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流光》观影(完)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阻止文物出城的领头人,是一个学者模样的人物。

  他情绪激动地挥舞着双拳,发表着慷慨激昂的演讲。

  “强敌压境,古物移出京城,必致人心惶惶,引发社会动荡。。”

  “政府当以保国安民为要,以维稳民心为要,终止古物南迁之举,切不可对敌处处示弱妥协!”

  “……”

  看似霹雳啪啦地说了许多,但这些演讲的中心思想就一个:文物不能出城!

  他的声音在嘈杂的环境中显得格外洪亮。

  在他的煽动下,装运文物的工人也开始举行罢工。

  秋芸跑到前面,望着领头人的样子,呢喃着,说出了一个人的名字。

  张昊从秋芸以往的视角中,知道了他。

  他绝对是个大佬。

  工诗文,精鉴藏,通文史,无论是从资历还是职位威望,他都是学界领袖,是无可否认的重量级人物。

  这点倒是有点出乎张昊的认知了。

  这种人物怎么会阻止文物南迁?还有报纸上的一些人,他们都是一些有识之士,怎么会极力反对这件事?

  没时间等张昊思考,事态的严重性已经进一步升级,口头争吵都快发展成肢体上的冲突了。

  眼见局势快控制不住了,无法,馆长只好让众人退回故宫。

  之后秋芸等人又尝试了几次,但都被武力阻止了。

  一系列激烈的举动,最终引发了故宫方面的强硬应对。

  馆长向参议会发电,恳请严令拿办。

  参议会接到馆长的电文后,迅速做出反应。

  很快,一批警力秘密被派往故宫,局势得到了初步的控制,那个领头的学者模样的人物被警方带走,那些工人也都被驱散。

  趁着这段时间,故宫的车队连夜赶往火车站台。

  冬日黯淡的灯光下,载满古物的卡车驶过街道。

  除了他们,这条街上一个人都没有,只有警卫在护送着他们。

  卡车直接上了站台,众人先把箱子卸到地面上,再一个一个的,搬到车厢中。

  站台空间有限,卡车分批卸货。

  馆长聚精会神地盯着众人装卸。

  车厢的门被打开,众人在车门与地面之间铺上木板,随后开始前推后拉,把木箱运到车厢中。

  有的箱子很重,搬起来很费力,但众人丝毫不敢松懈。

  明明是大冬天,但他们都热出了一一身的汗。

  忙活了一整晚,清晨时,天还黑着,众人终于将几千件木箱都搬上了车厢。

  负责押送文物的故宫人上了车,百余位负责护送士兵也迅速就位,荷枪实弹,整装待发。

  秋芸等人坐在第二列车厢上。

  到了发车的时间了。

  火车发出一声巨大的鸣笛,从火车站中开出,驶离这里,速度越来越快。

  馆长留在站台上,远远的,朝着火车远去的方向,鞠躬。

  他维持了这个很久,久到大雪落到了他的背上,将他彻底与天地融为一体。

  火车上的秋芸似有所感,连忙回头。

  可惜的时,火车已经驶得很远了,把站台远远地甩在身后。

  秋芸也看不到馆长,也看不到故宫了。

  太阳照常升起,照亮前进的方向,为大地镀上了一层金光。

  秋芸把脸贴在车窗上,冰凉的触感,把她冻得一个激灵

  秋芸捂着双颊,低声呢喃着:“此次南迁,究竟是对是错……”

  秋芸在自言自语,问同事,也是在问自己。

  她的这句话,让张昊恍然大悟。

  刚才死活也想不明白的问题,在此刻有了答案。

  张昊明白了。

  他是跟着秋芸的视角行动,他的认识中,秋芸是主角,主角要做的事,能有错?

  所以他在潜意识中,就认可了这种做法。

  但是这些大佬们不同。

  他们没有开上帝视角,他们也不知这么做究竟对不对,他们只能按照自己的见解,选择一个立场,再选出一个最适合当下的方案,

  况且,他们的担忧和考虑也不无道理。

  他们的做法没有什么对错之分,只是立场不同罢了。

  火车在铁轨上疾驰,窗外的景色飞速倒退。

  日月几度轮替,终于到了目的地。

  文物先被寄存在沪市,待位于石头城的文物保存库建成,那些文物又全部被运到这个库房里保存。

  迁徙到石头城保存的那些文物,并没有过几天安稳日子。

  敌军大肆进犯,石头城情势日趋危急。

  随着战事恶化,这些文物不得不再次分三路向大后方转移。

  南路最为艰险,而秋芸正负责押送这一路的文物。

  一行人途经多个城市后,终于抵达了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最后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将文物藏匿于一个天然形成的洞穴中。

