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麦浪翻滚三十年 >第151章 他一辈子没说的,我得替他说出来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51章 他一辈子没说的,我得替他说出来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手机屏幕上那个小小的“妈”字,像一根烧红的钢针,瞬间刺穿了陈景明刚刚在村庄里建立起来的短暂安宁。

  他几乎是条件反射般地按下了接听键,电话那头传来的,却是母亲压抑到极致的、几乎碎裂的哭声。

  父亲,出事了。

  清晨六点,第一缕阳光费力地穿透城市上空的薄霾,却被IcU厚重的窗帘挡在外面。

  病房里只有永恒的、冰冷的人造光,和监护仪永不疲倦的滴答声,像秒针在生命最脆弱的边缘上行走。

  陈景明坐在父亲陈大山的病床边,已经三天三夜。

  他的眼眶深陷,布满血丝,下巴上冒出了青黑的胡茬。

  他手里死死攥着一叠从老家床下翻出来的汇款单存根,纸张泛黄,边角卷曲,每一张都散发着岁月尘封的气息。

  第一张,2003年,春季学期,三百元。

  收款人一栏,写着“陈家庄小学匿名贫困生”。

  最后一张,2023年,秋季学期,两千元。

  收款人变成了“麦田学堂流动儿童助学金”。

  整整二十年,一笔未落。

  这个在他记忆里,一辈子只会板着脸,连夸他一句都像是从牙缝里挤出来的男人,这个因为他当年执意要去上海而半年没跟他说过一句话的父亲,竟以这样一种沉默的方式,当了二十年的“善人”。

  陈景明下意识地滑开手机,相册里最新的照片,是上周儿子晨晨的视频截图。

  小家伙举着一张数学卷子,脸上的表情一半是委屈,一半是炫耀。

  “爸爸,我考了89分,差一点就及格了!”

  陈景明猛然想起,自己当时的第一反应是皱起了眉头,脱口而出:“怎么又差一点?你就不能上点心吗?”他甚至没听完儿子后面结结巴巴的解释,就以工作忙为由挂断了视频。

  那一刻,他与父亲那张不苟言笑的脸,在手机屏幕的倒影里,诡异地重合了。

  一阵锥心的刺痛从胸口蔓延开来。

  他轻轻握住父亲布满老年斑和针孔的手,那只曾经能轻易抡起百斤麦袋的手,如今却冰冷而无力。

  就在他的指尖触碰到父亲皮肤的瞬间,那熟悉的、只有他能“看”见的标签系统,骤然激活。

  这一次,不再是外界的标签,而是穿透了血缘与时光的代际洞察。

  父亲干瘦的身体上,仿佛重叠浮现出三个半透明的身影。

  第一个,是青年时的父亲,穿着洗得发白的蓝色劳动布衫,扛着锄头蹲在田埂上,黝黑的脸上挂着憨厚的笑。

  他头顶的标签是【种地的儿子】。

  第二个,是中年时的父亲,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就着一杯劣质白酒,一遍遍数着一沓零碎的钞票,那是准备寄给陈景明的学费。

  他头顶的标签是【扛债的父亲】。

  第三个,就是眼前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喉结在干瘪的皮肤下艰难地滚动,却发不出一丝声音。

  他头顶的标签是【说不出爱的男人】。

  三道身影之上,无数猩红如锁链的词条,将他层层缠绕,勒入骨髓:“【我不配当榜样】”、“【我说不出鼓励的话】”、“【怕你不如人,又怕你比我强】”、“【这辈子就这样了】”……

  陈景明感觉自己的呼吸都被扼住了。

  原来,父亲一生的沉默,不是冷漠,而是一座由自卑、愧疚和笨拙的爱筑成的牢笼。

  “家属,查房时间。”

  冰冷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

  副院长孙建国带着两名医生走了进来,他推了推鼻梁上的金丝眼镜,目光锐利如手术刀。

  陈景明回过神,他不知道自己坐了多久,手里不知何时拿起了一本从家里带来的、父亲最爱听的评书小说《平凡的世界》。

  他正下意识地低声念着第三章的开头:“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

  “家属,请控制你的音量。”孙建国眉头紧锁,语气不容置喙,“IcU需要绝对安静。这是医院,不是故事讲堂。”

  陈景明抬起头,眼睛里的红血丝让他的眼神显得有些偏执:“孙院长,我爸他……他喜欢听这个。以前在地里干活,就爱听收音机里的评书。”

  “喜欢不等于需要。”孙建国冷冷地看着监护仪上的数据,“任何情绪波动都可能导致血压和心率的异常。我们的目标是维持生命体征平稳,而不是满足病人的喜好。”

  他转身准备离去,眼角的余光却瞥见了床头柜上,陈景明那个摊开的笔记本。

  上面用黑色水笔写着一行字:“爸,我想跟你聊聊小时候的事,从你第一次教我割麦子开始。”

