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麦浪翻滚三十年 >第145章 他们说的未来,没有我们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45章 他们说的未来,没有我们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省城,希尔顿酒店宴会厅。

  镁光灯如冰冷的利剑,交错切割着空气,将开发商副总赵立军的脸映照得轮廓分明,毫无瑕疵。

  他站在精心布置的发布台前,嘴角挂着一丝掌控全局的微笑,背后巨大的LEd屏幕上,赫然是八个大字:“拥抱未来,共建新城”。

  “我们充分尊重每一位村民的意愿,”赵立军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全场,温和而恳切,“所谓的‘强拆’,完全是某些别有用心之人,为了博取流量而制造的谣言。事实上,搬迁工作是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得到了绝大多数村民理解与支持的。”

  话音刚落,他身后屏幕上的温情音乐响起,一段经过精心剪辑的视频开始播放。

  镜头里,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坐在崭新的安置房样板间里,对着镜头缓缓点头。

  柔光滤镜下,他们脸上的皱纹似乎都被抚平了,背景音里,一个浑厚的男声旁白深情地诉说着:“告别昨日的黄土,是为了迎接明日的朝阳……”

  然而,互联网的眼睛是淬了毒的放大镜。

  就在视频播放到第三十七秒时,直播弹幕突然爆炸。

  “暂停!放大左下角那个大爷的手!”

  画面被定格,无限放大。

  一个老人的手,那只放在膝盖上的手,正以一种不受控制的频率微微颤抖。

  他的指尖,并非安然搁置,而是在反复摩挲着什么。

  镜头再拉近,那是一枚被摩挲得边缘起毛、颜色褪尽的蓝色布鞋垫。

  几乎是同一时间,远在千里之外,负责远程心理干预的社工小唐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

  他死死盯着屏幕,翻开了自己那本密密麻麻的梦境记录本,手指迅速划过几页,最终停在一行记录上:“吴伯,72岁。反复梦见其母在煤油灯下为他纳鞋底,称‘这是娘做的最后一双,走了远路,脚不疼’。”

  小唐的手也开始抖了。

  他迅速将截图和记录本的照片匿名发给了一个相熟的媒体大V。

  五分钟后,“#一双鞋垫戳穿的表演式民意#”词条如病毒般席卷全网。

  那段精心制作的视频,成了最讽刺的笑料。

  赵立军脸上的微笑,第一次出现了裂痕。

  面对舆论的急转直下,开发商迅速推出了第二张牌——权威。

  当晚,一场名为“乡土文明的现代化转型”的高端论坛紧急召开。

  主讲人,是头发花白、气质儒雅的前社科院研究员,老陈。

  他正是那本《告别乡土》理论手册的撰写者。

  “乡愁,是一种美丽的病,但终究是病。”老陈扶了扶金丝眼镜,语气冷静得近乎冷酷,“从社会发展学的角度看,任何固守原始形态的乡村,本质上都是一种‘低效空间载体’。为了整体的进步,我们必须有壮士断腕的决心,切除这些附着在现代化进程肌体上,名为‘怀旧’的情感赘生物。”

  他的演讲引用了大量数据,逻辑严密,论证有力,让现场许多摇摆的媒体人再次陷入沉思。

  理性的光辉,似乎要将昨夜那场非理性的“麦田奇迹”彻底驱散。

  演讲结束,进入提问环节。

  一只瘦小、沾着泥点的手举了起来。

  是小石头。

  他被王强扛在肩上,穿过人群,走到了临时搭建的讲台前。

  陈景明让他站上讲台。

  小家伙有些紧张,但还是站得笔直,用尽全身力气,一字一句地背诵:“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

  背完了课文,他抬起头,清澈的眼睛直视着台下的老陈,用带着奶音却无比清晰的声音问道:“爷爷,您说的那个未来,听上去很大,很好。可是,在那个未来里,有没有一个地方,能让我爸爸回来,陪我吃一顿晚饭?”

