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书记办公室的门槛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走廊尽头,李鸣风的目光平静地追随着张为民略显急促的背影消失在楼梯拐角。他收回视线,重新落在那份早已看过的《千湖日报》上,铅字在眼前浮动,却一个字也没读进去。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报纸粗糙的边缘,感受着那细微的颗粒感,借此平复着内心同样细微的波澜。他知道那份报告的份量。那不是一颗小石子,而是一块足以在平静的湖面砸出巨大漩涡的巨石。张为民的反应,印证了这一点。现在,这块石头被张股长紧紧攥着,正送往能够掀起更大风浪的地方——县委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王海山的案头。
时间在等待中变得粘稠而缓慢。档案室里残留的旧纸气息似乎还萦绕在鼻尖,但此刻坐在走廊长椅上的李鸣风,心境已截然不同。不再是初来乍到的茫然探索,而是一种带着笃定和审慎的蛰伏。他像一位经验丰富的猎手,布下了精心设计的诱饵,现在需要的是耐心,等待猎物循迹而来,同时警惕着可能惊扰猎物的风吹草动。
县委大院渐渐苏醒。脚步声、打招呼声、电话铃声开始在各楼层响起,交织成机关早晨特有的、带着一丝程式化活力的交响。干部股办公室的门开了又关,其他同事陆续到来,有人好奇地瞥了一眼独自坐在走廊尽头看报的李鸣风,目光中带着对新人的打量,但并未过多停留。
约莫过了半个多小时,一个穿着白衬衫、夹着公文包的年轻科员快步从楼梯上下来,神色匆匆,目光在走廊里扫视一圈,很快锁定了李鸣风。
“李鸣风同志?”年轻科员走到近前,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促和公事公办。
李鸣风放下报纸,站起身,脸上恰到好处地露出询问的表情:“我是。”
“王部长请你立刻去他办公室一趟。”年轻科员言简意赅,做了个请的手势,“跟我来吧。”
来了!李鸣风的心脏有力地跳动了一下,但面上依旧是那副新人的拘谨和一丝恰到好处的忐忑。他点点头,没多问一句,默默地跟在年轻科员身后。
上楼,穿过铺着暗红色地毯、光线略显幽深的走廊。空气似乎都凝重了几分,皮鞋踏在地毯上发出沉闷的声响。这里是县委组织部的核心区域,组织部长王海山的办公室,就在走廊尽头靠右的位置。
年轻科员在标着“部长”的深色木门前停下,轻轻敲了敲门。
“进来。”一个沉稳而略带威严的声音从门内传来。
年轻科员推开门,侧身让开:“王部长,李鸣风同志来了。”
李鸣风深吸一口气,迈步走了进去。
办公室宽敞明亮,陈设简洁庄重。一张宽大的深色办公桌靠窗摆放,桌上文件摞放得整整齐齐。靠墙是一排高大的书柜,里面塞满了各种文件和书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和纸张油墨的气息。
王海山,年约五十上下,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两鬓微霜,戴着一副金丝边眼镜。他正坐在办公桌后,手里拿着李鸣风那份报告,看得十分专注。听到动静,他抬起头,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如鹰隼,带着审视的意味,瞬间落在李鸣风身上。
那目光仿佛带着实质性的压力,穿透了年轻的外表,试图洞察他内心的所有想法。这是一种久居高位、执掌干部铨衡大权者特有的气场。
李鸣风感到一丝无形的压力,后背瞬间绷紧。他挺直腰板,微微垂首,恭敬地叫了一声:“王部长好。”
王海山没有说话,只是用目光示意了一下办公桌对面的椅子,然后继续低头看报告。办公室里只剩下纸张翻动的细微声响和他偶尔端起茶杯啜饮的声音。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李鸣风在椅子上坐得笔直,双手规矩地放在膝盖上,眼观鼻,鼻观心,没有丝毫不耐或焦躁。他知道,这是王海山在施加压力,也是在观察他的定力。前世,他见过太多在领导面前失态的新人。
终于,王海山合上了报告的最后一页,发出轻微的“啪”的一声。他摘下眼镜,用一块软布仔细擦拭着镜片,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李鸣风的脸。
“李鸣风,”王海山的声音不高,但每一个字都清晰沉稳,“帝京大学经济学院,今年的选调生?”
