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我靠食谱当上女宰相 >第346章 锅底刻的,不是字,是债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346章 锅底刻的,不是字,是债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苏晏清是被萧决背出地脉的。

  那一夜,山风如刀,割裂云层,月光冷冽洒在焦黑的岩口。

  他肩头染血,右臂仍缠着浸透暗红的布条,却始终未松手。

  她伏在他背上,呼吸微弱如游丝,五感几近溃散,唯有心脉深处还燃着一缕残火——那是以舌尖精血引动“契焚”之术的代价,她的味觉已半废,从此再难尝百味真谛。

  三日昏迷,梦中无景,唯有一口铁锅悬于虚空,底下幽蓝火焰不熄,米香若有若无,似有人轻声唤她:“清儿……回家吃饭了。”

  醒来时,天光初透,窗外梧桐叶影斑驳,落在她素白的手背上。

  屋内静得能听见炭火将尽的噼啪声。

  她缓缓撑起身子,经脉如锈链拉扯,剧痛钻心,可眼神却清明如镜。

  门外小铺前,堆满了玉简残片。

  不是碎石,不是瓦砾,而是一片片泛着灰青光泽的古老竹简碎片,层层叠叠,如雪堆积。

  每一片都刻有残纹,有的尚存半个字迹,有的仅余一道焦痕。

  陈守灰蹲在其中,鬓发霜白,手中握一把铜刷,正轻轻拂去尘埃。

  他抬头见她推门而出,只低声道:“七十二城,暗祠皆毁。这是最后一点根骨了。”

  苏晏清一步步走下台阶,赤足踏在青石上,寒意直入心脾。

  她俯身拾起一片残简,指尖轻触那凹陷的刻痕——

  刹那,幻影闪现!

  海浪拍岸,孤岛矗立,一座通天巨鼎深埋沙中,形如倒扣的苍穹。

  鼎身黑沉,符文盘绕,非金非石,似由怨念凝成。

  一名白衣老者跪于鼎前,双手捧心,鲜血自胸膛涌出,滴落鼎沿。

  万千魂影环绕四周,哀嚎不止,却被一股无形之力抽离心火,汇入鼎腹。

  老者嘶声祷告:“愿以万民执念为薪,换千年不饥之术!自此天下无饿殍,饭即天道,鼎为神明!”

  画面戛然而止。

  苏晏清猛地抽手,指尖已被残片划破,血珠渗出,滴在碎简之上,竟发出轻微“嗤”响,像是烫在冰面。

  她瞳孔骤缩,心头如雷轰鸣。

  “原来如此……黑镬门,从来不是大靖所生。”她喃喃开口,声音沙哑却锋利,“它是从海外来的。那鼎,才是真正的源头——所谓‘统一之味’,不过是奴役人心的契约开端。”

  话音未落,院外传来沉重叩首之声。

  灶归心跪在门槛之外,额头抵地,手中捧着一座巴掌大小的黑镬。

  鼎身乌沉,符文密布,隐隐透出阴冷气息。

  他曾是黑镬暗祠的建造者,借“永饱”之名蛊惑百姓,如今双目通红,满脸泪痕。

  “我建祠三日,梦见孩子饿死在怀中,”他声音颤抖,几乎不成句,“醒来却发现……是我亲手把饭煮成了药,把粥熬成了锁魂的汤!他们吃得越多,越忘了怎么哭,怎么笑,怎么叫一声娘……”

  他猛然抬头,眼中满是悔恨与清明:“我不求赎罪,只求能亲手煮一顿不怕亏心的饭!请烧了它——烧了这骗人的鼎!”

  说罢,他双手高举,将小鼎狠狠砸向苏晏清门前那口祖传铁锅。

  锅身嗡鸣,似有所感。

  火焰自灶膛内腾起,无需柴引,亦无风助,竟是心火共鸣所致。

  黑镬一触烈焰,便剧烈震颤,符文逐一崩裂,发出凄厉尖啸,仿佛有千魂在鼎中挣扎呼号。

  最终,“砰”然炸裂,化作黑灰四溅。

  可就在灰烬飘散之际,一行极细的小字缓缓浮现于空中,墨色如血:

  薪尽,火南。

  众人默然。

  苏晏清凝视那八字良久,终于抬手,将所有玉简残片尽数投入锅中。

  她取出随身携带的“共灶米”,七十二城百姓家中各取一把,混为一体;又倾入一小陶瓶井水——江南春雨所集,澄澈如泪。

  锅盖合上,她盘膝坐于灶前,闭目调息。

  心火自丹田升起,一缕缕渡入锅底。

  铁锅微震,发出低沉龙吟,仿佛回应着千年厨魂的召唤。

  粥渐渐沸腾,米粒开花,香气氤氲而出。

  那不是珍馐之香,也不是祭礼之气,而是无数寻常人家灶台边最朴素的那一缕炊烟——带着柴火微焦、锅巴轻糊的气息,还有母亲掀锅时那一声温柔的“开饭了”。

  当热气升腾至最高处,她睁眼,唇齿轻启,诵出四句誓言:

