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风起榆林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深秋的榆林县,田野里金黄的稻浪翻滚,空气中弥漫着收获的气息。而在榆林县的政治生态中,一股由“墩苗计划”催生的清新之风,也正悄然酝酿,并迅速刮出了县界,引来了更广阔天地的关注。

  经过近半年的深耕细作,“墩苗计划”的成效开始以肉眼可见的速度显现出来,不再是纸面上的蓝图或试点镇的孤例。

  柳林镇“葡萄硕士”张伟牵头的新品种葡萄合作社,迎来了第一个丰收季。依托他搭建的电商平台和联系的批发渠道,葡萄不仅卖出了好价钱,还打出了“柳林金葡”的小品牌,带动试点村户均增收近千元。张伟本人,也从初到时的书生意气,变得黝黑干练,言谈间充满了对农业和农村的深刻理解。

  陈芳在小泉镇司法所,青山村事件后,她被特意安排到这个矛盾多发点历练,已成功调解了二十余起各类纠纷,其中不乏几起棘手的陈年积案。她运用法律专业知识和女性特有的耐心细致,赢得了“知心小陈法官”的口碑。小泉镇的信访量在她到岗后显着下降。她提交的《关于化解农村宅基地纠纷的路径探索》调研报告,被县司法局作为经验材料在全县推广。

  王强在柳林镇的招商努力开花结果。那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最终落户柳林,一期投资就超过五百万,解决了近百个就业岗位。他全程参与谈判、选址、手续办理,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协调能力,让县招商局都刮目相看,私下里已经在讨论将他“回收”的事宜。

  “回炉”后的李想在小泉镇提出的农贸市场改造方案,经过反复论证和修改,终于获得通过并开始施工。方案充分考虑了商户需求和财力实际,赢得了广泛支持。他本人也从挫折中学会了脚踏实地,成了镇区改造的骨干力量。

  其他下派干部也纷纷在各自岗位崭露头角:有的在偏远乡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成效显着;有的在街道办创新社区治理模式获得居民点赞;有的在信访岗位直面矛盾,化解了一批老大难问题……

  “青苗汇”上的分享,不再是诉苦和困惑,而是充满了实践后的真知灼见和成功的喜悦。那份《“墩苗”干部成长档案》里,记录着他们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从生涩到成熟的蜕变。越来越多的乡镇党委书记开始主动向县委办“要人”,甚至点名希望某些专业背景的干部下派到自己乡镇。县直部门也尝到了甜头,这些经过基层淬炼的干部,回来后视野更开阔,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

  榆林县“墩苗计划”的显着成效和这套“双向赋能、动态评估”的创新机制,很快引起了上级的关注。

  《榆林通讯》连续推出三期重磅专题报道《墩苗沃土育新枝——榆林县年轻干部培养新路径观察》,详细介绍了计划的理念、做法、成效以及柳林镇、小泉镇等地的生动案例。县电视台制作了同名专题片,在黄金时段播出。董国云在多个场合公开肯定“墩苗计划”是破解基层人才困境、优化干部结构的有效探索。一时间,“墩苗”成了榆林县官场最热的词汇。之前持观望甚至反对态度的本土派常委,如孙立强等人,面对实实在在的成效和舆论氛围,也不得不转变口风,公开表示“效果出乎意料的好”、“为基层注入了活力”。

  《千湖日报》在头版显着位置刊发了长篇通讯《“墩”出活力,“苗”壮基层——榆林县创新年轻干部培养机制纪实》,并配发了题为《让年轻干部在基层沃土中茁壮成长》的评论员文章,高度评价榆林县的探索精神和务实做法,将其誉为“新时代加强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的有益尝试”。市委组织部内部简报也全文转发了榆林县的经验材料。市委组织部部长周明华在一次全市组织工作座谈会上,点名表扬了榆林县的做法,特别提到了“导师制”和“动态评估”的创新性,要求其他区县学习借鉴。这无疑是对董国云和李鸣风工作的最大肯定,也彻底洗刷了之前那篇负面评论带来的阴影。

  影响力如同涟漪般扩散到了省城!省委政策研究室的《内部参考》以专刊形式,刊发了题为《榆林县“墩苗计划”:破解欠发达地区基层人才困境的新探索》的深度调研报告。报告系统梳理了榆林县的做法、成效、面临的挑战以及推广价值,其中特别提到了“双向赋能”、“动态评估回炉”等核心机制的创新性。这份《内参》直送省委常委、副省级领导和各地市一把手!榆林县,这个苏北的普通县城,第一次真正进入了省委最高决策层的视野。