  他们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开箱检查,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借助煤油灯微光查看书画是否发霉、铜器是否生锈。

  运输途中险象环生。

  文物刚运出仓库不到十天,原仓库就被炮弹炸为平地。

  一行人也遭遇过大轰炸,存放文物的仓库附近落弹累累,文物却奇迹般完好无损。

  ……诸如此类险事,不胜枚举。

  除了外部的威胁,白蚁、潮湿、鼠患等隐患也不少。

  这一路上的艰难险阻,张昊看着就焦心,但他们都坚持下来了。

  秋芸从参与文物南迁以来,十余年来未曾离开文物半步。

  她的同事也是如此。纵使薪水微薄,生活清苦,却无一人擅离职守。

  十余年时间,足够把一个风华正茂的青年,磋磨成满面风霜、历经沧桑的中年人。

  秋芸也成熟了不少,但她周身的气质依旧如同当年的模样,没有怨天尤人,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沉静坚毅又充满希望,让人莫名觉得安心熨帖。

  给他的感觉就像……

  就像宛若原状、看起来从未改变的文物,其实已走过千山万水,跨过整整十余年。

  电影的最后,秋芸等人挥手同当地相处了许久的乡亲们道别。

  张昊望着卡车远去的烟尘,许久回不过神来。

  卡车窜向更广袤的天地,片尾曲响起,电影也就此结束。

  观影舱打开,张昊坐起身体,看起来呆呆的,还有些回不过神来。

  身旁的好友徐昂也在一分钟后看完了电影。

  徐昂推了推张昊,打趣道:“怎么,看个电影还看傻啦?”

  虽然他也被震撼到了,但是这就不用和张昊说了。

  张昊回过神来,深吸一口气说:“这简直……就是一个奇迹。”

  张昊只说了奇迹,但他知道徐昂会明白的。

  果不其然,徐昂点点头,感慨道:“是啊。”

  他和张昊一样,一时也有些分不清电影中发生的事,到底是真还是编剧虚构的。

  理智上,他知道这种历经十余年烽火,上万公里跋涉,上百万件文物中仅有少量破损,几乎完好无损地保存下来的事情,更像是在讲科幻故事。

  但情感上,他刚被电影冲击过的大脑,却拒绝相信这是假的。

  因为……黑白质感的电影,总给他一种真实记录的感觉,自带复古感与沉浸感,很耐人回味。

  而且,不知道是不是错觉,相比其他的彩色电影,在《流光》中,徐昂更关注演员的演技和镜头语言,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故事内核和情节上。

  看完电影后,徐昂也控制不住地联想。

  等等!

  这是不是就是顾编坚决要把《流光》拍成黑白影片的原因?

  徐昂被自己的脑补弄得激动了,“快走,我要回去写影评!”

  他要抓住这波流量!

  张昊目瞪口呆地望着徐昂。

  不是,你什么时候变成卷王了?

  徐昂不搭理他。

  他要趁着灵感还在,赶紧把稿子赶制出来。

  两人正准备离开影厅,影厅前的大屏幕,却突然亮了。

  这是一张张黑白照片。

  秋芸,馆长,同事,秋父,秋母……

  电影中出现的主要人物,都在其中。

  秋芸依旧是那身宽松的旗袍,身姿挺拔,眼神中透露出敏锐与聪慧。

  馆长一身改良长袍,手臂间夹着一摞书,匆匆忙忙地走过,神色急切。

  电影开始时的同事,穿的是西装,亚麻黄,双排扣,庄重洋气,意气风发。

  还有穿着中山装的进步人士……

  这些照片,温柔又沉郁,像是带着落日的余晖。

  战火的硝烟、市井的烟火,都沉淀在黑白中,悲喜藏在明暗交错的褶皱里,比色彩更有穿透力。

  照片缓缓切换,最后定格在一张合影上,是秋芸和她的同事们站在堆满文物的洞穴前,笑容灿烂。

  突然,屏幕上出现一行字:“以上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

  张昊和徐昂都愣住了,他们没想到电影里的情节竟然是真实发生过的。

  徐昂原本急切写影评的心情更加迫切了。

  原来不用色彩,也能把故事讲得那么戳人。

  显然,其他媒体记者也是这么想的。

  短暂的静默过后,剧组众人再次登上了前方的高台。

  记者开始争先恐后地提问。

  这就与张徐二人无关了。

  首映礼结束后,两人回家的路上,张昊还在回味镜头里的细节,先前对黑白电影的偏见,早已在不知不觉中烟消云散。
  http://www.abcsee.cc/45540/34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