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承畴奉诏 镇晋固藩
推荐阅读:
汉世祖
东汉不三国
大明:弃婴开局,老朱求我当皇帝
九州,开局忽悠项羽做我哥
人间清醒:资治通鉴智慧
不明不清
我在现代留过学
扶明录
水浒:从二龙山开始聚义
大明:双崇祯对比,朱元璋看哭了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时过几日,乾清宫西暖阁的炭火烧得不疾不徐,紫铜炉盖缝隙里透出的火苗温顺得如同驯服的猫,却驱不散殿内那层若有似无的肃穆。地砖缝里积着经年的灰尘,在晨光中泛着冷寂的光,连檐角悬挂的鎏金铜铃,都似被这氛围慑住,竟无半分晃动。殿外传来一阵急促却不失章法的脚步声,每一步都踩得精准,既显赶路的急切,又藏着久历官场的沉稳。王承恩撩起厚重的锦帘,低声通传:“陛下,洪承畴到了。”
门帘掀起的瞬间,一股带着塞外风霜的寒气涌入,裹挟着来人身上的风尘。洪承畴身着一身半旧的绯色官袍,衣摆沾着些微泥点,显然是快马加鞭从边关赶回,连换衣的功夫都未曾耽搁。他身姿挺拔,步履稳健,入殿后先是驻足整理了一下褶皱的袍角,而后才趋步上前,以标准的臣礼跪倒在地,动作行云流水,不见半分仓促:“臣洪承畴,奉诏急返,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御案之后,朱由检并未如接见孙传庭时那般起身相扶,只是端坐于紫檀木椅上,手指轻轻摩挲着案头的玉镇纸。他的目光如同细密的网,从洪承畴的发冠扫到靴底,仔细打量着这位历史上毁誉参半的能臣;此人面如冠玉,眉眼间透着江南士子的清秀,却又因常年驻守边关,眼神里多了几分北方边将的精明与审慎,连叩拜时脊背的弧度,都透着恰到好处的恭顺,不多一分,不少一分。
“平身吧。” 朱由检的声音不高,却带着穿透人心的力量,打破了殿内的沉寂。他并未赐座,只是指了指御案上摊开的奏章,语气开门见山,没有半分寒暄,“洪卿,你且看看这份密报; 陕西澄城、白水一带,流民仍在聚集,已有小股乱匪打着‘均田免粮’的旗号,劫掠州县。朕恐这星星之火,迟早要成燎原之势。”
洪承畴起身后果然不敢擅自落座,垂手侍立在御案一侧,目光快速扫过奏章上的字迹,心中飞快盘算。待皇帝话音落,他才躬身回道:“陛下圣明,洞察秋毫。陕西大旱,百姓无以为生,乱匪易聚难散。臣在陕西时便听闻,已有乱匪暗中联络山西流民,似有东渡黄河之意。”
“正是如此。” 朱由检猛地抬手,指了指屏风上悬挂的大明舆图,语气陡然凝重,“山西乃京畿南路屏障,东接直隶,南连河南,若陕西乱匪东渡黄河窜入山西,一则荼毒三晋百姓,二则威胁京畿安危,三则可能与山东、河南的匪患勾结,届时中原腹地将无宁日!”
他的目光重新落回洪承畴身上,一字一句,清晰地传递出任命:“故朕召你回来,委你山西巡抚之职,兼管山西军政要务。你之要务,非如孙传庭般主动进剿陕西乱匪,而在‘固守’二字 —— 给朕把山西经营成铁桶一般,黄河渡口要守住,吕梁山隘口要堵住,境内匪患要清掉,绝不容陕西乱匪越雷池一步!”
洪承畴心中一震,他原以为皇帝会派他去陕西协同剿匪,却没想到是让他镇守山西。这份任命看似不如进剿那般能立战功,实则责任更重 ;山西若失,便是他的失职,京畿震动,他难辞其咎。他连忙躬身领命:“臣遵旨!定当竭尽所能,为陛下固守山西,构筑京畿屏障!”
