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十年时光匆匆过(下)
推荐阅读:
恩爱夫妻宠娃日常唐夜溪顾时暮
重生都市仙帝
雷霆武神
叶辰夏倾月
绝世萌宝:天才娘亲帅炸了
枭宠,总裁夫人超甜的苏小鱼墨北枭
穿越古代:三个女人N台戏
医武神龙
影视编辑器
海贼之建立海贼家族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作为大夏的传奇战神、军阁副总,祁胜利在孙儿的学业上,极为罕见的动用了一下手中小小的权力,他亲自与政阁教委沟通,为祁同伟争取到了适合他这种天才快速攻读所有专业学历的资格,
即不按常规的高等教育课程培养机制推进,只要祁同伟的各项课程考核成绩与学术论文,
能达到对应专业在读高校学生前百分之一的水准,便可直接颁发相应段位的毕业证与学位证。
达到本科生的前百分之一就颁发本科的毕业证和学位证,
如果达到了博士生的前百分之一,则颁发博士的毕业证和学位证!
而且可以直接颁发清北这样的顶尖学府的毕业证和学位证。
这份 “绿灯”,并非特权的滥用,而是祁胜利对孙儿天赋的精准判断 ,
他不愿让僵化的学制,束缚住一颗可能改变国家军工格局的 “新星”;
更希望用这种 “以成果论英雄” 的方式,倒逼祁同伟始终保持顶尖水准,不辜负那份天赐的才华!
而祁同伟也从未让爷爷失望,每一次考试、每一次实验报告,他的成绩都稳稳站在专业前列,用实力证明,
这份 “破格”,不是优待,而是对他天赋与努力的最佳认可!
不过这样也就造成了,小同伟的求学路过得异常艰苦。
虽然有超绝天赋的加成,可在那条指向顶尖人才的道路上,
“量” 的累积从来不会为天赋让步, 要学的东西像一座越堆越高的山,
压得人连喘息都要见缝插针。
除了数学那一串串需要极致逻辑推演的公式、军工课程里满是精密参数的图纸,
小同伟的日程表上,
还密密麻麻挤着军事指挥学的战术沙盘推演、法学的法条释义与案例剖析、
侦查学的现场还原与证据链梳理、经济学的市场规律与数据模型、管理学的组织架构与决策逻辑、文学的人文积淀与思想解构,
甚至是哲学里关于存在与价值的深度思辨。
每一门学问都像一扇厚重的门,哪怕天赋如他,也得用日复一日的专注与钻研,才能推开那扇门后的知识殿堂。
除此之外,祁胜利对他的要求更带着军人特有的严苛 ,
必须以特战军人的标准,持续保持每天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与军事战斗素养打磨。
晨曦微露时,他要在操场完成五公里武装越野,
汗水浸透作训服时,手臂上的负重沙袋还在往下坠;
烈日当头时,他得趴在滚烫的地面练习射击,瞄准镜里的靶心在热浪中晃动,手指却要始终稳如磐石;
夜幕降临时,战术格斗训练的磕碰声还在训练馆里回荡,
身上新添的淤青还没消退,又要对着战术手册复盘当天的动作漏洞。
这哪里是培养一个少年,分明是照着 “六边形战士” 的模板,一点点雕琢出无短板的硬核实力。
一天二十四个小时,像被精准切割的蛋糕,
八小时睡眠是维持高强度运转的底线,少一分都会让第二天的状态打折;
两小时的洗漱吃饭更像是 “任务间隙的补给”,
洗漱时脑子里可能还在过数学公式,吃饭时耳边或许还在回放军工课程的重点,容不得半分拖沓。
剩下的十四个小时,完完全全被高强度的训练与学习填满 ,
书桌前,他是埋首于书本与演算纸的学子,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是青春里最执着的回响;
训练场上,他是咬牙突破体能极限的战士,急促的呼吸与坚定的步伐,是成长中最硬核的注脚。
这样的日子,没有 “偶尔”,没有 “例外”,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童年该有的嬉笑打闹、少年该有的肆意张扬、青春期该有的懵懂憧憬,在他的生命里几乎没有留下痕迹。
若说同龄人的青春是色彩斑斓的画卷,祁同伟的童年、少年与青春期,更像一轴沉潜的素墨长卷,单调里藏着旁人看不见的坚韧。
