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1章 法与势,古今对谈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戏志才的邀请函送出后不过数日,一驾不算华丽却透着庄重气息的马车,在几名骑士的护卫下,驶入了尚在修缮中的洛阳城。陈群,来了。
收到消息的邓安,强压下内心的激动,做了周到的安排。
他没有选择在正殿以君臣之礼接见,而是将会面地点设在了自己日常处理公务、相对私密且雅致的书房。
室内燃着淡淡的檀香,书架上摆放着不少他从各处搜集来的竹简帛书,其中甚至夹杂了几本他凭记忆默写、用这个时代装帧方式伪装的现代书籍封面,营造出一种既传统又不乏新意的氛围。
当陈群在侍从引领下步入书房时,邓安已起身相迎。他今天特意穿了一身较为朴素的深色儒袍,而非惯常的戎装或官服,以示对士人的尊重。
陈群看上去约莫二十出头年纪,面容端正,眉眼间带着一股天然的严肃和审视感。
他身形挺拔,步履沉稳,行礼的动作一丝不苟,完全符合礼制规范,让人挑不出半点毛病,但也透着一股疏离感。
“颍川陈群,见过邓将军。” 声音平稳,不卑不亢。
【姓名】:陈群(字长文)
【年龄】:20
【基础属性】武力39 | 统率67 | 智力92 | 政治95 | 谋略84 | 魅力85
“陈先生不必多礼,快请坐。” 邓安笑容温和,亲自引他入座,“早闻先生清名,惜乎一直无缘得见。今日先生能拨冗前来,安不胜荣幸。”
“将军客气了。” 陈群依言坐下,目光快速而不失礼地扫过书房内的陈设,尤其在那些书卷上停留了一瞬,方才看向邓安。
“戏志才兄信中所言,将军有意探讨时局、治国之道,群才疏学浅,恐有负将军厚望。”
典型的士人开场白,谦虚中带着试探。
邓安知道跟这种讲究规矩、逻辑严谨的人打交道,绕弯子效果不大,不如开门见山,展现诚意和见识。他示意侍从上茶后,便挥退左右,只留他二人在室内。
“先生过谦了。” 邓安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气,这个略显随意的现代小动作让陈群的目光微微动了一下。
“安虽起于行伍,却也深知,马上可得天下,却不可马上治天下。
如今汉室倾颓,群雄并起,战乱不休,百姓流离。
安占据洛阳、颍川,非为割据称雄,实是想寻一条安民强兵、重振社稷之路。”
他放下茶杯,目光坦诚地看向陈群:
“然而,治军安民,千头万绪。军中需法度明晰,赏罚有信;地方需吏治清明,赋税有制;流民需妥善安置,劝课农桑;
与士族豪强需平衡共处,各得其所……这些,皆需一套行之有效的章程法度。安常感力不从心,故而思贤若渴。闻先生精通律法,深谙制度,不知对于如今乱世,立规树矩,有何高见?”
这番话,既点明了自己的困境,也抬高了陈群的专业领域,更隐含了“重振社稷”的政治正确,可谓直击要害。
陈群闻言,严肃的脸上果然露出一丝认真的神色。他略微沉吟,开口道:“将军所言,确是根本。无规矩不成方圆,无制度难定邦国。昔者萧何入关中,先定律令;
光武中兴,亦重修典制。然立法非易事,需审时度势,因地制宜。过于严苛,则民不堪命;
过于宽纵,则号令不行。不知将军欲立何等样的法度?是效仿秦之峻法,还是遵循汉初之宽松?”
他开始抛出专业性问题,进行深入探讨,这正是邓安想要的。
“秦法虽能富国强兵,然失之于苛,二世而亡,不可取。汉初无为而治,适于休养,然对如今豪强并起、法令不行之局面,恐力有未逮。”
邓安结合历史知识,清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安以为,法度之要,在于‘公平’与‘效率’。即,法令面前,尽可能一视同仁;政令推行,务必畅通无阻。”
“公平?效率?” 陈群微微蹙眉,这两个词组合在一起,在此时代虽能理解,但如此明确提炼为核心原则,让他感到一丝新颖。
“正是。” 邓安知道自己开始引入现代观念了,他小心地选择着措辞。
“譬如军中,无论出身,有功即赏,有过则罚,士卒方能用命。譬如地方治理,明确各级官吏权责,简化办事流程……
嗯,就是减少不必要的环节,让政令能快速落实,也让百姓办事有所依循,避免胥吏上下其手。同时,需设立监督机制,防止权力滥用。”
他顿了顿,看着陈群若有所思的表情,继续加码:“再者,人才选拔,亦需纳入法度考量。如今察举制名实难副,多被世家把持。安以为,或可考虑建立一套更重实际才能、兼顾德行与名声的考评举荐体系,使寒门有才者亦能脱颖而出,为国效力。”
这番话,已经隐隐触及到了历史上陈群后来创立的“九品中正制”的领域,但方向更偏向“唯才是举”与制度化管理。
陈群的眼睛明显亮了起来,身体也不自觉地微微前倾。
邓安提出的这些理念,虽然有些词汇陌生,但内核——建立一套清晰、公平、高效的管理体系——深深打动了他。
这比他听到过的任何一位诸侯空泛的“匡扶汉室”或“爱民如子”的口号,都要具体和深刻得多。
“将军之见,令人深思。” 陈群的态度明显热切了不少,“‘公平’、‘效率’,确为治国之要义。
然如何将其细化成文,落到实处,考验执政之智慧。譬如官吏考课,标准如何定?由何人评定?监督之权又由何人执掌?此中牵涉甚广……”
接下来,两人就具体的制度设计展开了深入的讨论。邓安凭借超越时代的见识,提出框架性、原则性的构想,时而蹦出“标准化流程”、“人力资源”、“制度成本”等让陈群既感陌生又觉贴切的词汇;
而陈群则凭借其深厚的律法功底和对当下社会现实的了解,不断将这些构想细化、修正,思考其可行性与可能遇到的问题。
邓安没有摆出任何上位者的架子,完全是以一种平等探讨、虚心求教的态度。
他甚至拿出沈括正在改进的军械生产流程、陈到组织的屯田管理细则作为案例,与陈群一起分析其中的得失。
这场谈话,从午后一直持续到华灯初上。期间,邓安还吩咐人准备了简单的晚膳,两人边吃边谈,气氛越发融洽。
当谈话告一段落时,陈群看向邓安的目光已经彻底不同了。之前的审视和疏离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种遇到知音的兴奋和一种看到“明主”潜质的认可。
他整理了一下衣冠,站起身,对着邓安郑重一揖:“将军胸怀韬略,见识高远,非徒恃勇力之辈。
于这乱世之中,能如此深思治国之本,群……深感敬佩。若蒙将军不弃,群愿效微薄之力,助将军厘定章法,梳理内政,共建秩序!”
成了!邓安心中一块大石落地,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他连忙起身扶住陈群:“能得长文相助,如旱苗得甘霖!安必虚位以待,这内政法制诸事,便全权托付于先生了!”
这一刻,邓安知道,他不仅得到了一位王佐之才,更是在自己势力的根基上,打下了第一块坚实的制度基石。
穿越者的知识与古代贤才的智慧,在这洛阳的书房中,完成了第一次成功的碰撞与融合。
http://www.abcsee.cc/47080/16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