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四合院:京门地下世界 >第26章 潘家园初探捡漏,眼花缭乱辨赝品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6章 潘家园初探捡漏,眼花缭乱辨赝品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天刚蒙蒙亮,晨雾还没散尽,陈默就跟着金牙挤上了去潘家园的公交车。车座上沾着早起的寒气,他攥着兜里爷爷留下的放大镜,牛角镜柄被体温焐得微微发烫,指尖却因紧张泛着凉——这是他第一次来潘家园,之前只听金牙说过,这里是老物件的“江湖”,既有能让人一夜暴富的珍品,也有能以假乱真的赝品,全看有没有识货的眼力,更得有“沉住气”的本事。

  下了车,潘家园的热闹像潮水般扑面而来。摊位沿着碎石小路排得满满当当,蓝布、红布铺就的摊位上,青铜器泛着绿锈,玉器透着光,瓷瓶、字画、旧钱币堆得像小山,连路边的树根下都摆着几串“老佛珠”。摊主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刚收的清代青花,错过就没了!”“老和田玉牌子,保真保老!”买主们蹲在摊位前,有的拿着放大镜细瞅,有的跟摊主低声砍价,声音混在一起,吵得人耳朵发涨,却也透着股鲜活的烟火气。

  金牙拍了拍陈默的肩膀,压低声音说:“别乱看,先跟着我学‘扫摊’。眼要尖,重点看物件的包浆、工痕,嘴要严,就算看出真假也别吭声,别让人看出你是新手——这里的‘老油条’多着呢,专坑毛躁的年轻人。”

  陈默点点头,把腰杆悄悄挺直,跟在金牙身后,目光像探照灯似的扫过摊位上的物件。最前排的摊位摆着不少“古玉”,有的雕着龙凤呈祥,有的刻着山水人物,颜色鲜亮得晃眼,红沁、黄沁堆得满满当当。他想起爷爷书里写的“老玉沁色自然,如流水漫过石头”,悄悄掏出放大镜凑过去——一块号称“汉代和田玉璧”的物件,表面的黄沁像刷上去的油漆,边缘还挂着点未干的黏腻感,用指甲轻轻一划,指尖竟沾了点淡黄色粉末。“是假的,酸泡染色后没清理干净。”他在心里默念,刚想收回手,抬头时正好对上摊主的眼神。那摊主是个留着山羊胡的老头,立刻堆起笑凑过来:“小伙子懂行啊?这可是我从乡下老农手里收的,正经汉代老物件,别人我都要三千,你要是真心要,两千块给你,不赚你钱!”

  金牙连忙从后面拉了拉陈默的胳膊,笑着打圆场:“老爷子您别见怪,孩子刚学认东西,随便瞎看呢,哪懂什么行。”说完就半拉半拽地带着陈默往前走,走远了才低声训他:“跟你说别露声色,你倒好,眼神都快把‘假的’写脸上了!这里的摊主精着呢,你一露内行相,要么坐地起价,要么拿更假的东西糊弄你,到时候想脱身都难。”

  陈默脸一红,连忙把放大镜揣回兜里,心里暗暗记下这个教训。跟着金牙又走了半个多小时,越看心里越发虚——有的瓷瓶底部印着“康熙年制”的落款,可釉色发僵,像蒙着一层塑料膜,纹路也没老瓷该有的温润光泽;有的字画题着“郑板桥”的名,墨色却透着股新墨的腥气,纸页也没有自然老化的黄斑,反而泛着人工做旧的焦褐色;还有些“老铜器”,表面的绿锈一抠就掉,露出里面亮晶晶的新铜色。他忽然明白,潘家园的“漏”不是那么好捡的,大部分摊位上的物件,连他这个刚入门的新手都能看出破绽,更别说那些天天泡在这里的行家了——那些一眼看上去就“像珍品”的东西,十有八九是精心做的赝品,专等抱着“捡大漏”心思的人上钩。

  “别灰心,好东西都藏在后面,不会摆在最显眼的地方。”金牙像是看出了他的心思,放缓脚步,带着他往市场深处走。那里的摊位少了些喧闹,摊主多是搬个小马扎坐着喝茶,摊位上的物件也摆得更规整,没有前排那么“花里胡哨”。走到一个角落的摊位前,金牙忽然停下脚步,目光在一堆旧铜器里扫了一圈,最后落在个灰扑扑的物件上——那是个巴掌大的铜香炉,表面生了层深浅不一的绿锈,边缘还磕掉了一小块,混在铜壶、铜锁里,毫不起眼,像块没人要的废铜。