可这世间最公平的法则,大抵是 “付出与回报的正比”,尤其对祁同伟这种天赋卓绝又肯下苦功的人而言,
天赋是照亮前路的灯,而苦功是支撑他走得更远的脚,两者缺一不可。
因为这份刻进骨子里的刻苦,再加上那份老天赏饭吃的天赋,时光终于在 1984 年给出了厚重的回馈。
这一年,祁同伟刚满十六岁,当别的同龄人还在初中课堂上背课文、在高中校园里谈理想时,
他已经提前走完了数学与军工专项人才培养计划的漫漫长路,将两个沉甸甸的博士学位收入囊中,
汉东大学的数学博士学位,是对他无数个深夜推演公式的认可;
军阁第五研究院的军工博士学位,是对他反复琢磨图纸、攻克技术难关的肯定。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还 “顺便” 拿下了燕北大学的经济学博士与哲学博士学位 ,
经济学的理性与哲学的思辨,像是为他的知识体系补上了另外两块重要的拼图,让他既能看懂技术的逻辑,也能看透社会的规律。
掌声尚未平息,他又马不停蹄地开启了新的征程,
华清大学的管理学、文学博士课程,等着他去钻研组织运行的奥秘与人文精神的深度;
燕京国防大学的军事指挥学博士课程,需要他在沙盘与实战模拟中,锤炼指挥千军万马的战略眼光;
燕京公安大学的侦查学博士课程,则要求他在细节与逻辑中,练就洞察真相的火眼金睛。
当然,相较于之前那四个已经到手的博士学位,后面这四个的攻读之路,显然轻松了不少,
毕竟没有数学那样需要极致抽象思维的高深推演,也没有军工那样涉及无数交叉学科的繁杂计算,更不用面对那些动辄需要数月验证的技术难题。
所以,从 1985 年开始,祁同伟肩上的学业压力像是被卸下了千斤重担,一下子轻松了许多。
这份 “轻松” 不是懈怠,而是从 “被动吸收知识” 到 “主动运用知识” 的转变 ,
他终于有了余力,将自己多年积累的数学逻辑、军工技术、经济思维、哲学思辨,投入到重大国防军工尖端项目中去。
那些曾经在书本上学到的理论、在训练中打磨的意志,终于要在真正的国家事业里,绽放出属于它们的价值。
1985 年的渤海湾,海风裹挟着咸涩的凉意,吹向 “夏” 级战略核潜艇停靠的军港,
这里正酝酿着大夏潜射导弹发展史上的关键一役,而刚卸下部分学业重担的祁同伟,
正以军阁第五研究院实习研究员的身份,跻身这场攻坚战。
彼时的他,带着四个博士学位的光环,眼神里满是对 “从理论到实践” 的憧憬,却还未真正读懂军工科研 “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的残酷。
为了乘浪一潜射弹道导弹的首次核潜艇试射,他和第五研究院的同事、军方人员拧成一股绳,
在潜艇舱室的狭窄空间里、在试验场的临时指挥帐篷中,度过了整整三个月没日没夜的时光。
图纸要一遍遍核对,参数要一次次演算,设备调试要反复确认到凌晨 ,
有时他盯着导弹控制系统的线路图,眼睛酸涩得直流泪,就用凉水泼把脸继续;
有时为了一个数据偏差,他和老研究员争论到面红耳赤,转头又抱着资料扎进实验室验证。
那段日子,军港的灯火与他案头的台灯,常常一同亮到天明,每个人都憋着一股劲,盼着导弹能从海底顺利腾空。
可命运却给了这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一记重锤:
试射指令下达后,导弹从水下破水而出,却在飞行爬高中突然失控翻滚,
最终在空中自毁,橘红色的火光映亮了海面,也映得祁同伟的脸色一片苍白。
紧接着,第二枚、第三枚导弹的发射试验,也相继以失败告终。
连续的失利像一块巨石,重重压在祁同伟心上 ,
在此之前,他的求学生涯堪称 “顺风顺水”:十六岁拿四博士,攻克数学、军工的高深难题如探囊取物,他甚至以为 “困难” 不过是书本上可以轻松化解的理论障碍。
可这一次,当亲手参与的项目遭遇现实的重创,当无数个日夜的付出化作泡影,
他才真正尝到 “挫折” 的滋味,那种无力感与挫败感,像潮水般将他淹没,心理阴影在心底蔓延开来。
那段时间,祁同伟常常独自坐在试验场的海边,望着翻涌的海浪发呆。
失败的画面在脑海里反复回放,
是哪个环节的设计考虑不周?是参数计算时忽略了什么变量?还是实际工况与理论模型存在偏差?
