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老太太,并非我推诿,我已经磨破了嘴皮子求他,好说歹说才压到这个数。

  他还放话说爱给不给,否则就要了两条人命抵账。

  听见这番添枝加叶的转述。

  贾母和王夫人登时变了脸色。

  要不请太后老人家做主?十万两可不能让他占便宜。

  贾赦提议道。

  贾母狠狠剜了他一眼。

  太后的门路岂是好走的?

  更何况。

  这事未必能成!

  踌躇片刻。

  她叹气道:说到底总是咱们理亏。

  十万两,给了罢。

  纵使这次求太后强行放人。

  也彻底和贾铭结下梁子了。

  往后还不知要折腾出什么花样。

  如今他掌着五城兵马司,从前瞧着不起眼,如今倒成了能压人的实权衙门。随便寻个由头就能找麻烦,偏生弹劾也动不得他。

  话里透着惧意,贾母已然打算破财免灾。

  贾赦、邢夫人和王夫人虽然心疼如割肉。

  眼下却别无他法。

  当家的凤姐忽然禀告:老太太,公账上银钱不多了。

  怎会如此?

  贾母大惊!

  众人齐刷刷盯着凤姐。

  目光如针!

  凤姐暗自冷笑,莫非疑我贪了不成?

  只得委婉解释:府里日常用度大了些。

  贾母略一沉吟便明白了。

  唉。

  坐吃山空。

  光靠田庄进项哪够?

  她当年也是掌过家的。

  岂会不知?

  贾赦终日挥霍无度。

  此刻也心虚起来。

  干咳两声。

  他不愿多谈,便岔开话头:要不,去江南甄家借些银子?

  正是!

  王夫人连忙附和。

  ------

  《江南甄家与贾府渊源》

  听闻提起江南甄家,黛玉等人面露疑惑。宝玉、贾兰这些年轻子弟也都茫然不解。

  陪同黛玉归来的李纨轻声解释:甄家家主乃钦差金陵省体仁院总裁,财力远胜我们这等公爵府邸。独独他们接过四次皇驾,与贾府既是世交又是姻亲。

  听闻此言,黛玉诸人皆惊。世人常道贾史王薛四家亲密,却不知金陵甄家与贾府情谊最为深厚。

  黛玉初入贾府时,凤姐便向王夫人禀报甄家送礼之事。两家虽相隔千里,却常有往来。连大观园筹建时,都直接从甄家存放的五万两中支取三万。

  更有五十六回记载,多年未见的甄家先遣人请安,后又派四位嬷嬷来访,荣国府以厚礼相待,互相宴请。两家情谊之深,尤胜王家。甚至彼此代为保管财物,贾府还曾为被抄家的甄家隐匿财产。

  说到此处,李纨忽然望向噤声的宝玉,莞尔道:这事倒有桩趣闻。

  探春好奇追问,心思细腻的黛玉注意到李纨的目光,便道:莫非与宝二爷有关?

  林姑娘果真聪慧。李纨笑道。

  [接下文《黛玉评甄贾宝玉,贾母定夺》]

  金陵省体仁院总裁甄应嘉之子甄宝玉,生得白皙俊秀,其祖母极其疼爱,便以小名呼之。这位甄家公子比荣国府的宝玉年幼一岁,最奇的是二人容貌竟有 ** 分相似。

  江南甄氏与贾家同属勋贵之列,皆蒙世袭爵禄。当年太祖南巡之时,其他府邸不过接驾一回,唯独甄府曾四次迎驾,圣眷之隆可见一斑。府中这位甄公子与贾府宝玉命运相仿,皆得祖母万般宠爱。

  然有一点截然不同:贾宝玉乃衔玉降生,甄宝玉却无此异象。

  当听闻金陵甄氏往事时,宝玉难掩惊诧:竟有比我家更显贵者?还与我这般相像?大嫂,此话当真?

  李纨抿嘴笑道:岂能有假?她在贾府日久,深知其中典故。

  李纨娓娓道来:听闻这位甄公子自幼顽劣,逃学成性。在外顽劣不堪,见了女孩却立时温文尔雅。其父屡次教训,他挨打时便呼,声称这般能止痛。她隐去未提的是,甄宝玉与贾宝玉更为相似的癖好:读书必要女儿陪伴方能识得字,还严令小厮不得唐突二字,说话前需以香茶漱口。

  更有奇者,甄宝玉四岁时,甄府曾延请贾雨村为师。因老夫人过分溺爱,时常责备教师。贾雨村不堪其扰,终辞馆而去。这般情状,与贾宝玉简直如出一辙。李纨不便细说,恐王夫人听闻不悦。

  听到这番话,黛玉和探春都忍不住笑了。

  果然和二哥哥一个性子,不只长得像,连为人处事都这般相似。探春打趣道。

  黛玉抿嘴浅笑,并不接话。自从贾铭入府后,她亲眼目睹宝玉几次摔玉发狂,说话也越发不着边际。若没见过贾铭这样文武双全的青年才俊也就罢了,偏生有了比较,再看宝玉这副只知与丫鬟厮混、不学无术的模样,黛玉更是瞧不上眼。

  这些日子宝玉毫无长进,贾铭却一日千里,两相对比更显差距。因此除非宝玉主动搭话,黛玉多数时候都懒得理会。她宁可多写几首诗,给贾铭创办的报社多投稿件。

  宝玉浑然不觉黛玉的态度,听完甄宝玉的荒唐事后竟笑道:不想天底下还有这般知音!真想早日会会这位甄家公子。

  黛玉闻言沉默不语。探春虽然也有些看不上宝玉,但到底没黛玉那般反感,便接话道:我也好奇得很,若他来了定要亲眼瞧瞧,看是不是真和二哥哥一模一样。不知情的,还以为你们是双胞胎呢!

