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刘夏英的故事(续3)
推荐阅读:
女神的上门贵婿
从继承家族开始变强
叶凡神医小说
赵旭李晴晴小说免费全文免费阅读
史上最强炼气期(又名:炼气五千年)
丑女种田:山里汉宠妻无度
陈轩邪医传承
娱乐帝国系统
贾二虎温茹玉
暴君哭着撩我却天天沉迷基建扶贫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刘夏英和李卫国婚后的生活美满幸福,丈夫在村小学当老师,她自己在村卫生室当医生,白天各忙各的,夜里凑在一盏灯下备课、记病历,两颗心却贴得更近。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同时也满心期待着新生命的降临。
婚后不久,刘夏英便察觉到自己身体的变化,有天清晨,刘夏英忽然一阵眩晕。
她扶住桌角,心里“咯噔”一下——月事迟了半月,乳头也胀得发疼。早起就犯恶心,灶膛里的油烟味都闻不得。
她没声张,只抽了个空,自己给自己把了脉。滑脉如珠,喜脉无疑。
她抿着嘴笑了,把好消息先藏在心里,回家才告诉李卫国。男人当场愣住,手里的搪瓷缸“咣当”一声掉在桌上,热茶洒了一桌子。
说是“接回娘家养胎”,其实刘家离卫生室仍隔着两条田埂、一道湾。只是赵二妮坚持,“自家闺女,还是在自己家床上才踏实。”
这天刚泛鱼肚白,赵二妮已站在灶台前,灶堂火苗“呼呼”往上窜。红糖在小铁锅里化开,小米粒滚得金黄,香味顺着窗棂往屋里钻。她舀了满满一碗,踮脚穿过厅堂,推开西厢房的木门。
刘夏英正趴在床沿干呕,脸色白得像浸了水的纸。赵二妮把碗搁在桌上,伸手去探她额头,掌心一层凉汗。“昨儿让你别去给王奶奶换药,偏不听,这会子难受了吧?
她嘴上埋怨,却拿温水湿了帕子,轻轻替女儿擦后颈,“先把粥喝了,胃里垫点东西,吐也吐得舒坦些。”
院门外传来货郎担的铃铛声,刘光明挑着担子刚进院就喊:夏英,爹给你捎了酸杏!话音未落,刘秋英从东厢房跑出来,手里举着本旧医书:姐,这是我从公社图书馆借的,上面说怀孕要多吃新鲜蔬菜。
刘夏英捏着颗酸杏刚放进嘴,就见李卫国背着书包冲进院,裤脚还沾着粉笔灰,我问过卫生院的张医生,他说要少沾冷水,以后洗衣做饭都归我。
这话逗得赵二妮直乐,卫国这孩子,比夏英她爹还紧张。李卫国红着脸从书包里掏出块蓝布,我妈说这布做小褂子软和,让我先送来给夏英裁。
刘冬宝抱着个南瓜从菜园跑回来,姐夫,我种的小南瓜,给姐姐补身子!
李卫国自从刘夏英怀孕后,更是对刘夏英呵护备至,仿佛她是世界上最珍贵的宝物。
他每天早早起床,精心准备营养丰富的早餐,变着花样地为刘夏英烹饪各种美食给她送来,只为让她吃得开心、吃得健康。
他还包揽了岳母家里的一些家务,从洗衣做饭到打扫卫生,每一项都做得井井有条。刘夏英虽然依旧牵挂着村里乡亲们的健康,但在李卫国的劝说下,也开始适当减少了巡诊的次数。
她知道,自己不仅要照顾好乡亲们,也要为肚子里的小生命负责。
随着肚子一天天显怀,刘夏英的巡诊变成了李卫国推着独轮车陪她去。
张大爷,您的降压药得按时吃,刘夏英坐在车斗里记药方,李卫国就蹲在旁边帮着碾药,夏英现在不方便弯腰,我替她给您贴膏药。
路过葛溪河边时,总能看见李母和赵二妮蹲在青石板上捶衣裳,两人的笑声顺着河水漂出老远。
随着刘夏英肚子一天天变大,她和李卫国对新生命的期待也愈发强烈。他们一起为孩子准备婴儿床,就像在为这个即将到来的小生命打造一个温暖的小世界。
打婴儿床的那天,李家院子里像开了场木工坊。李父眯着眼刨木料,李卫国拿着刻刀在床栏上雕小鹿,弟弟李卫东举着墨斗放线:哥,这床板得打磨打磨,别硌着小侄子。
李卫国打造的这张精致的婴儿床。他花费了好多个夜晚,仔细打磨每一处边角,确保婴儿床的安全与舒适。他还在婴儿床上雕刻了一些可爱的图案,如星星、月亮和小动物,希望孩子能在一个充满童趣的环境中成长。
刘春英拎着个红布包进来,打开是两双虎头鞋,这是我让食品店的王婶纳的,鞋底掺了铜钱,能辟邪。
刘夏英则细心地挑选着婴儿的衣物和用品,她跑遍了县城的各大商店,比较着每一件衣物的材质、款式和质量。
她挑选的每一件衣服都柔软舒适,颜色鲜艳,充满了爱意。她还为孩子准备了许多可爱的玩具,有会唱歌的小熊、会跳舞的小狗,希望孩子能在快乐中成长。
那年冬晨,鸡啼得特别急,像一把把钩子把寒气钩进屋里。刘夏英在阵痛里猛地睁开眼,腹中的孩子像要撞破黎明。她没出声,先伸手推醒李卫国。
李卫国一骨碌坐起,借着窗纸透进的雪光,看见妻子苍白的脸,心脏也跟着抽搐。他一句话没说,掀开被子就往外跑,把平板车拉到门口,铺上最厚的一床棉被;又回头冲厢房吼,“卫东、卫红,东西带上!”
