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羽翼初成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五月末,长安城暑气渐盛。未央宫内,女学却如一股清泉,在沉闷的宫闱中悄然流淌。

  自和亲风波后,前来听讲的宫人明显多了起来。不得宠的嫔妃、年长的女官,甚至几个宗室女都成了学宫的常客。

  阿娇今日讲的是《列女传》,声音清越,举止从容。

  “缇萦救父,上书文帝,愿没入为官婢以赎父刑。文帝感其孝心,遂废肉刑。”她环视堂下众人,“可见女子虽深处闺阁,亦能明理义,动天子。”

  座中一个绿衣少女忽然举手:“翁主,若缇萦生在今日,可还能感动陛下?”

  阿娇认得她是长沙定王刘发之女刘无采,因生母早逝,在宫中并不得宠。

  “为何不能?”

  “今上...不似文帝仁厚。”刘无采低声道,“且宫中规矩繁多,一介女子如何得见天颜?”

  堂内霎时寂静。这话太大胆,几个胆小的宫人已低下头。

  阿娇却笑了:“问得好。所以缇萦之可贵,不仅在孝心,更在勇气与智慧。她懂得如何上书,如何陈情,如何以理服人。”

  她走到刘无采面前:“若你父王蒙冤,你敢如缇萦一般,敲响登闻鼓吗?”

  刘无采怔住,随即坚定点头:“敢。”

  “那便记住此刻的决心。”阿娇轻拍她的肩,“女子立世,首在自立。若一味倚仗他人,终将身不由己。”

  课后,刘无采特意留下。

  “翁主,无采有一事相求。”

  “但说无妨。”

  “无采想学匈奴语。”少女眼中闪着光,“陵姐姐远嫁匈奴,无采想给她写信。”

  阿娇心中微动。刘陵出嫁月余,这是第一个公开表示要与她联系的宗室女。

  “为何想给刘陵写信?”

  “无采与陵姐姐自幼相识。”刘无采垂眸,“她...其实很孤独。”

  阿娇想起刘陵那双过于精明的眼睛,很难与“孤独”二字联系起来。

  但她还是应下:“好,我教你。”

  当晚,阿娇将此事告知窦太后。

  老太后面露赞许:“无采...是个好孩子...你要好生...栽培...”

  “外祖母觉得,刘无采可用?”

  “可用...但需...磨砺...”窦太后轻咳两声,“长沙王...虽非嫡出...在宗室中...颇有人望...”

  阿娇会意。刘发是景帝庶子,封地偏远,但在宗室中以仁厚着称。若能通过刘无采与长沙王建立联系,确是一步好棋。

  然而就在阿娇着手培养刘无采时,女学却遭遇第一次危机。

  六月初三,两个听讲的女官突发恶疾,上吐下泻。太医诊断为中毒。

  “是糕点有问题。”云袖查验后回报,“她们都吃了王夫人赏赐的蜜饯。”

  阿娇心知肚明。这是警告。

  果然,次日就有人上书,称女学聚集宫人,有违宫规,更危及宫眷安全。

  景帝虽未立即下令关闭女学,却明显冷淡了许多。

  “母亲说得对,我太急躁了。”阿娇在馆陶公主面前反省。

  馆陶公主却道:“不,你做得对。只是低估了对手的狠毒。”

  “现在该如何?”

  “借力打力。”

  三日后,女学复课。阿娇不再亲自授课,而是请来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宫人,讲授《女则》《内训》等正统女教。

  同时,她以“避嫌”为由,将学宫移至永巷一处偏僻宫院。

  明面上是退让,暗地里却更方便行事。

  “翁主妙计。”刘无采如今常伴阿娇左右,“移宫之后,来听讲的人反而更多了。”

  阿娇微笑。这正是她要的效果——筛选出真正有心向学之人。

  六月十五,月圆之夜。阿娇在学宫后院设茶会,只邀了七八个信得过的女子。

  茶香袅袅中,刘无采操琴,一曲《鹿鸣》清越动人。

  “想不到无采妹妹琴艺如此精湛。”说话的是骑都尉李当户之妹李婉儿,因兄长与匈奴作战有功,特许入宫为女官。

  刘无采浅笑:“婉儿姐姐的剑舞才是一绝,无采一直想学呢。”

  李婉儿性格爽利,当即道:“这有何难?明日就开始教妹妹。”

  阿娇静静品茶,看着眼前这一幕。刘无采的聪慧,李婉儿的飒爽,还有其他几个女子各有长处。若能将她们凝聚在一起...

  “翁主在想什么?”一个温柔声音问道。

  阿娇转头,见是太医令淳于缇萦之女淳于瑶。此女精通医理,那日中毒的女官就是她救治的。

  “我在想,女子若能同心协力,该有多大力量。”

  淳于瑶轻声道:“是啊。那日若非姐妹们互相照应,中毒的两位女官恐怕...”