“是,王部长。”李鸣风回答得清晰简洁。
“这份报告,”王海山将擦好的眼镜重新戴上,手指点了点桌上的文件,“是你写的?用了多长时间?”
“是我写的,王部长。接到张股长交办的任务后,在档案室查阅相关资料,连夜完成的。”李鸣风如实回答,语气平静,没有邀功,也没有强调辛苦。
“连夜?”王海山的眉毛几不可察地扬了一下,“就凭档案室那些东西?没有找别人帮忙?没有去其他股室要资料?”
“报告中的数据和分析依据,主要来源于档案室现存的相关档案、任免文件记录以及组织部内部公开的年度报表。我认为这些原始资料足以支撑起一个初步的分析框架。时间仓促,未来得及向其他股室请教。”李鸣风的回答滴水不漏,既表明了自己工作的独立性,也暗示了报告的基础扎实,并非空中楼阁。
王海山沉默了几秒,目光在李鸣风脸上逡巡,似乎在判断他话语的真实性。办公室里的空气仿佛凝固了。
“人才流失接近新招录的四分之一……专业错配严重制约发展潜力……基层沦为跳板……”王海山缓缓念出报告中的几个核心结论,语气听不出喜怒,“结论很尖锐,数据也很……扎眼。李鸣风同志,你刚来榆林县报到不到三天,就敢下这样的论断?你知道这些数字背后意味着什么吗?知道这份报告如果流传出去,会引起什么样的反响吗?”
这是质问,也是考验。考验李鸣风的胆识,更考验他的政治智慧。
李鸣风迎向王海山锐利的目光,眼神清澈而坦诚,没有躲闪:“王部长,数据的冰冷在于它的客观性。我只是依据档案记录进行了整理和初步分析。这些现象并非凭空臆测,而是有据可查。至于反响……我认为,发现问题是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讳疾忌医,只会让小疾拖成沉疴。董书记关注干部结构优化,我想,这份报告或许能提供一个更清晰的现状参考。”
他没有直接回答“意味着什么”,而是将落脚点放在了董国云关注的问题上,并且巧妙地强调“参考”而非“定论”,既表明了自己的立场(发现问题是为了解决),又给领导留下了回旋和定调的余地,没有显得咄咄逼人。
王海山深深地看了李鸣风一眼,手指在报告上轻轻敲击着,发出有节奏的笃笃声。他似乎在权衡着什么。
“年轻人,有想法,有闯劲,是好事。”王海山终于再次开口,语气似乎缓和了一丝,“但官场行事,光有锐气还不够,更要懂得审时度势,懂得分寸。这份报告……董书记那里,我会递上去。”
李鸣风心中一动,但面上依旧保持着恭敬聆听的姿态。
“不过,”王海山话锋一转,目光变得格外深沉,“李鸣风,你要记住。今天这份报告,是你作为组织部干部股的新同志,在张为民同志的安排下,完成的一份工作汇报。明白吗?”
这句话,重若千钧!它清晰地划定了界限:报告是你的工作成果,但更是组织安排下的产物。功劳是你的,但更是股长张为民的,是组织部的!它提醒李鸣风,不要有任何越级上报、个人冒进的想法。这是在保护他,也是在敲打他,更是在强调组织程序和纪律!