车轮碾过冻硬的沙土路,吱呀作响。李卫国一手攥车把,一手攥着刘夏英的手,掌心都是汗。他俯下身,声音低而稳,“夏英,再忍忍,葛溪卫生院眨眼就到。”
刘夏英把嘴唇咬得发白,点头的幅度轻得像雪落无声,冷汗却顺着鬓角滑进衣领,烫得吓人。
二十多分钟后,刘夏英静静躺在产床上,恍惚间,思绪一下子飘回到自己第一次独自接生她人孩子的场景。那时,她全神贯注地守在产妇身旁,一心只想着如何帮助新生命平安降临,专注到几乎忘却了自我。
可此刻,躺在这产床上的人变成了自己,剧烈的宫缩带来的疼痛一波接着一波,让她真切地感受到生命诞生的艰难。
在这一瞬间,一种奇妙的“身份互换”之感涌上心头,曾经见证她人分娩时的种种画面与当下自身的体验相互交织,让她心中满是感慨,仿佛对生命的诞生有了更为深刻且别样的感悟。
刘夏英疼得指节青白,死死攥住被单。产房外,李卫国沙哑却坚决的声音穿过门缝,“万一有事,先保大人!”护士低声安慰,“放心,真到那一步,立即剖。”
一句话像滚水浇心,热泪顺着鬓角滑进耳朵。她忽然想起去年在邻村接生——那家人也说过同样的话。黎明时分,婴儿啼哭划破黑暗,她把皱巴巴的孩子递到产妇怀里,听见她虚弱却亮得惊人的笑,“见了娃,疼就忘了。”
此刻,她才明白——那不是忘记,而是甘愿。
在产房外,李卫国焦急地踱步,眼睛紧紧盯着产房的门,心中既期待又紧张。他不停地在心里祈祷着,希望刘夏英和孩子都能平安。
“哇——”
一声清亮的啼哭像利刃划开沉闷,李卫国心口的大石瞬间碎成齑粉。护士抱着襁褓掀帘而出,“七斤六两,母子平安,就是侧切了一刀。”
李卫国喉咙滚动,热泪滚烫,一句话也挤不出。他踉跄着冲进产房,扑到床前,把刘夏英汗湿的手包进自己粗粝的掌心,“夏英,你辛苦了!咱们……咱们有儿子了。”
襁褓递过来,他抬手又缩回,反复在裤缝上蹭了几下,才用指腹极轻地碰了碰孩子的脸,像怕蹭破晨曦。随后他把额头抵在刘夏英的腕弯,低声哽咽:“咱娘说,这嗓门亮堂,将来准有出息……可我最想听的是母子平安。”
刘夏英虚弱地笑了笑,看着襁褓中的孩子,眼中满是慈爱。她轻轻地伸出手,抚摸着孩子的小脸,感受着这个小生命带来的喜悦和幸福。
回村那日,雪刚停,日头像被擦亮的铜锣挂在东山梁上,亮得人睁不开眼。
刘光明挑着货郎担走在最前头,担子一颤一颤,担头的鸳鸯褥子是刘秋英熬了三夜绣的——金线勾的鸳鸯眼,一晃就活,一抖就像要游起来。
村口老香樟下早挤满人。赵二妮把外孙往怀里又拢了拢,笑得合不拢嘴,“可把咱小外孙盼回来了!”
刘光明搁下担子,哈着白气逗她,“二妮,你再笑,下巴都要笑掉下来了!”
人群哄一声笑开。笑声里,李卫国拉着平板车稳稳进村。车辕上缠了红布条,车板上铺了厚褥子,刘夏英半倚半躺,她脸色还白,却带着笑,把襁褓往怀里又拢了拢,轻声招呼,“大婶、二娘、英姐……都来了呀?”
那声音轻,却把满树的雪都震落了几分。
李母小碎步跟在车旁,双手托着一只虎头鞋,针脚密得像落了一地芝麻。她探身把鞋往襁褓里塞,又怕冻着孩子,赶紧缩回手,嘴里却忍不住絮叨,“卫国他爹说,属虎的小子得穿虎头鞋,压得住煞气。我昨儿一宿没合眼,紧赶慢赶,就怕小祖宗落地没鞋穿!”
刘秋英凑过来,指尖轻轻碰了碰孩子的小脸,“哟,这鼻梁、这下巴,活脱脱小卫国!二姐,名字起了没?”
