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抄写《兄弟》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1985年10月末的上海,许愿和龚雪风尘仆仆地从外地回到位于静安区的家中。屋子许久未住人,透着一股清冷,家具上蒙着一层薄灰。

  龚雪放下行李,甚至来不及喝口水,就匆匆对着镜子理了理微乱的发髻,套上一件米白色的风衣。“下午还有表演系的课,耽搁不得。”她语气温柔却坚定,回头对许愿笑了笑,眼角已有细微的纹路,却更添风韵,“锅里我昨晚煨了点粥,你热热吃。晚上我可能回来晚些,系里有个教学研讨。”

  “去吧,别耽误正事。”许愿点点头,帮她把围巾系好,“路上慢点。”

  门轻轻关上,将龚雪的身影和脚步声隔绝在外。房间骤然安静下来,许愿站在客厅中央,环顾着这个略显空寂却充满妻子气息的空间,一种熟悉的、沉甸甸的紧迫感再次攫住了他。从温暖的、被镁光灯和赞誉包围的剧组抽离,回到这清冷的现实,那个在心底盘桓已久的念头变得无比清晰——必须更快地积累资本,必须抓住眼前这奔腾而起的大时代!

  他走到书桌前,手指拂过桌面,留下一道清晰的痕迹。桌角,一沓空白的稿纸静静地躺着,旁边是几支削好的中华铅笔和一瓶英雄牌蓝黑墨水。仿佛一场无声的战役召唤着他。

  没有片刻犹豫,他坐下来,拧开墨水瓶,吸饱墨水。笔尖悬在稿纸上方,如同猎鹰锁定了猎物。下一秒,流畅而坚定的字迹开始流淌,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效率:

  《兄弟》

  上部:李光头

  第一章

  我们刘镇的超级巨富李光头异想天开,打算花上两千万美元的买路钱,搭乘俄罗斯联盟号飞船上太空去游览一番。李光头坐在他远近闻名的镀金马桶上,闭上眼睛开始想象自己在太空轨道上的漂泊生涯,四周的冷清深不可测,李光头俯瞰壮丽的地球如何徐徐展开,不由心酸落泪,这时候他才意识到自己在地球上已经是举目无亲了……

  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成为房间里唯一持续的声响,密集、急促,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绝。他写得极快,几乎不需要停顿思考,那些早已烙印在脑海里的文字、情节、人物对话,如同早已熔炼好的钢水,汹涌地倾泻而出。李光头的荒诞与悲哀,宋钢的善良与隐忍,林红的美丽与悲剧,那个光怪陆离、欲望奔涌的刘镇……一个个鲜活的灵魂在他笔尖下重生,带着比《活着》更粗粝、比《许三观卖血记》更残酷、扑向这1985年末冰冷的稿纸。

  日子就在这疯狂的书写中飞逝。白天,龚雪去上戏授课,排练,参加各种会议。晚上回家,总能看到书房门缝下透出的灯光,和伏案疾书的、仿佛不知疲倦的侧影。她会默默热好饭菜端进去,有时是一碗撒了葱花的阳春面,有时是楼下买来的生煎包。许愿往往只是匆匆扒拉几口,眼神却还胶着在稿纸上,仿佛与那个喧嚣的文本世界有着比现实更紧密的连接。

  龚雪看着丈夫日渐消瘦却眼神灼亮的脸庞,心疼,却更多是深信不疑的支持。她记得许愿曾紧紧握着她的手,眼神里有她从未见过的、野火般的野心:“阿雪,你信我。我一定会成为富豪,不是小富即安,是真正的富豪。我要让你和儿子成为这个世界上最幸福、最无忧无虑的人。” 他的话不是虚无的承诺,而是带着一种洞悉未来的笃定。她信。从《牧马人》到《三体》,从《钟鼓楼》到如今这不知名的、让他如此投入的新作,他从未让她失望过。她所能做的,就是打理好这个家,让他心无旁骛地去冲击那个他看到的、她尚且模糊的未来。

  许愿的确在疯狂地攒积本金。稿费,一笔笔巨大却稳定的进项,都被他仔细收好。他减少了不必要的应酬,甚至戒了烟(为了保持书写时绝对的清醒和高速),每一分钱都算计着用途。他的目光,早已越过文学的局限,投向了更广阔、更汹涌的资本海洋。这五十万字的疯狂书写,不仅仅是一部作品的诞生,更是一场紧锣密鼓的资金储备,是为即将到来的黄金时代准备的一桶金!

