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科举,他们都说我是文曲星下凡 >第410章 湖心泼墨,雪夜惊世之作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410章 湖心泼墨,雪夜惊世之作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汴州湖心。

  楼船顶层,宽敞轩厅内,暖炉驱散了最后一丝寒意,琉璃窗外是无声飘落的鹅毛大雪与墨色湖面,窗内则是灯火通明,文气氤氲。

  案几之上,宣纸铺陈,徽墨研浓,湖笔林立,端砚生辉。

  更有数张专门用于作画的大案摆放开来,气氛已然烘托到位。

  魏王朱麒、府尊蒲存义、苏方正以及林世海等人,皆退至稍远处的席位,屏息凝神,生怕打扰了场中三位主角的雅兴。

  只有少数侍从在角落静立,随时准备添墨、换纸。

  汤尹立于窗边,负手看着窗外茫茫雪景,湖岸边的点点灯火与喧嚣仿佛被这雪幕隔绝,只剩下这一方宁静的天地。

  他许久未曾动笔,只是静静地看着。

  许贞清性子更急些,已然有些技痒,他搓了搓手,笑道。

  “子畏兄,莫非还在酝酿惊世之作?不如先由老夫抛砖引玉,热热场子?”

  汤尹未回头,只是淡淡道:“还是昌谷你先请吧。”

  许贞清也不客气,走到一张案前,提起一支大号湖笔,饱蘸浓墨,略一沉吟,便笔走龙蛇。

  他写的是诗,亦是书法。

  “《乙未春雪夜泛舟泛月湖》”

  …………

  “湖船金碧灿,墨意胸中横。”

  “莫笑骚人老,犹能笑后生。”

  诗句既描绘了眼前景致,又抒发了自己不服老、愿与年轻人一争长短的豪情。

  更妙的是他的书法,用的是他最为擅长的行楷,笔力雄健,结构严谨,于法度中见洒脱,引得林世海在一旁不住点头喝彩。

  “昌谷的笔力愈发精纯了,此诗此字,已属上乘!”

  赵麟也由衷赞道:“许公宝刀未老,学生佩服。”

  许贞清哈哈一笑,颇为自得,将笔一放:“砖已抛出,就看你们的玉了!”

  这时,汤尹终于转过身来。

  他目光扫过案上宣纸,又看了看窗外雪景,眼中闪过一丝追忆与超脱。他没有选择写诗,而是径直走向那张最大的画案。

  “研墨。”他平静吩咐。

  侍从连忙上前,将一方顶级松烟墨磨得浓稠如漆。

  汤尹挽起道袍的袖子,露出略显清瘦却稳健的手腕。

  他深吸一口气,骤然出手。

  他没有用笔,而是直接伸出右手食指,插入那浓墨之中,随即闪电般在雪白的宣纸上划动起来。

  “指墨。”许贞清低呼一声,眼中爆发出惊人的光彩。魏王朱麒,林世海、蒲存义、苏方正更是激动得站了起来。

  这可是汤尹当年名震江南的绝技之一,以指代笔,更能展现其磅礴不羁的性情与对力道的控制。

  只见汤尹手指翻飞,或点、或抹、或勾、或扫。

  浓墨、淡墨、焦墨在他指尖变幻无穷。

  顷刻之间,雪夜、远山、孤舟、寒林的轮廓便跃然纸上。

  那意境苍茫、孤寂,却又带着一种遗世独立的傲岸。

  画成,他并未停手,换了一支狼毫小笔,在画幅右上角题下一首诗。

  笔迹与他平日书法又有不同,更显狂放恣意,与指墨画的意境完美契合。

  “万壑松声寂,千山雪影寒。”

  “孤舟凝碧水,独坐钓江滩。”

  诗成,笔落。

  满堂寂静。

  所有人都被这诗、这画、这字所蕴含的极致意境震慑住了。

  尤其是那二十个字,仿佛将天地间的孤寂与清冷写尽了,却又在孤寂中透出无比的坚韧与傲骨。

  “这……这诗……”

  许贞清声音都有些颤抖:“子畏兄,此诗只应天上有。这画,这字……你……你沉寂数十年,锋芒非但未减,反而更胜往昔。”

  他心中震撼无以复加,这老友的修为,已经到了鬼神莫测之境。

  林世海更是激动得老脸通红,能亲眼见证这样一幅融诗书画于一体的神作诞生,他觉得此生无憾了!

  魏王、蒲存义等人也算是书画收藏爱好者,怎能不懂这幅画以及诗词的价值?,

  那扑面而来的艺术感染力与宗师气度,让他们也明白,眼前这幅作品,足以成为传世瑰宝。

  汤尹面色依旧平静,仿佛只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他看向赵麟,目光中带着考校与期待:“小子,到你了。”

  压力,瞬间给到了赵麟。

  在两位文坛泰斗,尤其是恩师刚刚拿出如此惊世之作后,他该如何接?

