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学堂为桥,情融脉通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联合学堂的价值,远不止于语言统一和扫盲识字,它更像一座坚实的文化桥梁,让来自五湖四海的孩子们从小建立友谊,在共同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统一的文化背景,而这份童年情谊,又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家庭、辐射整个同盟,让“同盟人”的身份认同真正深入人心。宋家庄的蒙学学堂里,不同地域的学童被混合编排成班,没有了“山东籍”“江南籍”的界限,只有“同学”的身份。课堂上,他们一起诵读《蒙学三字经》,用标准的“同盟正音”回答先生的问题;遇到难题时,互相讲解、互相帮助,北方学童擅长算术,会帮南方同学解决计算难题;南方学童识字快,会教北方同学正确书写汉字。
课间休息时,孩子们在操场上追逐打闹,一起做游戏、分享零食。山东的王小虎会把家里带来的煎饼分给江南的张小丫,张小丫则会把母亲做的糕点分享给王小虎;河南的李小宝教大家玩家乡的“丢沙包”,山西的赵铁柱则带着大家玩“跳房子”。不同地域的游戏、零食在学堂里交融,孩子们的友谊也在欢声笑语中日益深厚。
有一次,张小丫因为想家偷偷落泪,王小虎和李小宝主动安慰她:“别难过,同盟就是咱们的家,我们都是你的兄弟姐妹!”他们还带着张小丫去看学堂里种植的“天选麦”,给她讲同盟的故事,让她感受到家的温暖。从此,张小丫不再孤单,很快融入了集体。
孩子们的友谊,也悄然化解着家庭间的地域隔阂。王小虎的父亲是山东来的农民,之前对江南人有些偏见;张小丫的父亲是江南来的木匠,也觉得北方人“粗犷”。但因为孩子们经常一起玩耍,两家家长也渐渐熟悉起来,互相帮忙耕地、修理农具,之前的偏见在日常相处中慢慢消失,成了和睦的邻居。
学堂里的共同学习,让孩子们形成了统一的价值观。他们都知道“同盟是家园,团结能御敌”,都以“保境安民”为己任。在一次“同盟故事分享会”上,孩子们纷纷讲述自己听到的同盟奋斗故事:有的讲宋阳带领大家开辟粮田,有的讲锋矢营队员抗击土匪,有的讲秘密商路的惊险。这些故事,让孩子们对同盟的热爱愈发强烈,也让他们明白了团结互助的重要性。
高等学堂里,来自各庄的优秀学子更是形成了紧密的纽带。他们一起学习工程基础、兵法韬略,一起参与同盟的实际事务,如协助编写教材、绘制地图、参与农事试验。来自河南的周明,擅长工程设计;来自山东的赵毅,精通兵法;来自江南的张磊,擅长文书写作。他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不仅学业进步迅速,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为未来成为同盟的骨干力量奠定了基础。
学堂这座文化桥梁,不仅连接了孩子,更连接了家庭、连接了各庄、连接了整个同盟。随着越来越多的孩子在学堂里建立友谊、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同盟的内部凝聚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庄民们见面时,能用“同盟正音”顺畅交流;遇到困难时,能不分地域互相帮助;讨论同盟事务时,能站在“同盟整体”的角度思考问题。
宋阳站在高等学堂的操场上,看着学子们一起进行沙盘推演,听着蒙学里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心里感慨万千。从语言统一到教材统一,从蒙学到夜校,联合学堂的建立,彻底打通了不同地域民众的文化隔阂,让“同盟人”的身份认同深深扎根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此时,清军的红衣大炮已在府城组装完毕,军事剿杀的阴云日益浓重。但宋阳心中没有丝毫畏惧,因为他知道,同盟已经不再是一盘散沙,而是一个语言相通、文化相融、人心凝聚的坚实整体。这一万五千名“同盟人”,无论来自何方,都将为了共同的家园,并肩作战,抵御强敌。
联合学堂的灯火,照亮了同盟的文化之路,也照亮了抵御外侮的胜利之路。这场文化层面的整合,为即将到来的终极决战,注入了最深厚、最持久的力量。
http://www.abcsee.cc/47069/374.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