  孙建国的眼神在那行字上停留了零点五秒,一丝极难察觉的微光闪过,但他什么也没说,带着团队走向了下一个床位。

  夜深了,医院的走廊像一条深不见底的河。

  陈景明在自动贩卖机前买了一罐冰咖啡,转身时,看到二柱子独自一人蜷缩在走廊尽头的长椅上,像一尊沉默的雕像。

  他嘴里正机械地哼着一首早已走调的民谣,旋律单调而悲伤。

  二柱子的弟弟,一个二十岁的年轻小伙,因为工地事故成了植物人,就住在父亲隔壁的床位。

  陈景明没有立刻走过去,而是悄然启动了“标签共振”。

  一行灰色的字迹,如同雾气般在二柱子头顶缓缓浮现:【弟,哥给你唱完这支歌就回家种地了,城里咱待不住了。】

  陈景明心里一沉。

  他没有戳破对方最后的伪装,只是走过去,在他身边坐下,将自己的手机放在两人中间。

  他没有说话,只是默默播放了一段录音。

  那不是音乐,而是他离开村子前,特意在深夜的麦田里录下的声音——风吹过麦浪的沙沙声,远处田埂传来的几声蛙鸣,还有……几下清脆的、塑料包装被撕开的声音,那是属于他们那一代人共同的记忆,水浒卡的开包声。

  “你弟……小时候也爱集这个?”陈景明低声问。

  二柱子那如同石雕般的身体猛地一震,他骤然抬起头,布满血丝的眼眶瞬间通红,嘴唇剧烈地颤抖着,却依旧死死咬着牙,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这个白天还能和工友插科打诨的汉子,在这一刻,脆弱得像个孩子。

  陈景明也不再说话,只是陪他静静地听着。

  直到凌晨两点,走廊的光线都变得昏昏欲睡,二柱子沙哑的、仿佛被砂纸磨过的声音才突然响起:“俺娘走那天……他还小,在炕上睡着了,就喊了一声‘妈’……从那以后,就再没说过一句话。”

  一句话,耗尽了他全身的力气。

  他把脸深深埋进掌心,肩膀开始无法抑制地耸动。

  就在这时,夜班的小杨护士悄悄走了过来,她没有出声打扰,只是将一本巴掌大的、封面写着《未说完的话》的手抄本,轻轻递给了陈景明。

  陈景明疑惑地接过来,小杨护士压低声音,像是在分享一个秘密:“孙院长不让家属用录音机,怕打扰到其他病人。但是……他们说的梦话,我都会记下来。我想,你们也许想知道。”

  陈景明指尖微颤地翻开本子,里面是娟秀的字迹,记录着一个个生命在沉睡中发出的最后回响:

  “床位07:闺女,爸爸错怪你了,嫁那么远,过得好就行……”

  “床位12:媳妇儿,锅里还有饺子,你快去吃,别凉了……”

  “床位03:儿啊,别学我,有话憋着,会憋出病的……”

  他的手指一页页翻过,心脏像是被一只无形的手紧紧攥住。

  他翻到最后一页,那是最新的记录,日期是昨晚。

  床位09,陈大山。

  后面只有一句简短的、被泪痕微微浸染的梦话:“狗剩……爹对不起你,那年……没多抱你一回。”

  “狗剩”两个字,如同一道惊雷,在他脑海中轰然炸响。

  那是他离家去上海读大学,在村口上车时,父亲追着长途汽车跑了很远,想说什么却最终没说出口的场景。

  他一直以为父亲是生气,原来……原来他只是想再抱抱自己。

  陈景明再也控制不住,巨大的悲恸和悔恨如决堤的洪水,瞬间将他吞没。

  他终于明白,这些被生活和尊严压抑了一辈子的句子,正在以另一种方式,拼命地醒来。

  它们在等待一个回答。

  第七夜,凌晨三点。

  陈景明已经连续七个晚上,在父亲的床边,释放着自己微弱的“共感”,试图用自己的精神力去触碰父亲那片死寂的意识之海。

  突然,病房里那面惨白的墙壁上,毫无征兆地浮现出一行半透明的文字,如同有人用无形的墨水,在墙上缓缓书写。

  那字迹歪歪扭扭,却带着一股熟悉的、倔强的力道。

  “儿,你比我想的……都强。”

  那正是父亲年轻时,在酒后唯一会用来夸他的口头禅。

  陈景明浑身剧震,仿佛被电流击中。

  他猛地站起身,眼泪再也无法抑制,大颗大颗地砸在冰冷的地砖上。

  与此同时,一股温热的液体,猛地从他左耳深处涌出,顺着脖颈滑落,迅速染红了白色的衣领。

  巨大的精神消耗,终于引发了身体的抗议。

  而他没有注意到的是,监控室里,小杨护士盯着屏幕,惊得捂住了嘴。

  IcU里那台为了保护病人隐私、本应处于关闭状态的备用摄像机,竟自动开启,录下了整整十分钟的光影残影——那面墙上,文字浮现又消失的全过程。

  更诡异的是,隔壁床那个陷入昏迷的老工人,在睡梦中,用几不可闻的声音,轻轻喃喃了一句:“爹……我也想让你看看,我盖的大楼……”

  风穿过窗户的缝隙,在寂静的病房里打了个旋,像一声迟到了三十年的回答。

  陈景明用手背胡乱抹去脸上的泪和血,眼神却变得前所未有的坚定。

  他走出IcU,来到外面那条家属们彻夜守候的长廊。

  他从口袋里掏出纸笔,靠在冰冷的墙上,一笔一划,用力写下了一张告示,然后用胶带,郑重地贴在了最显眼的位置。

  告示上只有一行字:

  今晚十点。
  http://www.abcsee.cc/45845/29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