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守国门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云瑶这一出去,从小半年了吧?听说在国际上都拿了奖,做了报告,真给我们中国知识分子长脸!不过,你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还要抓部队工作,也真是不容易。”李政委递过一支烟,感叹道。

  顾辰翊摆摆手谢绝了香烟,目光追随着窗外一个特别亮的烟花,直到它在夜空中华丽地消散,才缓缓说道:

  “是啊,她不容易,在外面是闯一片新天地。我们呢,守好老家,带好娃,也一样是责任。她做的是有意义的事。

  我们当军人的,守的是现在的国门;她们这些搞科研的,是在为未来的国门,铸就更坚硬的盾,和更锋利的矛。分工不同,目标一致。”

  夜深人静,孩子们带着一身烟火气和新年的兴奋沉沉睡去后,顾辰翊独自回到书房。

  台灯下,他铺开信纸,开始给陆云瑶写信。信中,他依旧如常,简洁而准确地汇报了家里的近况,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以及自己的工作。

  然后,他笔锋一转,写道:“……日前接获来信,得知你在国际会议上报告大获成功,吾心甚慰,真可谓与有荣焉。家中一切安好,勿念。

  予安之逻辑日臻严密,予乐之画笔亦愈发传神,皆有进益。寒冬将尽,春日可期。盼你珍重身体,学业早成,平安归来。”

  信的末尾,他握着笔,犹豫了片刻,窗外隐约传来零星的、守岁人们的欢笑声。

  他最终还是提起笔,用他那惯常的、刚劲有力、略带棱角的笔触,蘸饱了墨水,郑重地写下了一句平时绝少宣之于口、却在此刻无比贴合心境的话:

  “陌上花开,盼君早归。”

  这封载着丈夫深沉内敛的思念、孩子们成长的讯息和家中一切安好的保证的信,随着日渐温暖的春风,飞越千山万水,送达了正在德国柏林,潜心钻研、准备将合作项目推向更深层次、更接近工业应用阶段的陆云瑶手中。

  展开信纸,读着那熟悉的字迹,尤其是最后那句只有他们才懂其中深意的话,陆云瑶的嘴角轻轻扬起,眼中泛起湿润的暖意。

  她知道,所有的分离与孤独,艰辛与奋斗,都是为了未来更好的重聚与相守。

  她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是探索科学前沿的无限风光。

  而她的港湾,她的根,永远在远方那个有着茂盛枇杷树、回荡着嘹亮军号声的营区小院里,在那个内心柔软而意志如钢的军人丈夫,和那两个正以各自独特方式悄然成长的孩子们身边。

  这份笃定的守望,是她勇往直前最坚实的力量源泉。

  一九八三年的春天,在柏林的残雪消融中悄然来临。

  菩提树冒出了嫩绿的新芽,街心花园里的番红花和黄水仙顶开潮湿的泥土,绽放出鲜亮的色彩。

  然而,陆云瑶却无暇过多欣赏这异国的春色。与工业界合作的项目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将经过大量仿真验证的算法,转化为实际嵌入到数控系统中的可执行代码,并在真实的机床上进行测试。

  这无疑是整个项目中最具挑战性的一环。理论上的完美,在遭遇现实的、充满不确定性的工业环境时,显得异常脆弱。

  第一次现场测试安排在柏林郊区的一家大型机械制造厂的精密加工车间里。巨大的龙门铣床运行时发出低沉的轰鸣,空气中弥漫着切削液特有的气味。

  陆云瑶和施密特教授团队的工程师们一起,紧张地守在控制室和机床旁边,盯着屏幕上的数据流和加工件的实时监测读数。

  起初的二十分钟,一切顺利得令人欣喜。

  新算法控制下的刀具路径平滑流畅,加工表面的光洁度肉眼可见地提升,监测数据显示精度稳定在预期范围的上限。

  几位德国工程师不时点头,交换着赞许的眼神。陆云瑶紧绷的神经稍稍放松,甚至开始想象着提前庆祝成功的场景。

  但就在测试进行到高速精铣一个复杂曲面时,尖锐的警报声如同利刃划破空气骤然响起——机床主轴负载在瞬间异常飙升,保护系统强制停机了!

  “was ist los?”(怎么回事?)

  现场的气氛瞬间凝固。

  德国工程师们立刻围上前检查,语速飞快地讨论着各种可能性,语气中带着德式特有的严谨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对纯理论算法遭遇现实挫折的“果然如此”。

  陆云瑶的心沉了下去,她强迫自己冷静,迅速调出故障前后瞬间的全部数据记录,一行行代码、一个个参数地仔细排查。

  整整三个小时,她像侦探般在数据的海洋中搜寻蛛丝马迹。汗水浸湿了她的衬衫后背,不是因为车间的闷热,而是源于内心的焦灼。

  终于,问题锁定在一个她之前认为无关紧要的、关于传感器信号滤波处理的细节参数上。

  在仿真环境中,这个参数是理想的;但在真实的、充满各种电磁干扰和机械振动的工厂环境里,它显得过于“敏感”了,导致控制系统误判了切削状态。

  这是一个微小却致命的疏忽,暴露了她缺乏大规模工业实践经验的短板。

  “陆博士,看来您的算法还需要更好地‘理解’工厂的脾气。”

  项目负责人,一位名叫克劳斯的资深工程师,语气平和,但话里的意思却很明确。

  他那双湛蓝色的眼睛直视着她,带着审视。

  陆云瑶脸上有些发烫,但她没有辩解,只是郑重地点点头:“是的,克劳斯先生。这是我的疏忽。请给我一点时间,我会尽快调整参数,并重新进行地面模拟测试。”

  她的声音很稳,尽管内心波涛汹涌。

  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她几乎住在了实验室和工厂的测试间。

  白天,她虚心向克劳斯和几位经验丰富的现场工程师请教,了解机床在实际运行中的各种“怪癖”和常见干扰源。

  她不再仅仅依赖于计算机仿真,而是花了大量时间观察机床的实际运行,甚至亲手用示波器去捕捉和分析那些细微的电磁噪声。
  http://www.abcsee.cc/45592/24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