,低声说:“这是‘心引火’种,祖父当年藏下的最后一点火脉。他说……只要还有人愿尝苦,愿记痛,火就不会灭。”

  苏晏清接过,触手微温。

  她闭目片刻,忽咬破指尖,将一滴血落入掌心灰烬,轻轻揉入陶罐之中。

  窗外,启明星依旧高悬。第237章 七灶燃烟

  夜风穿林,旧膳坊的残檐在月色下投出斑驳影迹。

  苏晏清盘膝而坐,面前是七只粗陶罐,形制简朴,却一一以红绳封口,泥印压着她指尖血混入的灰烬。

  那灰不是寻常草木余烬,而是金锅焚毁时落下的焦屑,掺着《味政十策》手稿的墨痕,更裹着无数灾民咽下的土、北境将士嚼过的革——它无毒,却比砒霜更刺心;它不烫,却足以灼穿谎言织就的锦绣朝堂。

  梁守火立于门侧,蓑衣未解,目光落在她微颤的手上。

  “你本不必亲自动手。”他说,“这血……伤已入肺腑。”

  苏晏清抬眸,唇角极轻地一弯,像雪后初融的一线春水。

  “若我不流这一滴血,谁还会信,有人真愿为‘记得’二字付出代价?”她声音低哑,却字字清晰,“祖父临终前说:‘火种不在灶中,在人心里。可人心易冷,需有人先燃自己,才能引他人拾柴。’”

  她顿了顿,望向京城方向。

  那里灯火如星,层层叠叠围成一道金铁高墙,将百姓的哭声挡在外头。

  可如今,墙外已起风了。

  阿烬传跪在她面前,披麻依旧未卸,肩头还沾着昨夜奔走的霜尘。

  他接过七只陶罐,如同接下七道命符。

  “七州首府,各设一灶。”苏晏清缓缓道,“不求人信我,不求人拥我,只求人记得——他们曾饿过,亲人曾饿死,而官报丰年时,碗里只有树皮和灰。”

  阿烬传叩首至地,三响沉闷如鼓点敲在人心。

  起身时,眼中已有泪光,却不悲,而是燃着一种近乎虔诚的烈意。

  他转身离去,脚步坚定,踏碎林间薄霜,背影没入黑暗,仿佛携七簇火星奔赴荒原。

  屋内重归寂静。

  苏晏清缓缓闭目,指节抵住心口。

  一阵剧痛自肺腑深处蔓延开来,像是有无数细针在五脏六腑间穿刺。

  她咬牙忍耐,冷汗浸透里衣。

  这是连日以“味联”操控人心所结的反噬——每一次借食物唤醒记忆,皆是以自身精气神为引,牵动千万人心绪共鸣。

  她非神,血肉之躯,如何扛得起这般山海般的情绪洪流?

  但她不能倒。

  咳声骤起,撕裂夜寂。

  她偏过头,一口鲜血吐在掌心,猩红触目。

  可奇异的是,那血中竟泛出淡淡米香,似陈年粥糜熬化后的温润气息,缠绕不去。

  她怔住。

  随即苦笑:“原来连我的血,也开始记住饿的味道了。”

  窗外,启明星渐隐,天边泛出青白。

  第一缕晨光穿过破瓦,落在空荡的灶台之上——那灶冷了多年,此刻却仿佛有无形之火在其中跳动。

  七日后。

  七州密报接连飞至:

  东楚州,灰粥摊前万人空巷,老妪捧碗痛哭,言其夫饿毙于丰年税吏催粮之夜;

  西陵府,一县令尝罢灰粥,当众脱去官袍,长跪于衙前:“吾食禄三十年,不知民饥至此。”次日辞官返乡,开仓赈灾;

  北昭道,戍边军卒列队而来,每人取一碗,默然饮尽,而后齐声呼号:“愿战死沙场,不再听家中啃骨声!”

  萧决将密报汇成一卷,呈于御前。

  “民非乱,而君如盲。”他跪地,声音平静无波,却字字千钧。

  皇帝怒极,摔杯于地:“一锅灰,竟敢撼龙柱?!”

  殿中群臣屏息。

  萧决却未伏首,反而昂然直视龙颜:“陛下,龙柱之所以立,因有万民为基。若此基已朽,柱愈高,则倾覆愈速。若此灰能醒君,臣愿共担‘撼柱’之罪。”

  风自殿外涌入,吹动垂帘。

  遥远东门,一缕青烟袅袅升起,笔直升腾,直入云霄。

  无人点燃,却久不散去,宛如悬于金锅之上的冷月,又似一柱不灭的香——祭亡者,也祭那些终于敢开口说“我饿过”的活人。

  而在京畿最幽暗的小巷深处,一双布满老茧的手正悄然推开柴门。

  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拄杖而行,官服褪色,腰牌蒙尘。

  他一步步走向街角那口残灶,双膝缓缓屈下——

  他的嘴唇颤抖着,喃喃:“让我……尝一勺最苦的。”
  http://www.abcsee.cc/45461/23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