  全场死寂。

  老陈脸上的理论光环瞬间褪去,他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数据、模型、理论框架,在这一问面前,全部土崩瓦解。

  他下意识地低下头,手掌不自觉地抚过自己昂贵的定制西装内袋。

  那里,藏着一张被压平了无数次的泛黄合影:七岁那年,他赤着脚,站在比自己还高的麦垛前,咧着嘴,笑得像个傻子。

  夜雨又起,淅淅沥沥,仿佛在为这片土地哭泣。

  废墟之上,幼儿园的王老师带着剩下的十几个孩子,在泥泞中举行了一场特殊的升旗仪式。

  没有旗杆,两个村民就用身体扛起一根长竹竿。

  国旗升起时,她开始拉动手风琴,孩子们用稚嫩却坚定的声音唱起:“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

  赵立军派来的人掐断了临时发电机的电源,歌声却并未停止。

  在手风琴喑哑而顽强的伴奏下,孩子们的歌声反而越来越响亮,越来越整齐。

  那一刻,坐在残墙下的陈景明,悄然闭上了眼睛。

  他体内的“标签系统”彻底转化,不再是冰冷的观察,而是一种主动的“空间共振”。

  他将孩子们歌声里最纯粹的“等待”与“思念”的情绪,如涟漪般,朝着四面八方无限放大。

  刹那间,在深圳的流水线上,在上海的写字楼里,在北京的外卖车上……数十位来自这个村庄的父母,几乎在同一时刻,从疲惫的打盹中惊醒。

  他们不约而同地梦见了故乡的炊烟,闻到了灶台里燃烧的麦秸香。

  有人恍惚间抓起手机,拨通了那个熟悉的号码,听筒里传来的,却是无人接听的忙音——因为,他们的父母家人,此刻,正全部站在雨中,和他们的孩子一起唱歌。

  而在另一条战线上,李娟通宵未眠。

  她那双敲了十几年代码、写了无数份法律文书的手,此刻正飞快地整理着一份特殊的名单。

  她调动了所有能联系到的老乡、同学,整理出从恢复高考至今,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考出去、走出去的大学生名单,一共三十七人。

  每一个名字后面,她都清晰地标注了他们如今的身份和去向:“张伟,深圳南山,程序员。”“刘敏,上海长征医院,护士。”“赵建国,北京朝阳,快递分拣站站长。”……

  清晨,天蒙蒙亮。

  李娟将这份名单,连同一张从老村医那里找到的黑白照片,发布在了自己的社交媒体上。

  那照片拍的是二十多年前,村里在晒谷场上放露天电影,一群光屁股的孩子仰着头,痴痴地望着银幕上闪烁的光影。

  她只配了一段话:“他们说,要铲除我们落后、贫瘠的集体记忆。可是,这三十七个名字,哪一个不是踩着这片他们口中‘低效’的土地才得以起飞?你们要抹去的,不是一片麦田,而是三十七个家庭、几代人的根。删了老家,我们就成了活在半空中的孤儿。”

  帖子发出,评论区在三十分钟内,瞬间破了十万。

  “我就是从那个晒谷场上看《少林寺》长大的孩子,我现在是大学老师。”

  “我爸就是名单上的‘北京快递员’,他说他这辈子最骄傲的事,就是从那片地里考了出去。”

  “我们用半生逃离,却用余生怀念。别拆,求你们了。”

  深夜,雨彻底停了。

  陈景明独自一人,走回那片被推土机啃噬过的麦田中央。

  他席地而坐,耳边不再是喧嚣,而是如同亿万次心跳汇聚而成的低语,那是无数游子无声的共鸣。

  他从怀里掏出那个笔记本,翻开。

  那张被他和李娟、王强的血迹浸染过的麦田照片,在微弱的星光下,竟开始散发出淡淡的、温暖的荧光,仿佛有无数双看不见的手,正在跨越时空,温柔地触摸着它。

  突然,口袋里的手机发出一阵急促的震动。

  他摸出来,点亮屏幕。

  那是一条来自官方新闻客户端的推送,标题简短却重如千钧:

  “国家文物局官网发布紧急通知:经专家组初步线上研判及地方上报材料,河北省陈家庄村落遗址具备典型改革开放初期北方农村生活形态样本价值,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相关规定,将其列入临时保护名录,任何单位与个人不得擅自破坏。即刻生效。”

  陈景明缓缓抬起头,望向天空。

  厚重的乌云终于被撕开一道巨大的缝隙,清冷的月光如水银般倾泻而下,均匀地洒在残存的麦田和远处的废墟之上,将一切都镀上了一层庄严而静谧的银色。

  那轮明月,像极了三十年前,他和伙伴们在麦田里守夜时,头顶上那一轮。
  http://www.abcsee.cc/45845/14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