朱由检见他领会意图,微微颔首,起身走到舆图前,手指重重点在黄河西岸的蒲州渡口:“你看此处 —— 蒲州乃陕西乱匪东渡的首要通道,河面窄,水流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你到任后,需即刻在此修筑营垒,派至少五千精兵驻守,配备火器与强弩,昼夜巡查,绝不容一船一匪偷渡。”
他的手指沿黄河向北移动,依次划过吉州、河津等渡口,再转向吕梁山一带:“吉州、河津两处,虽河面较宽,却有浅滩可涉,需派副将各领三千人驻守,修筑了望塔,与蒲州形成联防;吕梁山中有数条小道,可直通山西腹地,你需清剿山中盘踞的土匪,再派乡勇驻守隘口,勿使陕西乱匪借道山林,内外勾结。”
洪承畴屏息凝神,将皇帝的部署;记在心中,时不时点头回应,眼中露出赞同之色;陛下的方略既依托地利,又兼顾内外,堪称周全。
“战略既定,朕亦予你足够支持。” 朱由检转过身,从御案抽屉中取出一张鎏金批条,递向洪承畴,“朕从内库拨付你五十万两白银,作为招募兵勇、购置军械、修筑营垒的启动资金。山西素有‘晋商富甲天下’之说,那些富商巨贾靠着朝廷庇护,赚得盆满钵满,如今国难当头,‘劝捐’之事,你可效仿孙传庭,酌情办理;既要让他们‘踊跃报效’,又不可逼得太急,以免生乱。”
洪承畴双手接过批条,指尖传来的凉意让他心中一凛 ;皇帝既给了钱,又指明了额外筹款的路子,却也暗里提醒他 “酌情”,不可擅作主张,这份细致的掌控,让他不敢有半分轻慢。
“然,朕有三桩事,你必须严格遵行,不得有丝毫折扣。” 朱由检的语气陡然转厉,目光如炬,死死盯住洪承畴,瞬间打破了方才的温和氛围。
“其一,山西新募之兵,必须严格依照京营新式练兵法操练。” 他抬手召来王承恩,命其取来一本《新式练兵纲要》,“朕会派遣二十名腾骧四卫的教官随你赴任,他们精通队列、体能、战术协同与火器操典,你需让全军将士虚心学习,不得因‘边军旧习’而抵触新法。三个月后,朕会派人查验操练成果,若不合格,唯你是问!”
“其二,宣导司需在新军中设立。” 朱由检的声音压得更低,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宣导司官员由李凤翔亲自选派,负责向士兵宣讲忠君爱国之道,监督军官是否克扣粮饷,记录士卒疾苦,沟通上下舆情。此事关乎军队是否忠于朝廷,是否知为何而战,你必须全力配合,不得有任何阻碍,更不许试图干预宣导司的事务,同时他们不管军事,怎么作战,怎么分兵是你的事,他们不干涉。”
洪承畴明白,皇帝既要用他的才能,也要用宣导司和教官,给自己套上 “枷锁”。他连忙躬身:“臣明白!必当全力配合宣导司与教官,推行新法,绝无半分抵触!”
朱由检的语气稍缓,却仍带着敲打之意,“洪卿之才,朕素有所知 。如今危难之际,朕予你山西军政大权,望你能尽显臣节,为大明固守藩篱。他日功成,朕必不吝封侯之赏,让你名留青史。”
他话锋陡然一转,眼中闪过一丝冷光:“然,若你在山西任上有差池;无论是让乱匪蹿入山西,还是在军政之事上弄权营私,或是与宣导司、教官起冲突,试图架空监督…… 莫怪朕不讲情面。朕能给你权力,亦能收回来;能让你封侯,亦能让你身败名裂。你明白吗?”
“臣…… 臣明白!” 洪承畴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再次跪倒在地,重重叩首,“臣必以社稷为重,严守臣节,绝不辜负陛下信任!若有差池,任凭陛下处置!”