  陈默也凑了过去,蹲下身,小心地拿起香炉。入手沉甸甸的,铜壁比他想象中厚,表面的绿锈不是那种均匀的“假锈”,而是有的地方深、有的地方浅,还带着点黑色的包浆,像是常年被人握在手里盘玩留下的痕迹。他悄悄掏出放大镜,对着炉身的缠枝纹细看——纹路刻得不算精致,甚至有些地方还歪歪扭扭,但刻痕深处的铜色发黑,没有现代机器雕刻的平滑反光,反而带着手工刻刀“走刀”时的细微崩口。他又翻到香炉底部,没有任何落款,却有一圈淡淡的圆形痕迹,金牙之前跟他说过,这是老香炉常年放在案几上,被磨出来的“使用痕”,比落款还难造假。

  “这香炉怎么卖?”金牙也蹲了下来,拿起香炉随意地掂量了一下,语气里听不出在意。摊主是个中年男人,喝了口手里的搪瓷缸,慢悠悠地说:“老物件,从乡下收来的,五百块。”

  “太贵了吧?”金牙把香炉放回摊位上,手指在其他铜器上划了划,“这玩意儿没落款,看着也普通,就是个民用的小炉子,两百块怎么样?我回去当个摆设,也不算亏。”

  摊主皱了皱眉,拿起香炉看了看,又看了看陈默和金牙,想了想说:“最低三百,少了不卖。这炉子看着不起眼,却是真铜实料的老东西,我收的时候都花了两百多,总不能让我亏本吧?”

  陈默在旁边听着,心里飞快盘算——这香炉的包浆、工痕、使用痕都像真的,就算不是什么名家款,也是清代中期的民用老货,金牙之前带他看过类似的,转手至少能卖五六百,三百块买下来,稳赚不亏。他刚想开口帮腔,金牙却悄悄用胳膊肘碰了碰他,递过来一个“别说话”的眼神。

  “行吧,三百就三百,我也是看着它实在,回去给孩子练手用。”金牙掏出三张一百的递过去,接过香炉揣进随身的帆布包,拉着陈默转身就走。走出没几步,陈默就忍不住压低声音问:“金叔,这香炉真是老的吧?我看那包浆和刻痕都挺自然的。”

  金牙笑了笑,从包里拿出香炉递给陈默:“算你小子有点眼力,没白教你。这是清代中期的民用铜炉,虽然不是什么珍品,却也是实打实的老货。”他指着香炉边缘的磕痕,“你看这里,老铜器的磕痕边缘会有‘包浆过渡’,假的磕痕是新茬,一对比就出来了。潘家园的漏,就藏在这种不起眼的地方——要是一眼就能看出好,早就被行家抢了,轮不到咱们。”

  陈默捧着香炉,指尖触到冰凉的铜壁,又摸了摸边缘的磕痕,心里既兴奋又后怕——刚才要是他贸然开口,说不定摊主就会看出他们的诚意,临时涨价;要是他没记住金牙教的“磕痕辨真假”,也会错过这次捡漏的机会。他抬头看向满市场的摊位,刚才还觉得眼花缭乱的物件,此刻忽然变得清晰了些——辨赝品的过程,也是练眼力、磨心性的过程,只有看过足够多的假货,摸清了造假的套路,才能在一堆杂物里,认出真正的老物件;也只有沉得住气,不被“捡大漏”的心思冲昏头,才能抓住真正的机会。

  走到市场门口时,太阳已经升得老高,阳光洒在摊位的布面上,映得那些玉器、瓷瓶亮晶晶的。金牙拍了拍陈默的肩膀:“今天没白来,你不仅见了世面,还学会了‘藏拙’和‘辨真’,比上次收玉佩时稳多了。”陈默点点头,把香炉小心地放进自己的包里,又摸了摸兜里的放大镜——爷爷留下的这枚放大镜,今天帮他辨出了好几件赝品,也见证了他第一次在潘家园捡漏。他忽然觉得,这条路虽然满是陷阱和小人,却也藏着实实在在的机会,只要他守住“辨真识假”的本事,守住不贪不躁的心思,总能走得稳一点,离“救奶奶、守家业”的目标,再近一点。
  http://www.abcsee.cc/45818/2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