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7章 武则天的无字碑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元朝,忽必烈父子俩接下来可有得忙。

  而坚持汉法的大臣们,也在忙着想办法,其他的先放在一边,至少先让太子活得久一点,不然他们还有什么指望。

  其他朝代的人们则是已经悠闲的看向下一个内容。

  {如何看待武则天的‘无字碑’}

  什么是无字碑,前面朝代的人们都不清楚,自然也谈不上怎么去看待。

  宋元明清的人们,不知情的百姓们也在听着身边的读书人说着无字碑的故事。

  李世民默默喝了口茶,对武则天的感观很复杂,当然无字碑这玩意儿他也是第一次听说。

  周武时期

  武曌也不太清楚这是什么情况?

  当然现在也不是纠结的时候,她还比较在意后世人会说什么,是骂她呢,还是夸她,或许褒贬都有。

  相比于那些封建老古董的评价,她还是更想看看那些接受了新思想的后世人,会如何聊起她。

  {无字碑,顾名思义就是没有字的石碑。

  历史上有两块很有名的无字碑,一块是在乾陵武则天的,另一块是位于南京秦桧的。

  关于秦桧为什么也有一块无字碑。

  因为在他病死后,他家里人请人给他撰写碑文,但秦桧臭名昭着,也就导致没有一个人愿意给他写碑文。

  所以最后给立下一块无字碑}

  百姓们都觉得干得漂亮,没人给秦桧写碑文多正常啊,谁脑子不好使才会给这家伙写,那不是要被戳脊梁骨嘛。

  当然,别看秦桧两口子已经死了,坟头草都几米高,但宋朝百姓对他还是恨得不行。

  临安城的很多百姓,时不时还会去他的坟头上踏几脚。

  赵构背着手沉默不语,说起来,若非光幕提到,他都要把秦桧这个人给忘记了。

  岳飞也早已经不记得这个名字,人死如灯灭,他在战场上也很忙,有点时间也在牵挂家里人,惦记秦桧都没有给家里写两封信来得实在。

  {当然历史上,这第一块无字碑是属于一代女帝武则天的。

  千年来,对这位女皇帝,人们的评价可谓是褒贬不一。

  有人称赞她不拘一格任用贤才、发展生产、大刀阔斧的改革...,说她在位时期,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

  同样有人说她任用酷吏、滥杀无辜,一意孤行、生活奢靡、好大喜功...}

  秦皇汉武他们这些前朝皇帝,别看对武则天不了解,但都是当皇帝的人,他们太清楚了,历史可没有任何一个帝王全是夸他的声音。

  嬴政想起来也觉得好笑,他们这个时代,多的是人骂他暴君,后世却有不少人夸他千古一帝,一个君王的丰功伟绩、是非功过的确是很难评。

  刘彻也不太在意这些,他已经被后世人说习惯了,有人说他灭匈奴功劳大,不也有人说他老了发猪瘟,总之嘛,这功劳有,过错也有,这武则天可能也差不多如此。

  李世民也只是看过电视剧版的武则天,对真实的历史他倒是不太清楚,对于武则天的城府谋略,李二是肯定的,至于她的执政能力,待定。

  朱元璋心里也在打鼓,他这段时间看光幕,多少也能猜到后世人夸他的有,但骂他残暴、不会教儿子的只怕也不少。

  对于这些皇帝心理活动,武曌是不知道的。

  她现在比较关注后人对此碑的看法。

  太平公主还处在一脸懵,她母后会想要留下一块无字碑吗?她也不知道啊。

  {关于这块无字碑,有说武则天是认为自己功劳太大,文字不足以表述,就立下无字碑。

  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觉得自己罪过大,放弃了写碑文;

  第三种说法是武则天觉得留下无字碑给后人评价比较好。

  但我觉得这三种说法都不合理。

  因为这块碑是武则天死后才立下的,这是她后人立的碑。

  按照传统,帝王陵寝是不立碑的,但武则天就不是个遵循传统的人。

  她丈夫李治死后,她就给唐高宗立了一块碑,在上面描述丈夫的丰功伟绩。

  等她自己死后,给帝王立碑已经成了一个新风尚}

  李世民满头黑线,这两口子。

  当然李二对武家那小姑娘也算是知道些情况,现在和丽质一起学习,人倒是聪慧,但李二也怕给他闺女带得‘标新立异’起来。

  李丽质还不知道她阿耶的担忧呢,今天武家姑娘又进宫了,她正和这个妹妹在书房学今天的课程。

  周武时期

  武曌倒是不觉得后世人说的有哪些不对,她要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那也不会成就今天的帝位。

  现在各时空也有不少佩服武则天的姑娘,能在男权社会称帝、不管是用什么手段,都没那么容易。

  {李显当了皇帝,就给他老妈立碑,但这在上面写什么合适呢。

  武则天死后,唐朝还处在比较乱的时期,皇帝和各个势力之间换了一茬又一茬,他们对武则天的评价也各有不同,比如武则天的尊号都换了好几个。

  到了唐玄宗天宝八年,尊号才定下。

  不过这个时候,武则天已经去世四十多年了,过去了那么长时间,碑文的事情也不了了之,就成了如今的无字碑}

  各时空的老百姓还感觉很有道理,也许并非是故意留下的无字碑,而是由各种阴差阳错的原因造成的。

  这种说法是比较合理性的猜测,宋元明清很多人也认同。

  “李显给他母亲立碑,武则天都死了,也不用考虑她的想法。”

  “也不知道武则天看到后面的大唐会作何感受?”

