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直播之历史名人录 >第240章 永乐大帝朱棣:从藩王到盛世君主的传奇一生~ v?v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40章 永乐大帝朱棣:从藩王到盛世君主的传奇一生~ v?v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他在军中的威望日益提升,北方将领多是他的旧部或亲信,这为他日后的“靖难之役”埋下了伏笔。

  ?_?

  二、靖难之役:从燕王到皇帝的血色之路~

  1. 储位骤变,皇太孙朱允炆的威胁…

  (°ー°〃)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太子朱标突然病逝,年仅37岁。

  这一意外事件,让明朝的储位之争骤然白热化。”

  观看天幕的朱元璋惊得站起来:

  “什么?标儿死了?快传太医~(?˙▽˙?)”

  他内心一肚子问号( ′?ω?)?:

  “不可能呀~我的标儿身体这么好,怎么可能无缘无故37岁病逝?究竟是什么病?”

  于是,平行位面的明朝,太医们也是忙碌了起来,给太子朱标检查后,纷纷表示:

  “太子身体很康健!╮(︶﹏︶)╭”

  (当然了,此时此刻的朱标才二十多岁,朱棣也还是个少年……)

  “朱棣本以为,大哥去世后,自己作为皇子中最有战功和威望的人,理应被立为太子。

  但朱元璋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

  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

  (?????; ≡ ?????;)

  朱元璋的理由很简单:

  “皇孙世嫡,富于春秋,正位东宫,四海系心。”

  但在朱棣等藩王看来,这无疑是对他们的侮辱。

  朱允炆年幼文弱,毫无治国经验,凭什么继承大统?

  朱棣表面上对皇太孙恭敬有加,内心却充满了不满。

  他开始更加频繁地与姚广孝密谋,等待朱元璋去世的那一天。

  →_→

  朱允炆虽然年轻,却也察觉到了藩王们的威胁。

  他曾与侍读黄子澄、齐泰讨论削藩之事,忧心忡忡地说:

  “诸王拥兵自重,多不法,奈何?”

  黄子澄以汉景帝“削藩”为例,劝朱允炆早做打算。

  朱允炆深以为然,登基前便已下定决心,继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削藩。

  ╮(︶﹏︶)╭

  2. 建文削藩,刀刀指向燕王

  (°ー°〃)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元“建文”。

  建文帝登基后,在齐泰、黄子澄的辅佐下,迅速展开削藩行动。

  他首先拿实力较弱的藩王开刀:

  周王朱橚被废为庶人,流放云南;

  湘王朱柏被诬陷谋反,自焚而死;

  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也相继被废。

  不到一年时间,五位藩王被削,朝野震动。

  ▄█?█●

  削藩的刀,很快就指向了最强大的燕王朱棣。

  建文帝先是下令调走燕王府的护卫军,又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谢贵为都指挥使,监视朱棣的一举一动。

  北平城内外,到处都是朝廷的眼线,燕王府被团团包围,朱棣的处境岌岌可危。

  →_→

  3. 装疯卖傻,麻痹朝廷的“苦肉计”~

  面对建文帝的步步紧逼,朱棣知道,直接起兵无异于以卵击石。

  在姚广孝的建议下,他决定用“装疯”来麻痹朝廷。

  于是,北平城里出现了一幕荒诞的景象:

  燕王朱棣时而在大街上奔跑呼喊,时而躺在泥地里打滚,嘴里胡言乱语,甚至抢夺百姓的食物。

  张昺和谢贵去燕王府探查,只见朱棣在盛夏时节围着火炉烤火,还大喊“冷死了”。

  (-ι_- )

  建文帝得知后,果然放松了警惕,认为朱棣已经疯癫,不足为惧。

  但他没想到,这只是朱棣的伪装。

  在“疯癫”的掩护下,朱棣加紧了谋反的准备:

  他命人在燕王府的地下挖掘密室,日夜打造兵器;

  又秘密联络被削藩的藩王旧部,招募勇士,很快便集结了一支800人的精锐亲信部队。

  (oo)?

  4. 张信叛降,靖难之役的导火索~(¬_¬)

  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建文帝终于对朱棣动手,密诏北平行都指挥使司张信逮捕朱棣。

  然而,张信却早已被朱棣的诚意打动。

  他深夜潜入燕王府,将密诏呈给朱棣,哭着说:

  “朝廷要对大王动手了,事不宜迟,请大王速做决断!”

  ㄟ(▔ ,▔)ㄏ

  此时的朱棣,终于撕掉了伪装。

  他与姚广孝召集心腹将领,歃血为盟,决定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叛乱。

  所谓“清君侧”,就是声称齐泰、黄子澄等奸臣蒙蔽圣听,危害国家,自己起兵是为了铲除奸臣,保护皇帝。

  这不过是朱棣为谋反找的借口,但在当时却起到了争取人心的作用。

  (?????; ≡ ?????;)

  七月初五,朱棣在北平誓师,正式发动“靖难之役”。

  他首先诛杀了张昺、谢贵,控制了北平城。

  随后,他以800人起兵,迅速攻占了北平周边的州县。

  由于北方将领多是朱棣的旧部,纷纷倒戈投降,燕军兵力很快扩充到数万人。

  ( ̄ ‘i  ̄;)

  三、血火征程:三年苦战,终登九五之尊~

  (<_<)

  1. 初战告捷,耿炳文的败局~

  ε=ε=ε=(?◇??)?

  靖难之役爆发后,建文帝任命65岁的开国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率领13万大军北伐。

  耿炳文是朱元璋时代幸存的少数名将之一,擅长防守,但此时面对的是士气高昂、战术灵活的燕军,却显得力不从心。

  ?(?_??)

  建文元年八月,燕军与耿炳文的大军在真定(今河北正定)相遇。

  朱棣利用耿炳文分兵防守的弱点,先是夜袭雄县,歼灭明军先锋9000人,随后设伏击败耿炳文的主力。

  13万明军损失惨重,退守真定。

  建文帝得知耿炳文战败,大怒,下令撤换主帅,改用曹国公李景隆为大将军。

  Σ( ° △ °|||)︴

  2. 李景隆惨败,燕军势如破竹~((???|||))

  李景隆是开国功臣李文忠之子,出身将门,却毫无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

  他率领50万大军北伐,自以为必胜,却不料成了朱棣的“运输大队长”。

  ⊙ω⊙

  朱棣得知李景隆大军将至,并没有正面迎战,而是亲率精锐突袭大宁(今内蒙古宁城)。

  大宁是宁王朱权的封地,朱权手下有一支战斗力极强的蒙古骑兵“朵颜三卫”。

  朱棣设计挟持了朱权,收编了朵颜三卫,兵力大增。

  李景隆趁机围攻北平,却被燕王妃徐氏(徐达之女)率领妇女儿童坚守城池,久攻不下。

  (°ο°)

  朱棣回师后,与李景隆在郑村坝(今北京大兴)展开激战。

  朵颜三卫的蒙古骑兵冲锋陷阵,明军大败,李景隆连夜逃跑,50万大军损失惨重。

  建文二年(1400年),李景隆再次集结60万大军,与燕军在白沟河(今河北雄县)决战。

  就在战局胶着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刮断了明军的帅旗,明军大乱。

  朱棣趁机率军猛攻,李景隆再次大败,仅率数骑逃走。

  经此一战,建文帝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的征讨,燕军开始转入战略进攻。”
  http://www.abcsee.cc/47041/23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