  面对骤然降临的赞誉和关注,榆林县各方势力的反应可谓五味杂陈。

  董国云作为计划的坚定推动者,他无疑是最大的赢家。省委《内参》的刊发,是对他施政方略和改革勇气的高度认可,极大地提升了他的政治声望和在市里的分量。他心情大好,在县委常委会上再次强调了“墩苗计划”的长期性和重要性,要求组织部和县委办(李鸣风)总结经验,持续深化。他看向李鸣风的目光,充满了毫不掩饰的欣赏和倚重。

  县长郑卫国:他的心情最为复杂。面对铺天盖地的正面宣传和省委的关注,他必须表现出支持的态度。在公开场合,他笑容满面地赞扬“墩苗计划”是县委的英明决策,取得了显着成效。但在私下场合,面对心腹如刘红梅、孙立强时,他的笑容便淡了许多,眼神深处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郁和失落。这项由董国云力推、李鸣风具体操盘的计划大获成功,不仅巩固了董国云的权威,更让李鸣风这个“空降”秘书的声望如日中天,这无疑挤压了他这个本土派领袖的空间。他只能将精力更多地投入到政府事务中,尤其是狠抓经济指标,试图在另一个赛道上证明自己。

  组织部长王海山谨慎地分享着这份荣誉。作为组织部门负责人,计划成功他脸上有光。但他也清晰地认识到,计划的核心设计和具体推动,更多是李鸣风在董国云支持下完成的。这让他对李鸣风这个年轻人产生了更深的忌惮和一丝微妙的疏离感。在公开场合,他积极宣传计划;私下里,他更加谨言慎行。

  乡镇党委书记们态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前对接收下派干部有顾虑、嫌麻烦的书记们,如今成了最积极的拥护者。柳林镇党委书记成了各地争相邀请的经验分享者。小泉镇党委书记在青山村事件后压力巨大,如今因为陈芳的出色表现和李想推动的镇区改造,也尝到了甜头,对“墩苗计划”赞不绝口。他们开始主动联系李鸣风,希望能争取到更多、更优秀的“苗子”,甚至希望能将表现突出的下派干部多留一段时间。李鸣风在乡镇书记们心中的地位,无形中拔高了一大截。

  下派干部群体他们是最大的受益者。半年的基层历练,让他们脱胎换骨。专业能力得到应用和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复杂问题处理能力显着增强。更重要的是,他们获得了宝贵的信任和认可。省委《内参》的报道,让他们倍感自豪,也看到了更广阔的前景。他们对李鸣风这个计划的“总设计师”和坚定支持者,充满了感激和敬佩。

  省委《内参》的刊发,如同一股强劲的东风,彻底吹散了笼罩在“墩苗计划”上空的疑云,也吹皱了榆林县官场这潭深水。

  李鸣风站在县委办办公室的窗前,看着楼下大院中步履匆匆的人们。他脸上没有太多志得意满的神情,反而更加沉静。他知道,声名鹊起的同时,也意味着站到了更高的风口浪尖。省委的关注是一把双刃剑,既是巨大的机遇,也意味着更严格的标准和更高的期待。本土派的失落和潜在的反弹并未消失,只是暂时被光环掩盖。

  “墩苗计划”的成功,只是他重生之路上的第一场漂亮仗。它证明了方向是对的,方法也是有效的。但这股由“墩苗”掀起的清风,能否真正涤荡榆林县的沉疴积弊,能否吹开更广阔的发展新局?更艰巨的挑战,还在后面。

  董国云推门进来,手里拿着那份省委《内参》,脸上带着难得的轻松笑意:“鸣风,干得漂亮!省委都关注了!不过,”他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深邃,“风起了,树欲静而风不止。接下来,才是真正考验定力的时候。小泉镇那边,陈芳和李想干得不错,但那个地方,根子上的问题还没完全解决。下一步,你有什么想法?”

  李鸣风转过身,眼神锐利而坚定:“董书记,‘墩苗’证明,人是关键。小泉镇要真正蜕变,需要一个更熟悉那里、能扎根下去、有魄力也有办法的人。我觉得,是时候让一棵已经‘墩’出韧劲的苗,去那片更需要它的土地上,长成一棵能遮风挡雨的树了。”

  董国云眼中精光一闪,露出了然的笑意:“哦?说说看,你看中了哪棵苗?”

  风,已起于青萍之末。而李鸣风的目光,已经投向了下一片需要耕耘与征服的“沃土”。
  http://www.abcsee.cc/46283/1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