  接不好,前面积累的文名恐怕都要大打折扣。

  赵麟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冷静下来。

  他脑海中飞快闪过无数名篇,最终定格。

  他知道,此刻不能怯场,必须拿出与之匹配,甚至在某些方面能形成对话的作品。

  他走到案前,没有立即动笔,而是对汤尹深深一揖。

  “恩师此作,已臻化境,学生叹为观止,不敢言超越。唯有另辟蹊径,抒写学生心中之块垒,请恩师、许公指正。”

  他选择的是“词”,一种在当下虽已出现,但尚未被主流完全推崇到与诗并列的文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提笔,蘸墨,笔走龙蛇,写下的是一首《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起句便是不凡,气势恢宏,带着一种对宇宙、对人生的诘问。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上阕写完,许贞清已经瞪大了眼睛,口中喃喃:“这……这是词?竟有如此格局?”

  赵麟笔锋不停,继续写下阕: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一句道尽世间常态,充满哲理,瞬间击中了在场所有人心中的柔软之处。

  就连汤尹,眼神也微微动了一下。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最后一句,以美好的祝愿收尾,将前面的感慨、矛盾、无奈全部升华,充满了温暖与旷达的情感。

  整首词一气呵成,笔迹用的是赵麟最为擅长的、已得汤尹几分神韵的行书,飘逸灵动,与词中意境相得益彰。

  词成,满场再次陷入死寂。

  如果说汤尹的作品是极致的“孤寂与傲岸”,那么赵麟这首词,便是极致的“旷达与温情”。

  它探讨了宇宙、人生、离别、团圆,情感起伏跌宕。

  最终归于美好的祝愿,其境界之开阔,情感之真挚,丝毫不逊于汤尹那二十字诗。

  许贞清呆呆地看着那墨迹未干的词稿,半晌,才长长吐出一口气,看向汤尹,语气复杂无比。

  “子畏兄……我现在不是嫉妒,是……是有点害怕了。这小子,他才多大?这心胸,这才情……这《水调歌头》一出,从此词坛,当有他一席之地,不,是开宗立派之基啊。”

  汤尹看着自己弟子,脸上终于露出了无法掩饰的、极度欣慰与骄傲的笑容。

  他缓缓点头:“此词,可传千古。”

  能得到汤尹“可传千古”四字评价,在场众人无不骇然。

  魏王朱麒看向赵麟的眼神,更加灼热。

  苏方正更是激动得胖手发抖,与有荣焉。

  赵麟并未松懈,他趁热打铁,走到另一张画案前。

  “学生偶有所得,再作一画,请老师指点。”

  他画的也是雪景,却与汤尹的孤寂截然不同。

  他画的是边塞雪景。

  画中,一支骑兵在风雪中艰难前行,旌旗半卷,将士们的甲胄上落满了雪,眼神却坚毅地望向远方。

  背景是苍茫的雪山,意境雄浑壮阔,充满了一种悲壮与力量感。

  画成,他同样题诗一首,笔迹变得雄健有力: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首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将边塞风雪的酷烈与将士的豪情、离别的愁绪完美结合。

  尤其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千古奇喻,再次震撼全场。

  “边塞诗,好雄奇的边塞诗。”

  林世海拍案叫绝:“如此豪迈,如此奇景,你……你莫非去过边塞?”

  他难以置信,一个从未出过中原的少年,怎能写出如此真实震撼的边塞画卷?

  赵麟躬身道:“学生只是心向往之,凭想象揣摩罢了。”

  想象?凭想象能写到这种程度?众人已不知该作何评价。

  这一夜,楼船之上,诗、词、书、画交替生辉。

  汤尹展现了其作为文坛传奇的深厚底蕴与超然境界。

  而赵麟,则用他跨越时代的“积累”和惊人的悟性,展现了无所不能的“中原第一才子”的恐怖实力。

  许贞清后来也忍不住再次挥毫,写下一幅雪景山水,并题上一首精妙的七律,但光芒已被前面师徒二人的惊世之作掩盖不少,让他又是感慨,又是兴奋。

  湖岸边的士子百姓,虽听不清具体诗词,但那楼船上不时爆发的惊叹与喝彩,却清晰地传了出来,引得岸边心痒难搔,议论纷纷,都知道今夜必有惊世之作诞生。

  雪,不知何时渐渐小了。

  天边泛起一丝微光。

  这场酣畅淋漓的雪夜雅集也接近尾声。

  汤尹看着窗外渐亮的天色,又看了看虽然疲惫却目光炯炯的赵麟,缓缓道:“乡试之后,你当出去走走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你的天地,不应只在书本,更在这万里江山。”

  赵麟心神一震,知道这是恩师对自己未来的点拨与期许。

  他郑重应下:“弟子谨记师命。”

  魏王朱麒眼中精光一闪,似乎从中听出了些什么。

  这一夜,文采风流,震惊汴京。
  http://www.abcsee.cc/45483/41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