朱由检见他态度恭顺,满意地点点头:“起来吧。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初闻新法与宣导司,或许心中仍有疑虑,随朕去西山腾骧四卫军营看看,便知朕所言非虚。”
依旧是轻车简从,一行人很快抵达西山军营。此时正值午后操练,校场上杀声震天,数千名士兵列着整齐的方阵,步伐一致地向前推进,每一步都踏得地面微微震颤;另一侧的火器营,士兵们按 “装药、瞄准、射击” 的流程操作火铳,动作规范,无一人拖沓;更远处的体能训练场,士兵们背负着三十斤重的沙袋,在山道上奔跑,虽汗流浃背,却无一人掉队,口中还齐声喊着 “忠君报国” 的口号。
洪承畴以边将的专业目光仔细观察,越看越是心惊 ;这支军队的纪律性、组织度,远超他以往所见的任何明军,哪怕是三边最精锐的边军,也难有这般整齐划一的气势。
朱由检带着他走到宣导司的驻地区域,只见几名宣导司官员正与士兵围坐在一起,手中拿着《忠勇训导》,逐字逐句地讲解 “为何而战”:“咱们当兵,不是为了给军官当私兵,不是为了抢粮抢钱,是为了守护陛下,守护大明的百姓!陛下给咱们足额发饷,给咱们家人赈灾,咱们就得对得起这份恩义,守住国门!”
一名年轻士兵红着眼眶问道:“大人,俺老家遭了灾,俺娘不知道咋样了……” 宣导司官员立刻拿出纸笔:“你把老家地址写给俺,俺让人快马送去家书,再帮你申请些赈灾粮,让你娘先渡过难关!” 士兵激动得连连磕头,口中喊着 “谢陛下恩典”,那股发自内心的感激,绝非作伪。
洪承畴站在一旁,心中受到极大震撼。他终于明白,皇帝推行新法与宣导司,并非只是 “整军”,更是在 “铸魂”—— 通过严苛的纪律塑造战力,通过贴心的关怀凝聚忠诚,让这支军队彻底成为 “天子之师”。他更清楚,眼前这一切,都是对他的无声警告:在皇帝的新体系下,任何拥兵自重、首鼠两端的念头,都将无处遁形,最终只会引来灭顶之灾。
参观结束后,洪承畴再次向朱由检躬身行礼,语气比之前更加恭敬,也更加坚定:“陛下励精图治,创此强军,臣叹为观止!臣到任山西后,必谨遵陛下教诲,严格推行新法,配合宣导司,将山西经营成铁桶江山,绝不使一贼一匪越境而来,绝不辜负陛下的托付!”
回到乾清宫,朱由检最终将山西巡抚的任命文书、兵符,以及那五十万两白银的批条,一并交到洪承畴手中。“山西之事,朕便全权托付给你了。” 他拍了拍洪承畴的肩膀,语气中带着最后的期许,“三路布置,孙传庭在陕西剿抚,等卢象升来子后,朕再让他在甘肃守门户,你在山西筑屏障,三者相辅相成,方能稳住西北大局。”
洪承畴双手紧握文书与批条,只觉得手中之物重若千钧;这既是皇帝赋予的重任,也是套在他身上的枷锁。机遇与风险并存,他若能守好山西,便是再造社稷之功;若有差池,便是万劫不复之祸。
他向朱由检行了最后一礼,转身走出乾清宫。宫门外的秋风卷起他的袍角,带着一丝寒意。洪承畴回首望了一眼巍峨的宫城,琉璃瓦在夕阳下泛着金色的光,庄严而肃穆。他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复杂的思绪,朝着早已等候在外的随从与教官们走去。
队伍缓缓向西而行,朝着晋阳的方向。洪承畴骑在马上,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的道路 —— 他的任务,是在山西构筑一道坚固的防线,为大明阻挡陕西乱匪的蔓延,也为自己在这风雨飘摇的乱世中,挣得一份生路与荣光。而这道防线,不仅关乎三晋安危,更关乎他与大明的未来。
http://www.abcsee.cc/46165/12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