  她没有说下去,但众人都明白其中凶险。

  李婉儿忽然拍案:“我们不能总是被动挨打!得想个法子自保。”

  “婉儿有何高见?”阿娇问。

  “我兄长说过,战场上最好的防守是进攻。”李婉儿目光炯炯,“我们该建立自己的消息网络,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

  这话正中阿娇下怀。但她不动声色:“这恐怕不易。”

  “其实不难。”淳于瑶接口,“太医署每日往来各宫,最易打探消息。若姐妹们需要...”

  刘无采也道:“宗室女每月可归家一次,宫外消息也不难获取。”

  阿娇看着她们,心中欣慰。这些时日的潜移默化,终于有了成效。

  “既然姐妹们都有此意,”她缓缓道,“我们便立个‘兰台社’如何?”

  “兰台社?”

  “兰生幽谷,芳华自赏。”阿娇解释,“我们不必张扬,只需如空谷幽兰,暗自芬芳。”

  众女相视而笑,纷纷赞同。

  自此,一个以女学为掩护的情报网络悄然形成。太医署的淳于瑶负责宫内动向,李婉儿通过兄长了解边关军情,刘无采则串联宗室女,打探朝臣动态。

  而阿娇坐镇中枢,将这些零星消息拼凑成完整图景。

  六月末,一张大网缓缓铺开。

  “王夫人近日频频召见其妹王儿姁。”淳于瑶禀报,“似是...在为彘皇子物色太傅。”

  阿娇蹙眉:“彘儿才四岁,未免太早。”

  “听说王夫人属意卫绾。”

  “丞相卫绾?”阿娇心中一震。此人素以刚正着称,若成为刘彻的太傅...

  “还有,”淳于瑶压低声音,“王儿姁的夫君田胜,近日与赵国使者往来密切。”

  赵国!阿娇立即警觉。自刘陵和亲后,赵国看似安分,暗地里却从未停止活动。

  “继续盯着田胜。”

  七月初,李婉儿带来边关消息:“兄长来信,左贤王内部不稳,其弟伊稚斜正暗中集结兵力。”

  与此同时,刘无采从宗室宴上得知:淮南王刘安近日大肆招揽门客,其中多有赵国人士。

  零碎的线索渐渐串联起来。

  阿娇在密室中对着地图沉思。赵国、淮南、匈奴左贤王...这些势力看似无关,实则暗通款曲。

  而王夫人母子,正是连接各方的关键。

  “他们在下一盘大棋。”阿娇对馆陶公主道,“刘彻若得卫绾为师,便有了朝中支持;通过田胜联系赵国,便有了外援;若再与匈奴勾结...”

  馆陶公主倒吸一口凉气:“他们想干什么?”

  “现在或许还不敢,”阿娇目光深邃,“但他们在铺路。为将来的夺嫡做准备。”

  “我们该怎么办?”

  “釜底抽薪。”

  七月中,一个消息在朝中传开:丞相卫绾年事已高,欲告老还乡。

  与此同时,几个御史联名弹劾田胜“结交诸侯,图谋不轨”。

  景帝虽未立即处置,却明显疏远了王夫人。

  阿娇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只要刘彻在,王家的野心就不会熄灭。

  这日授课后,刘彻破天荒地来到学宫。

  “姐姐近日可好?”他捧着书卷,像个真正的好学孩童。

  阿娇不动声色:“彘弟怎么来了?”

  “彘儿有几个字不识,想请教姐姐。”他翻开《论语》,“‘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何解?”

  阿娇细细讲解,心中却警铃大作。刘彻突然示弱,必有图谋。

  果然,讲解完毕,刘彻忽然道:“姐姐的兰台社,彘儿也想加入。”

  阿娇手中茶盏一晃:“彘弟说什么?姐姐听不懂。”

  刘彻微笑:“姐姐不必否认。彘儿知道,兰台社是姐姐所创,专为女子谋福。彘儿虽为男儿,也愿为姐姐效力。”

  他递上一卷绢帛:“这是彘儿的投名状。”

  阿娇展开绢帛,上面详细记载了田胜与赵国使者的三次会面时间、地点,甚至谈话内容。

  “你...”

  “彘儿说过,”刘彻仰头看她,“对姐姐绝无二心。”

  阿娇凝视着这个四岁的孩子,第一次感到脊背发凉。

  他不仅知道兰台社的存在,更掌握了如此机密的情报。这份心智,这种手段...

  “彘弟想要什么?”

  “彘儿只要姐姐记住,”刘彻深深一揖,“无论将来发生什么,彘儿永远是姐姐的彘弟。”

  他转身离去,小小的身影在夕阳下拉得很长。

  阿娇独自站在学宫中,手中的绢帛重若千斤。

  她想起前世,刘彻也是这般,在登基前对她百般讨好,登基后却...

  “翁主,”云袖匆匆而来,“边关急报!左贤王被其弟所杀,伊稚斜自立为单于!”

  阿娇心中一紧:“平安公主呢?”

  “下落不明。”

  窗外,暮云四合,风雨欲来。

  阿娇握紧绢帛,知道真正的风暴就要来了。

  而这一次,她不再孤身作战。

  兰台社的灯火,将在风雨中指引方向。
  http://www.abcsee.cc/46000/1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