李鸣风心中雪亮。王海山这是在给他上踏入官场的第一课:位置和程序!他立刻站起身,微微躬身,语气无比郑重:“我明白,王部长。感谢您的教导。这份报告是在张股长的安排下完成的,我只是做了分内的工作。”
这个表态,清晰、干脆、到位。
王海山脸上第一次露出了一丝几乎难以察觉的满意神色,点了点头:“嗯。你先回去吧。踏实工作,多看多学,少说多想。”
“是,王部长。”李鸣风再次应声,然后恭敬地退出了办公室,轻轻带上了门。
走出那扇沉重的木门,走廊里的空气似乎都清新了不少。李鸣风没有立刻离开,而是站在门口,微微闭了闭眼,长长地、无声地舒了一口气。刚才那短暂的十几分钟,其精神消耗不亚于在档案室鏖战一夜。与王海山这样的实权派领导面对面,每一句话,每一个眼神,甚至每一次沉默,都充满了无形的交锋和试探。
他整理了一下衬衫的领口,迈开步子,步履沉稳地走下楼梯。回到干部股所在的楼层,他并未直接回档案室,而是先走到股长张为民的办公室门口,门开着。
张为民正坐在桌后,看似在批阅文件,但眼神明显有些飘忽,不时瞟向门口的方向。当看到李鸣风的身影出现时,他的眼神瞬间聚焦,带着复杂的探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张股长。”李鸣风在门口停下,脸上带着新人应有的恭敬,“王部长找我谈完了。”
“哦?谈完了?”张为民放下笔,身体微微前倾,努力让自己的语气听起来自然,“王部长……都说什么了?”
“王部长询问了报告撰写的情况,肯定了我们股室安排的工作任务,也提醒我要踏实学习,遵守纪律。”李鸣风言简意赅,将王海山那番关于“位置”和“程序”的核心精神提炼出来,并且特意用了“我们股室”这个词。
张为民紧绷的神经明显松弛了一些,眼中闪过一丝如释重负,甚至带上了一点微妙的赞许。李鸣风的回答,既没有隐瞒王海山的召见(这瞒不住),又巧妙地维护了他这个股长的面子,强调了这是股室工作的成果,更传递了王海山并未深究或批评他安排工作的信息。
“嗯,王部长说得对。年轻人,踏实肯干是好事,更要懂得规矩。”张为民的语气温和了不少,“报告……王部长怎么说?”
“王部长说,他会把报告呈给董书记参考。”李鸣风平静地回答。
“呈给董书记?!”张为民的声音陡然拔高了一度,随即意识到失态,立刻压低了声音,脸上写满了震惊和难以置信。他原以为王海山最多是批评或者表扬一下李鸣风,然后报告就压下了。没想到,竟然要直接捅到董书记那里!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那份报告的价值和冲击力,连王海山都不敢擅专!
他看着眼前这个平静得有些过分的年轻人,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了对方身上那种难以言喻的……不寻常。
“好……好……”张为民有些语无伦次,挥了挥手,“你……你先回档案室吧,继续熟悉工作。”
“好的,张股长。”李鸣风微微欠身,转身离开。
回到那间熟悉的、弥漫着旧纸气息的档案室,李鸣风轻轻关上门。他走到窗边,看着窗外县委大院里行色匆匆的人们,阳光明媚依旧,但他知道,暗流已经开始涌动。
王海山的话犹在耳边:“董书记那里,我会递上去。” “记住你的位置!”
这份报告,如同一把双刃剑,已经出鞘。它为自己撬开了通往董国云办公室的第一道门缝,但也将自己推到了风口浪尖。王海山的“提醒”是善意的保护,也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审视和可能的质疑、嫉妒甚至敌意。
县委书记董国云会如何看待这份报告?是欣赏其锐气和见识,还是嫌其锋芒太露、不够稳重?
李鸣风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窗台,发出笃笃的轻响。他深邃的眼眸中,没有了新人的忐忑,也没有了初时的狂喜,只剩下一种历经沉淀后的冷静与期待。
门槛已经抬起。下一步,就是看董国云是否愿意让他迈过那道象征着权力核心的门槛了。这声“鸣风”,能否真正传到那位主宰榆林县命运的决策者耳中?
档案室的寂静里,仿佛能听到时代齿轮加速转动的轰鸣。李鸣风的重生之路,在经历了档案室里的惊雷和书记办公室外的门槛后,正无可阻挡地驶向更加波澜壮阔的航道。
http://www.abcsee.cc/4628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