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章 君臣对·文制润物策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就在这时,皇帝的腹中传来一阵响动。陆仁道,家母最擅做些家常吃食。若陛下不弃...
皇帝抚掌笑道:甚好!朕也想尝尝民间风味。萧敬,你去请陆老夫人安排些简单的夜宵来。
萧敬轻手轻脚地退出亭外,夜色中只余下君臣二人。
蜂窝煤炉发出轻微的噼啪声,映照着弘治帝沉思的面容。皇帝轻轻摩挲着手中的和田玉镇纸,目光却已从军事转向了更深的层面。
陆卿,皇帝的声音在寂静的夜中显得格外清晰,方才所言强军六策,朕细思之,若无相应的制度保障,文官集团掣肘,恐怕也难以推行。这制度与文化之革新,卿可有以教朕?
陆仁没有立即回答。他提起铜壶,为皇帝续上热水。他整理着思绪。制度与文化改革,犹如医治病人的经络与气血,下针需极准,力道需极柔。
陛下,陆仁的声音沉稳而清晰,制度乃国之骨架,文化乃国之气血。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臣有文制四策,请陛下圣裁。
首策在于科举取士。陆仁取过一张宣纸,用工整的小楷写下二字,现行科举,独重经义诗文,于钱谷刑名、水利工造等实务之学,全然不涉。致使及第进士,多不通实务。
皇帝颔首道:朕深有体会。许多新科进士,连基本的钱粮核算都不懂。
故臣建议,在保持经义取士的同时,增设。陆仁在纸上写下二字,每三年一次,专取精通算学、水利、工造等实务之才。考试内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主,中试者授从九品官衔,分配至各衙门任事。
他详细说明:比如出一道治河策问题,考较考生如何治理黄河水患;出一道算术题,考较钱粮核算能力。取中者不必精通四书五经,但必须擅长实务。
皇帝沉吟道:此议虽好,恐遭清流反对。
故需循序渐进。陆仁早有对策,先作为试行,取士名额不必多,每科十人即可。待显出成效,再逐步扩大。如此既可吸纳实务人才,又不至于震动太大。
第二策关乎监察考核。陆仁又取一纸,画出监察体系图,现行考核,多流于形式。地方官考满,往往凭上官一言而定优劣。致使许多官员只知讨好上官,不知造福百姓。
他指着图纸说明:臣建议改革考核制度:第一,量化考核标准。地方官以钱粮增长、案件审理、教育兴废等实绩为准;京官以建言献策、办事效率为准。第二,增设环节,考核时需听取当地士绅百姓评价。第三,考核结果张榜公布,优者奖,劣者黜。
更要整饬监察体系。陆仁继续道,都察院御史巡按地方,往往收受馈赠,包庇劣迹。臣建议:第一,严禁御史收受任何馈赠;第二,巡按期间需微服私访,实地考察;第三,巡按归来需提交详细报告,言之有物者奖,敷衍了事者罚。
皇帝击节赞叹:好!若真能如此,何愁吏治不清!
第三策在行政效率。陆仁语气凝重,现今政务处理,流程繁琐,效率低下。一件普通公文,往往要经过十余个衙门画押,耗时数月。
他想起自己办理西山煤矿手续时的经历,苦笑道:臣深有体会。有时为等一个批文,要跑断腿,说破嘴。
故臣建议推行限时办结制陆仁详细说明,普通公文五日内必须办结,紧急公文一日内办结。每个环节都要登记办理时间和经办人,逾期者追责。同时简化审批流程,能合并的合并,能省略的省略。
皇帝若有所思:此举恐会触动不少人的利益。
正因如此,才更需要陛下乾纲独断。陆仁正色道,效率就是生命。边境军情因公文拖延而贻误战机,百姓冤情因程序繁琐而不得昭雪,这样的教训还少吗?
最后一策在文化风气。陆仁语气坚定,现今士林风气,重空谈而轻实务,重辞藻而轻实干。许多读书人只会纸上谈兵,于国计民生毫无益处。
他想起明末清谈误国的教训,沉痛道:陛下,臣读过史书,见前朝士大夫终日空谈性理,于国事一无所知,终致社稷倾覆。这样的教训,不可不察。
故臣建议:第一,陛下可时常召见务实之臣,垂询实务,以示导向;第二,翰林院增设实务讲习,请能臣干吏讲授治国经验;第三,设立实务着述奖,奖励那些有益国计民生的着作。
说到这里,陆仁加重语气:最重要的是,要在士林中树立经世致用的风气。让读书人明白,真正的学问是要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
亭内一时寂静。皇帝凝视着纸上四项文制之策,久久不语。
忽然,亭外传来脚步声。只见萧敬引着陆仁的母亲张氏,端着一个食盒走来。食盒中盛着几样简单的点心:一碟金黄的烙饼,一碗热气腾腾的粥,几样家常小菜。
张氏恭敬行礼,寒舍简陋,只有这些粗茶淡饭。
皇帝却笑道:老夫人不必多礼。我正想尝尝这家常风味。
君臣二人便在这微妙的氛围中,暂歇议论,享用夜宵。皇帝吃着简单的烙饼,竟觉得比宫中的珍馐美味还要可口。
陆卿,皇帝忽然问道,你说这制度革新,该从何处着手?
陆仁放下筷子,正色道:臣以为,当从限时办结制开始。此事阻力最小,见效最快。待显出成效后,再推行考核制度改革,最后才是科举革新。如此循序渐进,方为上策。
皇帝颔首道:卿言甚是。那文化风气又当如何引导?
此事急不得。陆仁道,风气之变,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陛下可先从翰林院着手,增设实务讲习。待形成风气,再逐步推广。
此时,夜已深。萧敬轻声提醒道:皇爷,五更天了。
皇帝却摆摆手,他转向陆仁,眼中闪着睿智的光芒,陆卿,制度与文化之革新,虽不如强军那般立竿见影,却是治国之根本。朕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一个大明盛世。
陆仁躬身道:陛下有此雄心,实乃万民之福。臣愿鞠躬尽瘁,助陛下成就这番事业。
烛光中,君臣相视而笑
远处的宫钟响起,悠扬的钟声回荡在京城上空。
新的一天即将开始了,大明的改革之路,也迈出了新的步伐。
(热烈庆祝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
http://www.abcsee.cc/47099/10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