  李纨听到这话忽然一怔。她隐约记得在宝玉出生前后,贾政夫妇似乎去过金陵甄家?具体是在甄宝玉出生前还是出生后,时隔多年已记不真切了。

  这本是一场寻常的探亲访友。

  只是那张面容为何如此相似?

  李纨恍惚间被自己冒出的念头惊着了。

  她连忙收回心神。

  晚辈们闲聊之际。

  听了贾赦等人的言语。

  贾母叹息道:

  甄家那边确实存着几万两银子,原是备着不时之需。

  这便是分散风险的道理。

  可远水难救近火。

  等那边送来,往返数月,你们可曾算过时日?

  王夫人听罢骤然色变!

  这般拖延。

  贾政怕是早已化作枯骨,坟头草木都要长出来了!

  她急切道:这可如何是好。

  目光转向贾母。

  她记得老太太既有嫁妆又有体己。

  贾母嫁入贾家数十载。

  除却私蓄。

  月例年礼都是顶格的。

  当年主持中馈时,虽不及凤姐那般,想必也积攒不少。

  自然。

  贾母宽裕,用度也阔绰。

  挥霍无度的。

  要说贾府坐吃山空,她也是主因之一。

  不过她耗的多是公中银钱。

  即整个荣国府的积蓄。

  如今贾府。

  算上古董字画,估值不足十万。

  现银约五万两。

  这数目看似不大,实则惊人。

  一两值千文,十万两便是亿万钱。

  不过两三文就能买个馒头。

  贾母毕生积攒至此,已是难得。

  不只王夫人。

  贾赦等也都眼巴巴望着老太太。

  人老精明的贾母岂会不懂。

  这些人都在打她体己的主意。

  要从她手里抠银子呢。

  贾母心中暗自讥讽。

  思忖片刻。

  终究不能坐视儿孙陷于危难。

  沉吟半晌,终是开口道:既如此...便依此议。

  【25

  既作此决断。

  贾政、贾琏二人各需筹措五万两。

  祸端皆因贾琏这逆子而起。

  故长房当担主责。

  公中拨银五千两,老身再贴补五千两,共凑足一万两。

  言外之意。

  长房惹的祸事,府里与老身已仁至义尽。

  剩下四万两你们自行解决!

  无视贾赦、邢夫人骤然铁青的面色,以及...王熙凤怨怼的眼神。

  转而对王夫人及匆匆赶来的赵姨娘道:政儿实属被牵连,公中支一万两,老身私囊再添两万两,共三万两。

  余下两万两由二房补足。

  ......

  贾母自觉这般分配堪称公允。

  祸首出在长房,自当承担重责。

  公中与老身已尽力周旋。

  未加责难已是宽厚。

  至于二房。

  终究是无妄之灾。

  但府中与老身亦多出了银钱。

  心中却盘算着:这两万两合该你王氏自掏腰包。

  当年为何择王家女为媳?

  又为何聘凤辣子过门?

  图的不就是王家的万贯家财!

  与袁家贪图盛华兰嫁妆如出一辙。

  均是如意算盘。

  接黛玉入府。

  除却意气之争,何尝不是惦记贾敏的妆奁,乃至林如海身后的庞大家业。

  处处机关算尽。

  ......

  老爷,四万两银子,纵是变卖古玩字画也凑不齐啊!

  邢夫人闻言大惊失色。

  慌忙向贾赦诉苦。

  她不便向贾母直言,只好再请贾赦出面。

  贾赦也焦灼万分!

  他根本凑不出这么大一笔钱。

  否则当初也不至于为区区几千两就将亲生女儿变卖。

  情急之下,贾赦又想去求贾母通融。

  却见贾母目光陡然锐利:此事不必再提!

  两房究竟有没有余钱?

  她心如明镜。

  四万两之数,有凤姐作保,加上贾赦那份,东拼西凑尚可应对。

  二房情形相仿。

  王夫人的陪嫁和历年积蓄,勉强能抵两万之数。

  但此举无异于——

  将两房积蓄尽数掏空!

  荣国府与她同样元气大伤!

  公中支出一万五千两后,

  库银几乎见底。

  余下些许银钱,

  仅够维持阖府用度及人情往来。

  这般寅吃卯粮,

  怕是得典当古玩字画才能熬到明年佃租入库。

  老太太的日子亦不好过。

  两万五千两!

  她体己现银不过五万之数。

  这一下便去其半数。

  若再来这般祸事,

  只怕撑不过三回。

  思及此处,

  更觉暮年还要为家族耗尽心血。

  原想着安享晚年,

  此刻却心力交瘁,

  恍若又衰老数岁。

  终是长叹道:罢了,凤丫头明日就去金陵甄家,把咱们寄存的银子都取来。

  是,老祖宗。

  凤姐暗自咬牙。

  本以为——

  府里与老太太会担下这笔开销。

  没料到老太太竟如此行事!

  不过转念又想:倒比预计的强些,不必独揽五万两,只消应付四万,平白省下一万两。按五百两一次算,便是二十回周转余地。
  http://www.abcsee.cc/45477/11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