  ......

  武曌对碑文倒是没太多想法,只是看着评论区一脸期待。

  【这碑是她儿子立的,结果立下了才发现没法写,就跟王莽篡汉一样,这能写?反复斟酌,干脆不写了】

  武曌:...

  她也没想到这出来的第一条评论竟然是这样。

  李显心里有些紧张,他母后应该不会生气吧,虽然他也不知道历史上到底是什么情况。

  【所以说,无字碑就是一个烂尾工程】

  各朝人士被逗笑了。

  刘邦眼泪都笑出来了,“也就是说唐朝的烂尾工程到了后世,结果被后世人各种猜测是吧?真有意思啊。”

  武曌笑不出来,她本想看看后世人对她的看法,结果看到的都是啥啊。

  【应该就是这个原因,后人总是容易自我脑补】

  这话祖宗们还是赞同的,别说是后人,他们作为后人的时候,也容易对历史进行脑补。

  【真相其实很简单,不过也正是这样才成就了无字碑的独特之处】

  武曌看着这话终于露出来笑,不管对她自己,还是对后人,都算是一种巧合的魅力吧。

  各时空的人们还在猜测,这一次武则天清楚了此事,她又会怎么选择?不同的选择历史走向也就大不一样了。

  别说是其他人,连李显、李旦和太平公主这兄妹几人同样好奇得很。

  只是武曌可不会回答他们。

  看着刘晓希点开的新内容,各朝人士一阵哗然。

  {清朝第一女海盗}

  女海盗啊?这海盗常见,但女海盗属实是太稀罕了。

  以前光幕上提到的女性人物,有说美女的、有说才女的、有说女Z治家的,就是没有女海盗。

  像身处闺阁深处的大家闺秀们,哪会知道还有这样的人物存在,简直不要太吃惊。

  “天呐,能称为第一,她岂不是很厉害?”

  ......

  民间不乏议论声,清朝皇帝们的脸上没有一点惊喜。

  嘉庆脸色很难看,他很清楚光幕上接下来要说的应该就是红旗帮。

  而在南方海域上,一个身手矫健的中年女子,站在礁石上看着光幕微微一笑。

  {郑一嫂,清朝最有名的女海盗。

  她原名叫石香菇,乾隆末年出生在粤省。

  在她年少时,因为家道中落流落风尘。

  嘉庆六年,石香菇在广州一家花楼被海盗掠走,嫁给了海盗头子郑一,这就是她‘郑一嫂’名字的由来。

  时间往前追溯,明朝末年,有郑、石、马、徐四姓疍家贼横行珠江口。

  根据考证,郑一嫂的娘家和夫家都是海盗世家。

  郑一作为红旗帮的帮主,他胸怀大志,他一心想把珠江口的的疍家贼联合起来,成立一个海盗大联盟,他当盟主。

  郑一嫂作为贤内助,也是事事帮助丈夫。

  好不容易缔结成了海盗大联盟,结果郑一却因为一场台风坠海死了。

  他死后,郑一嫂就成了红旗帮的帮主}

  从烟花女子摇身一变海盗头头,各时空很多人都还反应不过来,实在是太令人匪夷所思了。

  不过想到这郑一嫂原本就是海盗世家,可能基因觉醒,也是可以理解的。

  一个镖师很是不解的说道:“按理说她丈夫死了,手下那帮人应该会散作一团,或是各立门户,要不就想要自己当老大,结果竟然风平浪静?”

  大爷摆摆手,“这女人一看就很厉害,否则怎么可能压制住手底下的那些海盗。”

  ......

  康熙是愁眉不展,他没想到沿海的海盗已经发展得如此快速。

  乾隆冷哼一声,他其实是看不起这女人的,哪怕光幕已经说此人是第一女海盗。

  嘉庆很郁闷,他当然是希望海寇内部自己闹起来,他好坐收渔翁之利,但事情没有往他期待的发展。

  海边的礁石上,郑一嫂坐在上面看不出有什么难受的情绪,对于丈夫的死,也是他的命。

  {郑一嫂成了老大后,就要树立自己的威信…

  在她的经营下,当时帮众达到了三四万人,大小船只五六百艘。

  而且郑一嫂还很有远见,她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帮众使用的武器都是洋货。

  相比之下落后的大清水军,就屡屡战败。

  甚至红旗帮还重创了葡澳舰队。

  1809年,他们在还击败了日不落的船只,俘获了一艘英舰}

  清朝皇帝们此刻话都说不出来,说什么啊,打不过洋人、连海盗都打不过。

  乾隆这下都不得不正色了,这郑一嫂还真有两下子。

  林则徐、左宗棠这些大臣,脸上有些发热,因为和这些海盗相比,大清士兵就感觉挺丢人的。

  清朝的百姓们已经习惯朝廷无能了,当然大家倒也不至于说出来,但其他朝代就不一样了。

  这清朝军队在他们眼里,实在是过于拉垮。

  不光是百姓们嫌弃清军,很多雄主早就很嫌弃了。

  要是帝王们聚会,清朝皇帝肯定要被安排和司马家的坐一桌。

  朱元璋直翻白眼,讽刺道:“真是废,有本事夺江山,结果没本事守,见识比海盗还差。”

  ......