  “道不封,契不立,火不统,味不囚。”

  话音落下,锅中光芒暴涨,所有残片在高温中心理焚化,唯有一块完整玉片浮出水面,静静漂于粥心。

  其上刻着两个古字,笔锋苍劲,似由血写成:

  黑镬归南,待主更迭。

  苏晏清伸手取出玉片,握于掌心,滚烫灼人。

  她没有惊怒,也没有惧意,只是轻轻闭上了眼睛。

  远处,玄镜司飞鸽掠过屋檐,羽翼带起一阵微风。

  灰蝶使站在墙头,低头看着自己摊开的掌心——那里,不知何时浮现出一道淡淡纹路,形如灶印,却非金非火,色泽幽微,仿佛来自极远之地的回响。

  他怔住,心跳忽慢了一拍。

  南边的海风忽然吹来,带着咸腥与未知的潮气,拂过他的耳畔。

  他仰起脸,望向那片辽阔无垠的碧空,嘴唇无声地动了动。

  当夜,月隐星沉,风止树静,唯有檐角一盏孤灯摇曳着微弱的光。

  灰蝶使盘膝坐在屋顶残瓦之上,掌心朝天,那道灶纹在夜色中泛着极淡的幽光,像是从地脉深处渗出的记忆残影。

  它不似玄镜司烙印,也不类凡火灼痕,反而带着某种温润而执拗的脉动——与他体内某处隐隐呼应。

  忽然,心口一震。

  不是疼痛,也不是恐惧,而是一种近乎血脉相连的牵引。

  他的指尖无意识蜷缩,仿佛被什么遥远的东西轻轻拉住。

  那一瞬,他竟听见了声音——低哑、破碎,千万人齐声呢喃,却又像只有一个孩子在海边哭喊:“饿……好饿……”

  “姐姐。”他喃喃出口,声音轻得几乎融进夜风里,“海那边……有人在喊饿。”

  他不知自己为何唤她为姐,也不知这声呼唤从何而来。

  可那感觉太真实了,如同幼时被遗弃在荒庙前,唯一记得的,便是有个女子蹲下身,将一块温热的米糕塞进他手里,说:“吃了它,你就不会怕了。”

  此刻,那块米糕的味道似乎又回来了,在他干涸的舌根泛起一丝甜意。

  院中,苏晏清倚门而立,披着一件素色薄衫,目光追随着天际最后一抹灰影。

  那只灰蝶终于振翅南飞,尾翼划过夜空,留下一道细若游丝的火线,宛如薪尽余烬不甘熄灭的最后一息。

  她望着那轨迹渐渐消散于苍茫,心中并无波澜,只有一种深埋已久的沉重缓缓浮起。

  她转身走入厨房,指尖抚过祖传铁锅的边缘。

  锅身尚存余温,粥香已散,唯有一缕若有若无的气息缠绕指间,那是七十二城百姓执念所凝,是无数双手曾在此煮饭、烧汤、哄孩入睡的烟火印记。

  “它以为我在封债……”她低声说道,嗓音沙哑却坚定,“可我在还债。”

  她闭上眼,脑海中浮现祖父临终前枯瘦的手握紧她的手腕:“清儿,厨者非烹物,乃烹人心。味有千种,最苦的是忘本之味,最毒的是强加之味。”

  如今她终于明白,黑镬门所图,并非统一五味,而是抹去选择——让人不再记得饥饿为何物,也便不再追问为何而食、为谁而活。

  那样的饱足,实则是灵魂的枯竭。

  而她以“共灶米”、“守心水”熬制的封简粥,不是镇压,是唤醒。

  她把那些被窃走的记忆碎片,重新还给了百姓。

  他们吃下的不是药,是曾经属于自己的味道。

  三日后,消息悄然传开:饮此粥者,或梦见亡亲递来一碗粗饭,泪流满面;或午睡惊醒,忽然记起幼时偷摘邻家青豆被骂的羞赧;更有老妪捧碗落泪:“原来我娘当年煮的南瓜粥,是这个甜法……”

  无人中毒,反觉心神清明。

  而在千里之外的南海礁石群中,一道沉寂多年的阴影骤然颤动。

  那半埋于沙的巨鼎,锅底锈壳如鳞片般片片剥落,露出内壁密布的手印——层层叠叠,深深浅浅,皆以血书“愿承”二字,按于冰冷鼎身。

  那些手印的排列方式,竟与当年苏晏清将七十二村百姓按手印于祖灶木梁时,分毫不差。

  鼎腹深处,幽光微闪,似有呼吸。

  仿佛有谁,正借着万民未泯的执念,重新点燃那一簇不该存在的火。
  http://www.abcsee.cc/45461/34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