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章 朱允炆的变革之路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朱允炆本打算明日早朝再去奏本现在看来不行了。

  “走吧。”“看来朱瞻基又有啥消息了,可能...”柳雨嫣催道。

  王翠环说:“夫君,俺就不去了。太乏了。”朱允炆点头同意。

  朱允炆和柳雨嫣坐上马车和太监公公向皇宫方向走去。

  再说朱瞻基与朱高炽经过一系列的实地操作,失误不断。

  自觉颜面无光,加之在兴修水利时被水所侵,身体抱恙,便联名修书一封,让人快马加鞭送给永乐大帝朱棣,

  信中言辞恳切,称身体实在难以支撑,想在江南一带休养些时日。

  朱棣收到书信后,心中暗自思忖:让他们在江南调养身体,一来可让他们避开京城的诸多纷争,

  二来若能在江南有所作为,打下一片天地,养精蓄锐,倒也不失为一件好事,省得在京城与朱允炆争风吃醋,徒生事端。

  念及此,朱棣便欣然应允了他们的请求。

  朱允炆与柳雨嫣来到乾清宫,得知朱棣同意朱瞻基和朱高炽留在江南后,心中也松了一口气。

  此时,他们面前的拦路虎,朱高煦远在北方,朱高炽朱瞻基又留南方,朝中局势看似对朱允炆颇为有利。

  然而,朱允炆心中清楚,当下自己的势力仍不够强大,人脉也尚未广泛铺开,朱棣的支持仍是不可或缺的。

  于是,朱允炆决定,暂且先让朱棣的性命得以延续,为自己争取更多的时间来发展势力。

  而朱棣则是满脸堆笑,甚是欣赏的看向朱允炆夫妇,说道:“皇侄此去治水大获全胜,还发明修小水库拦储洪水好为枯水季节所用,又立奇功一件,

  说吧,要什么赏赐?”

  问咱要啥赏赐?朱允炆愣了一下,还有这样操作的?

  那朱允炆也不客气了:“皇叔,允炆此去治水,是肩负兴国大任,是承蒙陛下的信任和支持。

  功劳谈不上,但是有点苦劳。只是以后还有很多事要做,望皇叔还能一如既往的支持咱。”

  “那是自然。”朱棣说道。皇侄啊你太谦逊了。

  这时,他叫过来太监公公拟旨:“钦差朱允炆治水立奇功特奖赏白银一万两,黄金五百两,丝绸五百匹。”

  太监纲要停笔,“还有从今后,朱允炆的俸禄参照正二品的标准发放。戴辅国公官职。允炆你谢恩吧。”朱棣又补充说道。

  朱允炆也是一愣,正二品?辅国公?与丞相只差一步之遥。

  朱棣刚开始想按照丞相正一品给朱允炆发俸禄来着,但怕被文官清流反对,“先这样吧,徐徐图之。”朱棣也是很无奈。

  朱允炆感觉朱棣已经冰释前嫌,这样对待他已实属不易。

  决定与柳雨嫣寻得中医中药中能够长寿的良方,亲自为朱棣煎药送服,

  同时还为朱棣进行针灸调养。在悉心照料朱棣的同时,朱允炆也开始谋划起了下一步的大计。

  一日,朱允炆趁着朱棣精神矍铄之时,来到他的榻前,恭敬地说道:“皇叔,如今京城地处北方,一到冬天,寒风凛冽,百姓们饱受严寒之苦。

  侄儿以为,解决百姓的保暖问题,乃是当务之急。如今西域一带盛产棉花,若能派人前往,邀请西域诸国使者前来,

  让他们多带些棉花种子,在咱大明朝河北、山西等地推广种植。

  假以时日,百姓们便能穿上暖和的棉衣,抵御寒冬了。还望皇叔恩准,下旨派人前往西域。”

  朱棣听后,微微点头,赞许道:“允炆,你能心系百姓,实乃咱大明之福。此事就依你所言,朕即刻下旨,

  派人前往西域,务必带回棉花种子,让百姓们早日受益。”

  得了朱棣的首肯,朱允炆心中大喜,却并未就此满足。

  他接着说道:“皇叔,侄儿还有一事,想与您商议。如今我朝北方,粮食作物多以玉米、高粱为主,虽能饱腹,但产量有限。也不太好吃,消化不好。

  而南方江浙一带,水稻种植发达,一年多季。稻米产量颇丰。侄儿想,若能将南方的水稻品种引进到北方,

  在北平以及北方的黑土地上种植,定能增加粮食产量,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只是此事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还需皇叔下令,让富商们出力,从南方将水稻种子、秧苗移栽过来。”

  朱棣闻言,大喜,好事啊!朕早就想餐餐白米饭了。思索片刻后说道:“允炆,此事虽好,但南北气候差异巨大,水稻能否在北方顺利种植,还需谨慎行事。

  不过,你既有此想法,不妨先进行一番试验,若试验成功,再大规模推广也不迟。”

  朱允炆领命后,便与柳雨嫣亲自前往北平河边,挑选了几块适宜种植水稻的水田,开始了水稻种植的试验。

  他们组织了一批经验丰富的农夫,按照南方种植水稻的方法,进行插秧、灌溉、施肥等工作。

  起初,一切似乎都进展顺利,秧苗在水田中茁壮成长,朱允炆和柳雨嫣心中满是期待。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显现出来。有的水田中,稻秧插得整齐有序,稻苗生长旺盛,结出的稻穗颗粒饱满;

  而有的水田,稻秧插得参差不齐,稻苗生长缓慢,结出的稻穗就差强人意。

  面对这种情况,朱允炆并未气馁。他与柳雨嫣一同深入田间,仔细观察每一块水田的情况,与农夫们交流探讨,调整插秧方法。

  经过一番努力,他们发现,水田的肥力、灌溉的水量以及插秧的密度等因素,都会影响水稻的生长和产量。等距很关键。

  朱允炆想起后世有插秧机,现在发不了电,能不能设计一款人力等距插秧机呢?想法有了还是想不出来。

  还是那样吧,加强管理,给插秧人安排好插秧距离,必须严格执行,如果发现错乱,扣除当日工钱。这样,就好多了。

  在解决了这些问题后,水稻的生长情况逐渐好转。

  然而,朱允炆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他在后世知道并品尝过锦州一带,农户在水稻田中养殖螃蟹、鱼和小龙虾,味道鲜美。

  农户大大增加了收入,还能改善水田的生态环境。
  http://www.abcsee.cc/47051/76.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