他伤心了很久,却没有沉溺于悲伤,
因为他清楚,军工科研从来不是 “一帆风顺” 的坦途,
每一次失败都是向成功靠近的阶梯。
这次挫折,像一把刻刀,划破了他 “天之骄子” 的傲气,也让他开始真正反思,
理论知识的扎实不代表实践能力的过硬,博士学位的光环更不能替代工程经验的积累。
他第一次明白,军工研发既要仰望星空的理论高度,更要脚踏实地的细节把控。
这份反思,让他褪去了少年的青涩,多了份科研人的沉稳,也真正完成了从 “学霸” 到 “科研人” 的心态转变,
成长,往往就是在这样的阵痛中悄然发生。
祁同伟从没有因为乘浪一潜射弹道导弹项目的失败而气馁。
相反,失败点燃了他骨子里的韧劲,他以一种近乎 “疯狂” 的姿态投入到知识补全中,
图书馆里,他抱着导弹设计、流体力学、材料科学的专业书籍,从基础理论重新啃起,笔记写了一本又一本;
实验室里,他主动向经验丰富的研究员请教,哪怕是最基础的设备操作,也会反复练习直到熟练;
就连吃饭走路时,他脑子里都在复盘乘浪一潜射弹道导弹的失败案例,琢磨如何补齐自己在工程实践、系统集成上的短板。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份执着,让他很快以更积极的姿态切入到 “四号” 弹道导弹导弹的研发项目中 ,
而这一次,他的眼神里少了份浮躁,多了份笃定。
钱老先生看在眼里,曾对身边人感慨:“同伟这个时期,仿佛一下子成熟了十岁。”
1986 年,“四号” 弹道导弹多弹头分导式重返大气层试验提上日程。
又是三个月没日没夜的准备:
在戈壁滩的试验基地,祁同伟跟着团队一起,顶着风沙调试导弹的分导系统,每一个焊点都要检查三遍以上;
对着分导式弹头的轨迹模拟图,他和同事们逐帧分析,哪怕是 0.1 秒的误差都不肯放过。
不同于上次参与 “乘浪一”试射时的意气风发,这次的祁同伟变得格外谨慎 ,
遇到不确定的问题,他会主动召集讨论会,虚心听取每个人的意见;
制定方案时,他会提前设想多种风险预案,再也不凭 “理论自信” 冒进。
这份谦虚与严谨,最终换来了成功的捷报:
当导弹精准完成多弹头分导、顺利重返大气层时,试验场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祁同伟站在人群中,看着远方天际的尾焰,眼眶微微发热 ,
这一次,他终于品尝到了 “从失败到成功” 的甘甜,也真正理解了 “军工科研” 的重量。
在深耕导弹领域的同时,祁同伟的视野还延伸到了航空工业的前沿。
1985 年起,他主动分出近三分之一的精力,加入到军阁航空研究设计院八号乙型战斗机的研制团队中。
彼时的八号乙型正处于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从气动布局优化到航电系统集成,处处都是待解的难题。
祁同伟带着数学的逻辑思维、军工的系统理念,在多个关键领域提出了大胆且有效的创新思路,
比如在飞机结构减重上,他用拓扑优化的数学模型,提出了更合理的构件布局方案,既保证了强度又降低了重量;
在航电系统整合上,他借鉴导弹控制系统的集成经验,优化了设备间的数据传输链路,提升了系统响应速度。
这些创新像 “催化剂”,大大加快了八号乙型的研制进程。
1988 年 10 月 15 日,当军阁正式批复同意八号乙型型飞机设计定型,宣告这款战机可以投入量产与列装时,
军阁第五研究院和航空研究设计院的同事们都清楚,这份成果里,凝结着祁同伟无数个日夜的心血,有他很大一部分功劳。
有了 四号弹道导弹 与 “八号乙型” 战斗机两个重大军工项目的成功经验打底,祁同伟的底气更足了。
1987 年,他带着沉淀三年的经验与思考,重新回归 “乘浪一” 潜射导弹的研制工作。
相较于 多年前的生涩,这次的他仿佛换了一个人:面对复杂的水下发射系统,他能快速定位关键技术节点;
遇到难题时,他能结合之前的失败教训,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就连团队里的老研究员,都佩服他 “能从繁杂的问题里抓重点” 的能力。
研发工作推进得十分顺利,那种 “四两拨千斤” 的驾轻就熟感,是之前的他从未有过的 ,
这是理论与实践积累的必然,更是失败教训淬炼出的智慧。
1988 年 9 月 15 日,大夏北部海域再次迎来关键时刻。
“夏” 级战略导弹核潜艇在水下蛰伏,随着发射指令的下达,“乘浪一” 导弹如蛟龙出海,破水而上,
沿着预定的抛物线轨迹飞向目标区域,最终精准命中,
试射圆满成功!