  冬去春来。

  1986年3月中旬的一个午后,许愿终于写下《兄弟》的最后一行字。他放下笔,

  仔细将书稿包扎好,贴上足额的邮票,地址栏写上“北京朝内大街166号 人民文学出版社 叶冰如编辑收”。他拿着这沉甸甸的包裹,步行到最近的邮局。绿色的邮筒像一张沉默的巨口,吞噬了他的心血,也投递出一个即将引爆文坛的炸弹。

  几天后,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那栋苏式老楼里,叶冰如的办公桌上,摊开着那部名为《兄弟》的厚厚书稿。编辑部的几个老编辑或坐或站,围在周围,空气中烟雾缭绕,争论声时高时低。

  “太粗野了!太露骨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编辑敲着桌子,痛心疾首,“开篇就是偷看屁股!后面更是…更是…这怎么能发表?这要惹大麻烦的!”

  “可你看这力度!这批判性!”另一位中年编辑反驳,眼神发亮,“把改革开放初期那种混乱、那种欲望、那种人性的扭曲写得入木三分!李光头这个人物,绝对是当代文学画廊里独一无二的!”

  “文学价值确实高,震撼!比《活着》还让我心里堵得慌!可这尺度…小叶,你确定要冒这个风险?”

  所有目光都聚焦在叶冰如身上。她戴着老花镜,手指正停留在稿纸上一处描写李光头在县政府前静坐示威的段落,眉头紧锁,久久不语。最终,她深吸一口气,猛地合上书稿,发出“啪”的一声响。

  “发!”她的声音不大,却带着一种破釜沉舟的决断,“天塌下来,我顶着!这样的作品,压下了,是我们做编辑的失职!是对不起这个时代!”

  争论暂时平息,但空气中依然涌动着不安与激动。

  又过了几天。傍晚,许愿家的电话铃声尖锐地响起。他刚拿起话筒,那边就传来叶冰如熟悉却又带着明显激动和疲惫的声音,劈头盖脸,完全没有往日的寒暄:

  “许愿!我真想拿把斧子把你脑袋劈开看看!里面到底装了多少稀奇古怪、吓死人的东西!你…你创作就没有江郎才尽的时候吗?!”

  许愿握着话筒,能清晰地听到电话那头叶冰如有些急促的呼吸声,他甚至能想象到她此刻一定是摘了眼镜,用力揉着太阳穴。

  不等他回答,叶冰如连珠炮似的继续说道,语气复杂得难以形容,混合着惊叹、责备、兴奋和后怕:“疯了!真是疯了!李光头?宋钢?林红?你这写的都是些什么人啊!编辑部都快打起来了!……算了,不说这个了!”

  她猛地喘了口气,像是下了极大的决心,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宣布重大消息的正式感:“过稿了!《兄弟》!通过了!”

  虽然早有预料,但亲耳听到这个消息,许愿的心还是猛地跳了一下。他握着话筒,安静地听着。

  “稿费,”叶冰如的声音恢复了些许平日的条理,但依旧能听出波澜,“按最高标准算!社里特批的!具体数目财务那边核算后会尽快给你邮寄过去!你注意查收汇款单!”

  “谢谢叶老师。”许愿的声音平静,听不出太多波澜,只有真诚的感谢。

  “谢我什么?谢我差点被你吓出心脏病?”叶冰如在电话那头似乎苦笑了一下,随即语气变得郑重起来,“许愿,好好写!别浪费了你这…你这吓人的天赋!” 她顿了顿,似乎还想说什么,最终却只化作一句,“挂了,这边还有一堆事要擦屁股!”

  听筒里传来忙音。许愿慢慢放下电话,走到窗边。

  他仿佛能看到,巨大的资本浪潮正在遥远的地平线上积聚力量,即将奔涌而来。

  而他,已经准备好了第一块坚固的冲浪板。
  http://www.abcsee.cc/45930/12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