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四合院:京门地下世界 >第30章 再赴潘家园识真货,低价收得残碑拓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30章 再赴潘家园识真货,低价收得残碑拓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距离上次潘家园“交学费”已过去一个月,陈默把胡八一的笔记翻得卷了边,爷爷的《古玉鉴》上画满了红圈批注,连金牙都打趣他:“再这么啃书,你都能去开鉴定课了。”这天清晨,金牙要去潘家园会个老主顾,临走前拍了拍陈默的肩膀:“跟我去转转?说不定能遇到让你练手的物件。”

  陈默攥着磨得发亮的牛角放大镜,心里既期待又平静——没有了上次的急功近利,多了几分沉稳。公交车上,他还在脑子里过着胡八一教的“拓片辨真要点”:纸要老、墨要沉、字口要清晰,还要看拓片边缘的“火漆印”和“题跋”。

  到了潘家园,金牙去赴约,临走前叮嘱:“别贪多,看准了再下手,拿不准就记下来,等我回来。”陈默点点头,背着帆布包,沿着熟悉的摊位慢慢走。上次骗他的牛仔服摊主早已不见踪影,前排摊位依旧摆着琳琅满目的“老物件”,有号称“唐代三彩”的马俑,也有印着“乾隆御笔”的字画,他扫过一眼,就看出马俑的釉色发贼,字画的墨色浮于纸表,连停下的念头都没有。

  走到市场西侧的角落,一个不起眼的摊位吸引了他的注意。摊主是个头发花白的老头,戴着老花镜,正低头整理一堆旧纸卷,摊位上没有花哨的吆喝,只摆着几摞泛黄的拓片和几本线装书。陈默蹲下身,目光落在最底下一摞拓片上——最上面那张拓片边缘残缺,纸色呈淡淡的米黄,像是被岁月浸过的颜色,上面刻着密密麻麻的篆字,虽然缺了右下角,却依旧能看出字体的遒劲。

  “老爷子,这拓片怎么卖?”陈默轻声问,手指轻轻碰了碰拓片的边缘,触感粗糙却柔韧,没有现代仿品的滑腻感。

  老头抬了抬老花镜,看了他一眼,慢悠悠地说:“这是我年轻时从乡下收的,据说是老碑拓的,就是残了点。你要是真心要,八十块拿走,我也是腾地方。”

  陈默心里一动,没有立刻答应,而是掏出放大镜,仔细打量起来。先看纸张:拓片的纸纤维清晰可见,对着光看,能看到细微的虫蛀痕迹,这是老纸特有的“岁月印记”,现代仿品很难仿出;再看墨色:字口的墨色沉着,没有晕染,边缘还带着点“飞白”,这是老墨拓印时“力透纸背”的效果,而仿品的墨色多是浮在表面,一擦就掉;他又翻到拓片背面,右下角隐约有个模糊的红印,虽然残缺,却能看出是“藏书印”的形状,不是现代印泥的艳红色,而是透着暗沉的朱砂色。

  “老爷子,这拓片是什么碑的?怎么缺了一块?”陈默故意问,想看看摊主的反应。

  老头叹了口气,用手指了指残缺的角落:“当年收的时候就缺了,听老乡说是老祠堂里的碑,后来祠堂塌了,就剩下这半块拓片。具体是什么碑,我也说不清,你要是懂这个,就当捡个乐子,不懂的话,看看就行。”老头的语气坦诚,没有刻意夸大,也没有催促,反而让陈默多了几分信任。

  他又想起胡八一笔记里写的“残碑拓的价值”:有些残碑拓虽然不完整,但如果是稀有碑刻的拓片,依旧有收藏价值,尤其是纸墨老旧、字口清晰的,比完整的仿品更值钱。他再看这张拓片的篆字,笔画粗细均匀,转折处圆润有力,不像现代机器刻的生硬,倒像是清代碑刻的风格。

  “老爷子,能不能再便宜点?您看这拓片也残了,我回去也就是研究研究。”陈默学着金牙砍价的样子,语气里带着点诚恳,没有刻意压价。

  老头笑了笑,摆了摆手:“小伙子,八十块已经很便宜了,这纸这墨,不是现代能做出来的。这样吧,七十块,再送你一张民国的报纸,也算缘分。”