9 月 27 日,第二枚导弹的水下发射再次成功!
当两次试射均成功的捷报传来,整个试验团队沸腾了,祁同伟紧紧握着同事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
从 1985 年的失败,到 1988 年的成功,三年的坚守与沉淀,终于换来了大夏潜射导弹技术的突破,
而他自己,也在这场跨越多年的攻坚中,完成了专业能力与心智的双重蜕变。
时间来到了八十年代的最后一年,历经四年军工科研的淬炼,祁同伟在导弹、战机等尖端领域的研发实践中成长迅速。
他的付出,国家与军队看在眼里:因在 “乘浪一潜射弹道导弹”“四号弹道导弹”“八号乙型” 等重大军工项目研发中的突出贡献,他被授予特等功一次;
而他的技术职称,也从 1985 年刚入行时的实习研究员,在短短四年间被破格提拔为四级研究员 ,
按照相关对应标准,这一级别已相当于体制内的正处级。
从青涩的实习研究员,到独当一面的四级高级研究员,从首次参与项目的受挫,到成为多个重大项目的骨干,
祁同伟用四年时间,在军工科研的征途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成长答卷。
同时,祁同伟的华清大学的管理学、文学博士课程,燕京国防大学的军事指挥学博士课程,以及燕京公安大学的侦查学博士课程全部顺利完成,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按照要求提交了质量极高的毕业论文,最终获得了上述四个博士学位。
所以到了1989那年,祁同伟已经总计拥有了数学、军工、经济学、哲学、管理学、文学、军事指挥学、侦查学总计八个博士学位。
此外,祁同伟还以十分优异的成绩通过了军阁军情局特战参谋标准的考核 ,
战术素养考核中,他对复杂战场环境的研判、特种作战方案的制定,展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战略眼光;
体能考核里,武装越野、格斗对抗、极限生存等项目,他全程以顶尖水准完成,身体条件之强悍,完全称得上是 “兵王中的兵王”!
彼时的祁同伟,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憧憬,目光紧紧锁定在军工领域,
他渴望继续在导弹、战机的研发中大展宏图,沿着四级研究员的阶梯稳步前行,向着一级研究员的高峰攀登,最终跻身两院院士序列,
用毕生精力为国铸剑!
这份纯粹的理想,像一团火焰,灼烧着他对科研事业的热爱,让他对未来的每一步规划都清晰而坚定。
可人生的航向,往往在不经意间迎来转折。
八十年代最后一年,大夏传奇战神、军阁副总祁胜利,将祁同伟叫到身边,进行了一次改变他人生轨迹的深谈。
祁胜利的语气带着长辈的期许,更有对人才价值的深远考量:
“虽然你很适合隐姓埋名,扎根军工科研,在实验室里为国家打造国之重器,但以你的天赋,如果只局限于此,实在是一种浪费。”
他顿了顿,目光落在祁同伟身上,字字恳切:
“你已经拥有了八个博士学位,
其中五个属于人文社科类,另外那个军事指挥学的知识也能运用到行政管理中。
国家为了培养你,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与资源,你建立起的这套完善的人文社科理论知识体系,
若是不能在实践中发挥作用,既是对国家前期投入的辜负,也是对自身天赋的埋没。”
祁胜利的话,像一把钥匙,打开了祁同伟此前未曾留意的人生维度。
他接着说道:
“所以,你应当走‘两条腿走路’的路 ,一条腿继续扎根军工研发,守住为国铸剑的初心;
另一条腿则迈入仕途,将你的知识与能力运用到改开大潮下的社会治理中,成为真正勇立潮头的时代弄潮儿,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
在祁同伟心中,爷爷祁胜利不仅是亲人,更是他从小到大的 “战神” 与精神偶像。
爷爷的每一次指引,都曾带领他走出迷茫、走向更高的平台!
这份无比的崇拜与绝对的信任,让他几乎没有经过多少思考,便点头答应下来 ,
他相信,爷爷为他谋划的人生道路,必然有着更深远的意义,也必然能让他的人生价值得到更充分的体现。
八十年代最后一年的 12 月,在祁胜利的推动下,祁同伟的人生迎来了全新的 “双重身份”,
一个身份是军阁第五研究院的四级高级研究员 ,根据大夏军工研发的保密政策,这个承载着他科研理想的身份对外严格保密,处于绝密状态;
另外一个则是政阁纪检机关的正处级纪检员。
祁同伟的仕途生涯,正式开端!
http://www.abcsee.cc/45921/15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