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8章 破茧前的思维淬炼
推荐阅读:
女神的上门贵婿
从继承家族开始变强
叶凡神医小说
赵旭李晴晴小说免费全文免费阅读
史上最强炼气期(又名:炼气五千年)
丑女种田:山里汉宠妻无度
陈轩邪医传承
娱乐帝国系统
贾二虎温茹玉
暴君哭着撩我却天天沉迷基建扶贫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1986年深秋,瑟瑟秋风席卷着庆丰县,带来阵阵寒意。庆丰县图书馆内,日光灯散发着柔和而明亮的光,照亮了一排排书架和埋头苦读的人们。
张芳芳独自蜷缩在角落的木椅上,周围的喧嚣似乎都与她无关。她的膝头摊开着从上海寄来的《世界经济导报》,目光紧紧锁定在铅字间关于“价格双轨制改革”的讨论上。
那些深入剖析的文字,让她心跳不由自主地加速,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全新经济理念世界的大门。
隔壁桌,几个年轻人正热烈地讨论着温州个体户的经营之道。其中一个穿着格子衬衫的年轻人,兴奋地挥舞着手臂说道:“你们是没瞧见,温州那些个体户,脑子转得可快了!就拿卖衣服的来说,他们能从广州搞来最时髦的款式,没几天,满大街都跟着流行起来了。”
另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推了推眼镜,接着说:“而且他们胆子也大,敢借钱进货,要是换成咱这儿的人,估计想都不敢想。”
“就是就是,人家瞅准了市场缺啥,就赶紧补上,哪像咱这儿,好多东西都得凭票供应,想买都买不着。”第三个年轻人附和道。
鲜活的市场案例从他们口中不断涌出,与财政局红头文件里那些教条式的表述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让张芳芳深刻意识到,在体制之外,还有一个充满活力与变数的经济世界正蓬勃发展。
每个周末,天还未亮,张芳芳便骑着那辆飞鸽牌轻便自行车,踏上往返六十里的路程,赶到市工人文化宫参加经济沙龙。
一路上,秋风如刀,割在脸上生疼,但她心中的热情却丝毫不减。在经济沙龙里,她仿佛置身于一个经济思想的大熔炉,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
有倒卖钢材起家,如今已拥有自己企业的精明商人,他们讲述着在市场浪潮中摸爬滚打的惊险故事。
一位穿着西装的商人喝了口茶,缓缓说道:“那年头,钢材紧张啊,我四处打听消息,好不容易找到货源,可资金不够。没办法,咬咬牙,把房子都抵押了,才凑够钱进了货。结果一转手,嘿,赚了一大笔!”
有专注研究股份制改革的学者,用严谨的理论和数据分析为大家勾勒未来经济发展的蓝图。
一位戴着金丝眼镜的学者站在人群中间,拿着一本笔记本,认真地说:“股份制改革是大势所趋,通过股份制,可以聚集社会闲散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对企业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甚至还有偷偷翻译西方经济学着作的地下书商,带来那些在当时还略显神秘的西方经济理念。
书商压低声音,神秘兮兮地说:“我跟你们讲,西方那些经济理论可有意思了,像什么市场经济、供求关系,对咱们做生意可有用了。”
有一次,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豆大的雨点瞬间倾盆而下,参加沙龙的十几个人不得不挤在狭小的阁楼里避雨。
就在这个略显局促的空间里,一位从深圳归来的工程师开始讲述“三来一补”企业的运作模式。
他的讲述生动而详细,从原材料的供应到产品的生产,再到销售渠道的建立,每一个环节都让张芳芳听得如痴如醉。
工程师一边比划一边说:“这‘三来一补’啊,就是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外商提供原材料和技术,咱们负责加工生产,产品再出口给他们,既能解决就业,又能赚外汇。”
张芳芳迅速掏出笔记本,飞快地记录着:“订单驱动生产”“成本倒推定价”“风险共担机制”,这些新颖的词汇如同点点星火,在她心中点燃了对商业世界的全新认知,让她看到了一个与财政工作截然不同却又充满魅力的领域。
深夜,家里一片寂静。张芳芳小心翼翼地将窗帘拉上。她轻轻打开新买的收音机,调到珠江经济台。粤语播报的股市行情对她来说有些晦涩难懂,但她却听得格外认真,坚持逐字记录。
当听到“企业家精神”这个词时,她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柳加林在建筑工地上挥汗如雨的模样。
那一刻,她突然明白,市场的活力并非凭空而来,正是源于像柳加林这样普通人身上敢为人先的闯劲,这种精神在商业世界中熠熠生辉。
从那以后,张芳芳更加如饥似渴地学习。她开始系统学习《市场营销学》,将书中的理论与实际生活相结合。
她运用在财政局学到的统计方法,仔细分析街边小店的客流量,从早到晚,一站就是几个小时,手中的笔不停地记录着数据。
一天,她在街边统计数据时,遇到了一位开店的老板。老板好奇地问:“姑娘,你天天在这儿站着,记这些东西干啥呀?”