  陈默心里一算,七十块不算多,就算不是什么稀有碑刻,也是块老拓片,回去能对照书本研究,也算练手。他没再多犹豫,掏出七十块递给老头,小心翼翼地把拓片卷起来,放进帆布包的夹层里,又接过老头递来的民国报纸,心里满是踏实——没有上次买假瓷碗的冲动,只有认准后的笃定。

  等他回到市场入口,金牙已经在老槐树下等他,手里拎着个纸包。“怎么样?有收获吗?”金牙笑着问。

  陈默把拓片拿出来,小心地展开:“金叔,您帮我看看,这拓片是老的吗?我花七十块收的。”

  金牙凑过去,先是看了看纸色,又摸了摸墨色,最后用手指顺着字口划了划,眼里露出点惊讶:“你小子可以啊!这是清代晚期的残碑拓,纸是老宣纸,墨是松烟墨,虽然残了,却也是真东西,七十块收来,算是捡着漏了!”

  陈默心里一喜,却没有上次的狂喜,只是轻声问:“您怎么看出来是清代的?”

  “你看这字口的磨损,”金牙指着拓片上的篆字,“清代碑刻的拓片,字口多是‘中深边浅’,因为拓印时力道不均匀,现代仿品的字口都是均匀的;还有这纸色,老宣纸经过百年,会形成‘包浆’,看着温润,仿品的纸色要么太新,要么是用茶水泡的,发暗发僵。”

  正说着,胡八一也走了过来,看到拓片,眼睛一亮:“这拓片我看着眼熟,像是《汉司徒袁安碑》的残片,虽然缺了右下角,但字口清晰,是好东西!你小子现在眼力可以啊,比上次强多了。”

  陈默心里更踏实了,把拓片小心地卷起来:“都是您和金叔教得好,还有书本上的知识,不然我也认不出来。”

  “不是教得好,是你肯学肯琢磨。”胡八一拍了拍他的肩膀,“古玩行里,眼力是练出来的,心稳是熬出来的。你现在既练出了眼力,又沉住了心,以后肯定能捡到更多好东西。”

  回去的公交车上,陈默把拓片放在膝盖上,指尖轻轻拂过泛黄的纸页,心里满是感慨。一个月前,他还因为冲动买了假瓷碗,懊恼得一夜没睡;现在,他能凭借书本知识和实践经验,认出真正的老物件,还能以低价捡漏。这不仅仅是眼力的进步,更是心态的成长——不再急于求成,不再被“捡漏”的执念冲昏头,而是学会了“多看、多辨、多等”。

  回到家,陈默把拓片铺在八仙桌上,用镇纸压好,又找出爷爷留下的《金石录》,一页页对照。果然,拓片上的篆字和《金石录》里记载的《汉司徒袁安碑》字体一致,虽然残缺,却能补全书中的几个模糊字。奶奶走过来,看着拓片,笑着说:“默默,你现在越来越像你爷爷了,看这些老东西的时候,眼睛都在发光。”

  陈默抬起头,对着奶奶笑了笑,又低下头研究拓片。灯光下,拓片上的篆字仿佛活了过来,诉说着百年的岁月。他摸了摸兜里的放大镜,又看了看桌上的《金石录》,心里忽然明白:潘家园的“漏”,从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而是给有准备、有眼力、有心的人。而他,正用自己的努力,一步步朝着“辨真识假”的目标靠近,也一步步守住了爷爷教他的初心。

  接下来的几天,陈默把拓片的每一个字都临摹下来,对照书本做了详细的笔记,还在残缺的地方标注了可能的字。金牙看到他的笔记,忍不住称赞:“你这劲头,以后肯定能成行家。”陈默只是笑了笑——他知道,这只是开始,古玩行的路还很长,还有更多的知识要学,更多的物件要辨,但他不再害怕,因为他已经有了足够的耐心和底气,去面对未来的每一次挑战。
  http://www.abcsee.cc/45818/15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