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陕事密谕 重托在肩
推荐阅读:
汉世祖
东汉不三国
大明:弃婴开局,老朱求我当皇帝
九州,开局忽悠项羽做我哥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不明不清
我在现代留过学
扶明录
水浒:从二龙山开始聚义
大明:双崇祯对比,朱元璋看哭了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乾清宫西暖阁内,紫铜炭炉燃着上好的银骨炭,火苗跳跃间,将殿内烘得暖意融融,却驱不散孙传庭眉宇间那一路风霜刻下的疲惫,更压不住他心头沉甸甸的凝重。他身着一身洗得发白的青色官袍,依礼跪拜于地,身形虽因连日赶路略显倦怠,脊背却依旧挺拔如松,那双历经宦海沉浮的眼眸,此刻清亮锐利,透着一股不容动摇的忠毅。“孙先生快快请起。” 御座上的朱由检并未端着帝王的架子,话音温和,带着显而易见的关切。他抬手示意,目光落在孙传庭风尘仆仆的模样上,语气愈发恳切:“从陕西到京师,千里迢迢,星夜兼程,先生辛苦了。家中老小可还安好?朕听闻,前番魏阉势大,党羽遍布朝堂,先生不愿同流合污,不得已告假归乡,忍辱负重多年,实在是让忠臣受了委屈。”
这番体己话如同春日暖流,瞬间冲垮了孙传庭心中那层因久离朝堂而筑起的无形壁垒。他喉头微哽,眼眶微微泛红,再次深深一揖,声音带着难以掩饰的动容:“劳陛下挂念,臣家中一切安好。昔日去职,乃时势所迫,臣不敢以‘委屈’二字叨扰圣听。如今陛下拨云见日,扫灭阉党,重振朝纲,召臣回京共赴国难,但凡陛下有所驱策,臣万死不辞!”
朱由检满意地点点头,抬手屏退了殿内所有侍从,连贴身的王承恩也被遣至门外守候。暖阁内仅剩君臣二人,气氛陡然变得肃穆凝重。他起身走下御座,亲手扶起孙传庭,引着他走到一侧悬挂的巨大大明舆图前。舆图以蚕丝为底,彩绘细致,山川河流、府县边界一目了然。朱由检的手指重重落在西北那片泛黄的区域 —— 陕西,指尖按压的力度,似要将那片土地刻进掌心。
“伯雅(孙传庭字),” 皇帝的声音低沉下去,带着一种山雨欲来的压迫感,“可知朕为何不惜打破你悠闲时光,也要急召你星夜返京,甚至连片刻喘息的时间都不给你?”
孙传庭目光顺着皇帝的手指,凝注在舆图上的陕西之地,眉宇间的凝重更甚,沉声道:“臣沿途所见,关中大地赤地千里,流民络绎不绝,个个面黄肌瘦、神色惶惶,沿途州县粮仓空虚,官吏却依旧催科不止。臣窃以为,关中腹地,恐非小乱,而是有萧墙之祸隐现。”
“非止萧墙之祸,实乃倾天之忧!” 朱由检语气斩钉截铁,字字如锤,砸在孙传庭心头。他结合着 “太祖托梦” 的由头,又将厂卫连日搜集的最新情报一一告知,为孙传庭描绘了一幅远比想象中更为可怕的图景:“陕西已连旱半年,赤地千里,颗粒无收,河床见底,草木枯焦,此非天灾之极,而是人祸之始!地方官吏勾结乡绅,罔顾民生,催科如虎,胥吏如狼,赋税徭役层层加码,即便灾荒之年,也未曾有半分减免!百姓先是卖田卖屋,再是卖儿卖女,到如今,已是易子而食,析骸而爨,真真切切被逼至绝境!”
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一丝咬牙切齿的痛惜:“如今那些零星贼寇,不过是野火星星,可若处置不当,给他们一丝喘息之机,顷刻便可成燎原之势!届时贼势蔓延,席卷秦、晋、豫、楚,动摇国本,元末红巾军起义的旧事,殷鉴不远啊!”
朱由检猛地转身,目光灼灼地盯着孙传庭,眼中满是不容置疑的信任与期许:“寻常剿抚之策,治标不治本,不过是扬汤止沸。朕要的,是釜底抽薪!不仅要平定当前之乱,更要根治这滋生叛乱的土壤!此事,非有大才、大魄力、大担当者不可为,而满朝文武,朕思来想去,唯有先生,能当此重任!”
不等孙传庭回应,朱由检一连串的授权与指示已然下达,清晰而决绝,没有半分犹豫:“朕任命你为‘陕西巡抚兼督剿安抚使’,陕地一应军政民事,官吏任免、粮草调配、军前赏罚,乃至生杀予夺之权,皆由你临机专断,不必事事奏请,朕信你,全权托付于你!”
“谢陛下,臣必不让陛下失望。”
“朕允你就地招募流民中的青壮,编练新军!粮饷、军械,朕会命户部、兵部优先拨付,若有推诿迟误者,你可持朕亲赐的密旨,直奏于朕,朕必严惩不贷!”