  郑一嫂此刻的心情极为舒畅,想到清军眼里还很不屑,“朝廷那些废物,只会白吃饭,论起真刀真枪的干,又怎么比得上我红旗帮。”

  红旗帮的帮众们,神色都自傲极了,这作为海盗还能被后世人知晓,可不是谁都办得到的,他们就做到了。

  {…红旗帮越来越强大,为了解决掉这个麻烦,清廷和汉斯猫联合,妄想用列强的力量来剿灭海寇。

  1809年秋天,朝廷和葡、英两国组成的联合军突袭红旗帮大本营。

  郑一嫂亲自坐镇大屿山和敌军主力纠缠,另派主力突袭广州城,使得联军不得不撤军。

  然而联军在撤退途中,又被埋伏好的红旗帮主力包围,双方交战九天九夜,联军丢盔卸甲,狼狈逃回广州城}

  清朝皇帝们:...

  康熙连忙把梁九功递来的救心丸服下,这才感觉舒服多了,“这第一女海盗啊,果然名不虚传。”

  梁九功安慰道:“万岁爷,也是这些海盗太奸诈了,竟是耍阴谋诡计。”

  “你不用安慰朕,还是实力不济。”

  .....

  胤禛捏着眉骨,这未来要怎么做,他又该怎么办才好啊?

  雍正年间

  雍正头痛欲裂,原本他就操劳过度,这些日子又为大清的未来忧心忡忡,整个人属实是不太好。

  乾隆年间

  乾隆的身体比他爹好多了,现在还有心情骂后代不争气,骂这些海盗太奸诈。

  嘉庆也不知道他爹在骂他,他现在也是束手无策,这内忧外患,这大清啊怕是要提前在他手上没了,一想到这里,嘉庆这眼泪就落下来了,愧对祖宗啊。

  当然后面的一众清帝也一样,民间起义在不断增加,列强还虎视眈眈,朝廷内部人心也不齐,这会不会提前结束封建帝制还真不一定。

  当然这些和郑一嫂关系不大,她心情颇好。

  各朝人士也挺服气的,这能把海盗发展成这样,还是女人,的确不是一般人。

  {剿灭海寇失败,清廷也没就此作罢,连续派出大军讨伐,但都接连被打败了。

  这打又打不过,清廷也只能重新想办法。

  正巧这时,郑一嫂不肯改嫁给黑帮的老大郭婆,各派冲突不断。

  清廷看准机会,作为六旗联盟第二大帮派的黑帮投降了。

  郑一嫂的力量被削弱,迫不得已,只能考虑招安这条路。

  因为清廷招安的一个条件是海盗们必须下跪,但红旗帮本来就看不起清军,给这些手下败将下跪,不可能。

  双方就僵持住了。}

  各朝人士还挺理解的,尤其是将士们,给手下败将下跪,不说心里不服气,也太委屈了吧。

  红旗帮的帮众们看着光幕,一片哗然,一语激起千层浪,大家讨论来讨论去,就是不干。

  “不,老子就不接受,凭什么跪他们,老子不服。”

  “我也不服,难道就凭他们是朝廷的正规军?”

  ......

  郑一嫂也被这个消息惊讶到了,但快速冷静下来。

  这个消息全天下都知道,所以她必须要想办法才行。

  皇宫内

  嘉庆脸上浮出喜色,招安啊,那些海寇能解决就好,这事既然传出来了,他得好好计划才行。

  {...郑一嫂亲自到广州和谈,双方也算是各让一步。

  在郑一嫂领导红旗帮期间,她有一个得力助手,此人就是张保仔。

  张保仔15岁和父亲出海打鱼,结果被郑一掳走。

  他会说话、人还机灵,就被郑一带在身边,成了郑一的养子。

  郑一死后,他出面协助郑一嫂稳定了当时混乱的局面,还推动了红旗帮的事业更上一层楼。

  他和郑一嫂在长期相处中,也互生情愫。

  所以招安后,皇帝赐婚,准许这两人结为夫妻。

  跪拜谢恩的时候,也算是跪拜接受了招安。

  招安后,张保仔成了官身,郑一嫂也成了诰命夫人。

  三十年后,鸦片战争爆发,她为林则徐出谋划策,积极抗战。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她的事迹也被拍成了影视剧}

  各朝人士看得津津有味,至于这养子和养母的关系,虽然可以八卦一下,但身为海盗能在史书上留名,还被拍成剧,已经够让很多人羡慕了。

  郑一嫂其实也很惊讶,电视剧这玩意儿她可爱看了,平时老
  http://www.abcsee.cc/45626/34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