张芳芳笑着回答:“叔,我在研究咱这儿的客流量,看看啥时候人多,为啥有些店生意好,有些店生意不好。”
老板听了,若有所思地说:“哦,你这么一说,好像还真有点道理。我这店啊,有时候人多,有时候人少,我也琢磨不明白。”
张芳芳接着说:“叔,这就是市场规律,要是能摸透了,您这生意肯定能更红火。”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和分析,她甚至绘制出了庆丰县消费潜力热力图,清晰地标注出哪些区域消费潜力大,哪些区域有待开发。
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一场经济研讨会上,张芳芳结识了省社科院的研究员。
张芳芳有些紧张地向研究员分享自己将财政数据与市场需求结合的分析方式,“老师,我发现把财政数据和市场实际需求联系起来分析,能看出不少问题,也能找到一些新的机会。”
研究员惊讶地看着她,赞叹道:“小张,你这种独特的分析视角非常难得,完全可以做产业咨询啊!现在乡镇企业发展迅猛,但最缺的就是像你这样既懂政策又懂市场的中间人,能为他们在政策与市场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这句话如醍醐灌顶,让张芳芳豁然开朗。当晚,她迫不及待地连夜翻出之前做的产业扶持项目档案。在灯光下,她一页页仔细翻阅,突然发现那些沉淀的数据里,竟然藏着无数被忽视的商业机会。
比如陶瓷厂过剩的产能,如果能够合理利用,或许能转化为代加工订单,为企业开辟新的收入来源;滞销的茶叶,经过精心的包装设计,完全可以成为独具特色的旅游伴手礼,带动茶叶的销售。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张芳芳的思维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转变。她开始不自觉地用商业视角重新审视财政局的工作。
一天,在财政局的办公室里,同事小李拿着一份预算审批文件,皱着眉头说:“芳芳,你说这审批咋这么慢呢,下面的人都等着用钱呢。”
张芳芳接过文件,看了看说:“小李,你看,这中间涉及好几个部门,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容易出现偏差和延误,这就是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咱们得想办法让信息流通更顺畅些。”
又有一次,在项目推进会上,领导发愁地说:“这个项目怎么进度这么慢,和预期差太多了。”
张芳芳思考了一下说:“领导,我觉得咱们这个体系对市场实际需求和变化的反馈不够及时,政策制定和市场实际有点脱节。咱们是不是可以建立一个更灵活的反馈机制?”
这种跨界思考让她在局里的工作变得更加游刃有余,能够更加精准地找到问题的关键并提出解决方案。
然而,这种思维的转变也加剧了她内心的矛盾。她越深入了解市场的运作逻辑,就越发渴望亲自下场,去验证这些在学习和思考中形成的理论。
她深知,只有亲身参与到市场的浪潮中,才能真正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成果。
某个雪夜,整个世界仿佛都被白雪覆盖,万籁俱寂。张芳芳坐在书桌前,台灯的光洒在摊开的日记本上。她拿起笔,在日记本上画下三个同心圆。
最内层,她写下“财政专业知识”,这是她多年来在体制内积累的坚实基础。
中层,她标注为“积累的政府资源”,这些资源是她在工作中建立的人脉和对政策的深入理解。
外层,她郑重地写上“蓬勃发展的市场需求”,当三个圆相互重叠,中间的区域赫然写着“产业服务平台”。
窗外的雪无声地堆积着,整个世界银装素裹。而张芳芳的内心却感到前所未有的清晰和坚定。
她意识到,如果离开体制,凭借自己所积累的知识、资源以及对市场的认知,或许能成为连接政策与市场的桥梁,用另一种方式推动经济发展。
而此刻的每一分学习与积累,都像是在为这场注定改变人生的冒险铺设道路,虽然前途未卜,但她心中充满了期待和勇气。
http://www.abcsee.cc/45723/15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