“如果臣定当不负陛下。”
“记住八字方针 ——‘剿抚并用,以抚为主’!” 朱由检加重了语气,“首要之务是活民!抵达陕西后,即刻开仓放赈,同时推行以工代赈,兴修水利、疏浚河道,让流民有活干、有饭吃,使其有活路,有盼头!贼,是从民中来,让民不为贼,方是平乱上策!”
“更要做好长期打算!” 朱由检手指敲着舆图上陕西周边的区域,“据朕所知,这天灾恐非一年半载可止。你要未雨绸缪,可视情况,将灾情最重、实在无法维系之地的百姓,有计划地向河南、湖广等尚有收成之地迁徙,分散灾情压力,为我大明保留元气,莫要让数千万生民尽丧于灾荒战乱之中!”
“至于冲锋陷阵的猛将,” 皇帝语气稍缓,露出一丝欣慰,“朕已将曹文诏调至京中,他现在在腾骧四卫新军中受训,学习新式战法,到时朕让他携一部精锐骑兵,作为你的副手前往陕西,专司讨伐顽抗之寇,为你扫清障碍!”
交代完宏观战略,朱由检引着孙传庭走到窗边,推开半扇窗棂,遥指西山方向。虽隔着数里距离,却能隐约望见军营的轮廓,甚至能听到隐约传来的整齐操练声。“练兵,不可再循旧法。” 朱由检语气坚定,“朕在西山腾骧四卫所行的新式练兵之法,强调纪律、协同、体能与火器运用,远胜旧日松散操练。稍后朕让人将操典细则、训练图谱一并予你。”
“此外,军中需设‘宣导司’,专司思想教化,宣讲忠君爱民之道,说明朝廷赈灾平乱之策,让将士知为何而战、为谁而战,凝聚军心,杜绝哗变之祸!此二事,你需在陕西新军中全力推行,不可有半分懈怠,此乃强军之基,平乱之本!”
回到御案前,朱由检提起朱笔,在一份空白的内帑拨付文书上,一笔一划写下 “五十万两” 四个大字,墨迹淋漓,透着一股破釜沉舟的决心。他将文书推至孙传庭面前,语气带着一丝歉意,却更多的是重托:“内库如今也捉襟见肘,辽东军需、京师整顿已耗去大半,但陕事重于泰山,朕不敢有半分吝啬!这五十万两,是朕给你的启动之资,用于赈济流民、招募新军、购置军械,务必用在刀刃上!”
接着,他话锋一转,声音压低,带着意味深长的暗示:“此银,是种子。朕盼先生能以此为本,在陕西生出更多的粮食,更多的银钱。陕西地面,不乏家资巨万、富甲一方的士绅豪商,他们世代享国家承平之福,兼并土地,垄断商贸,积累了泼天财富。当此国难之际,他们理应与朝廷同舟共济,‘踊跃报效’才是。”
他稍作停顿,目光紧紧锁住孙传庭的眼睛,观察着他的反应,然后似是无意地补充了一句,却如惊雷炸响在孙传庭耳畔:“譬如,那个在澄城率先杀官造反的驿卒王二,不过是个寻常百姓,其势能迅速坐大,攻破县城,裹挟数千流民,背后若没有地方豪强因历年利益输送、怕被朝廷清算而默许,乃至暗中资助钱粮兵器、提供藏身之所…… 朕,是万万不信的。”
孙传庭立于殿中,心潮澎湃,难以自已。皇帝这番推心置腹的密谈,既有对天下危局的深邃洞察,又有对他超乎寻常的绝对信任,更有对潜在阻力毫不留情的揭露与支持!这份信任,这份重托,已远超寻常的君臣奏对,是真正的 “以国士待臣”。
他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激荡,猛地撩起官袍前襟,肃然跪倒在地,额头重重触地,发出沉闷而坚定的声响,立下了掷地有声的军令状:“陛下如此信重,将社稷安危、千万生民相托,以国士待臣!臣孙传庭,必以国士报之!此去陕西,臣必推行陛下之策,剿抚并用,活民安邦,平乱固本!陕事若不平,民乱若不止,贼寇若不灭,臣…… 绝不生还阙下!”
朱由检快步上前,双手用力将这位他寄予无限希望的重臣扶起,掌心传来的力道沉稳而恳切。他紧紧握了握孙传庭的手臂,眼中满是期许与不舍:“伯雅,朕要的,不是你殉国的忠名,而是一个能恢复生机、五谷丰登、供给天下的陕西!更要一个…… 活着回来的孙传庭!朕在京师,等你捷报!”
君臣四目相对,无需多言,一切尽在不言中。陕西的棋局,随着这番密谈,已然落下了至关重要的第一子。而这盘棋的凶险与复杂,前路的艰难与坎坷,远超任何人的想象。孙传庭深吸一口气,抬手整理了一下官袍,目光坚定地向朱由检再次躬身行礼,转身迈步走出暖阁。殿外的寒风扑面而来,却吹不散他心头的炽热,更挡不住他奔赴国难的决绝步履。
http://www.abcsee.cc/46165/12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