李卫国咧嘴笑,露出两排白牙,“起了,叫李寅生,小名就叫糖粒子。”他说着从兜里抓出一把喜糖,往上一扬,“撒糖喽!”
红的、绿的糖纸在空中打着旋儿,落在雪地上像开了一地小鞭炮。孩子们尖叫着扑过去抢,大人们也忍不住弯腰拾一颗,含在嘴里,甜得直眯眼。
笑声混着糖纸的沙沙声,一路飘进村口。雪后的炊烟升起来,像给整个村子系了一条软软的红绸带。
整个李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乡亲们纷纷前来探望,送上各种祝福和礼物。大家带来了自家产的鸡蛋、新鲜的水果,还有亲手缝制的小衣服,每一份礼物都饱含着对刘夏英母子的关爱。
刘光明挑着货郎担走村串户,逢人就掀开褡裢,瞧,这是我外孙的满月锁。货担晃悠悠地走过田埂,铃铛声里,满是日子的甜。
柳加林两口子利用假日也特意带着龙凤胎来看望刘夏英母子。
雪光映得俩孩子脸蛋通红,像一对刚出炉的小糖人。
启轩踮脚、悦昕扒床沿,四只乌溜溜的眼睛同时落在襁褓上。
悦昕先“呀”了一声,用气音说:“宝宝好小,连牙都没有呢。”
惹得满屋一阵欢笑。
她又伸出小指头,去碰婴儿蜷成豌豆的拳头,惊喜地报告,“指头跟我一样弯,像月亮!”
启轩把弹弓郑重地塞进褥子边,板着小脸,“这个给你玩,等你长大我教你爬树。”
接着转向刘夏英,又一本正经地说:“小妈妈,以后我要保护小弟弟。”
一句“小妈妈”把刘夏英的心叫得稀软,雪色映进眼眶,亮得像要开春。
满月酒那天,李家院子里的鞭炮炸得满地红。李父抱着孩子给乡亲们看,刘光明则打开货郎担的抽屉,给每个来道贺的孩子发颗水果糖。
刘冬宝举着个拨浪鼓凑过来,小侄子,我是你舅舅,以后带你掏鸟窝!这话让李卫国敲了他脑袋一下,教点好的不好,要读书写字呀。
随着孩子的成长,刘夏英和李卫国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却又充满乐趣。刘夏英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把孩子照顾得无微不至。
她每天细心地喂养孩子,观察孩子的一举一动,记录下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瞬间。李卫国则在工作之余,争分夺秒地赶回家帮忙,陪孩子玩耍,教他认识周围的世界。
日子像院角的丝瓜藤,绕着新添的婴儿车爬得飞快。刘夏英背着药箱巡诊时,竹筐里总躺着个小襁褓。
给张奶奶扎针时,小家伙就趴在药箱上啃手指;给王大爷量血压时,他会咯咯笑着去抓听诊器。李卫国放学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孩子架在脖子上,在院子里跑圈,惊得鸡飞狗跳。
他会带着孩子在院子里看星星、认花草,给孩子讲着古老而有趣的故事。孩子慢慢长大,展现出了聪明伶俐的一面。
他对周围的一切都充满好奇,总是眨巴着大眼睛问个不停。每当孩子提出问题,刘夏英和李卫国都会耐心地解答他的每一个问题,看着孩子一点点成长,心中满是欣慰。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刘夏英和李卫国也不忘继续为村里做贡献。
她带着孩子一起巡诊,让孩子从小就感受乡亲们的质朴和善良。每当看到刘夏英为乡亲们治病,孩子总是静静地在一旁看着,眼神中充满了好奇和敬佩。
有天夜里孩子发烧,刘夏英沉着地配药,李卫国却急得直搓手。正忙着,门外传来敲门声,李母端着碗姜糖水进来,我刚在灶王爷前烧了香,保准天亮就好。
李卫国在学校里不仅传授知识,还时常给孩子们讲述刘夏英治病救人的故事,培养孩子们乐于助人的品德。他希望孩子们能像刘夏英一样,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等孩子会走路了,洋田大队的田埂上就多了道小身影。跟着刘夏英去巡诊,他会奶声奶气地喊奶奶吃药;跟着李卫国去学校,就蹲在教室门口看哥哥姐姐念书。
有次李卫国讲课时,突然听见后排传来声,回头见小家伙正抱着黑板擦打盹,引得满教室哄笑。
他们一家的生活在洋田大队成为了一道温馨的风景线,孩子在充满爱的环境中茁壮成长,刘夏英和李卫国的感情也在岁月的洗礼下愈发深厚。
秋收时节,刘夏英带着孩子在晒谷场帮着乡亲们分药,李卫国则在旁边教孩子们算术。
夕阳把一家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孩子举着颗野山楂跑过来,先塞给刘夏英,再递到李卫国嘴边。
远处,刘光明的货郎担铃铛响得欢快,赵二妮和李母正坐在玉米堆旁,比划着给孩子做新棉袄的尺寸。
这日子,就像晒谷场上的麦粒,饱满又实在,透着金灿灿的甜。
http://www.abcsee.cc/45723/14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