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捷报传来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就在陆家“糖芳斋”和“明镜阁”生意兴隆之时,一骑快马携着浙东前线的捷报,风驰电掣般冲入了北京城,直达兵部衙门。

  一骑背插赤羽的快马,风驰电掣般穿过京城熙攘的街道,蹄声如密鼓,直叩兵部衙门的重门,将浙东前线的胜利与血腥气,悍然带入了帝国的权力中枢。

  翌日清晨,皇极殿内,百官肃立,香烛袅袅,一派庄严肃穆。然而,一种不同于往日的隐隐期待感在无声地流动着,似乎所有人都预感到将有大事发生。

  轮至兵部奏事时,兵部尚书刘大夏手持一份墨迹似未干透的紧急军报,步履沉稳地出班。他清癯的面容上虽极力保持着部堂重臣的沉静,但眉宇间难以掩饰的振奋之色,以及那比平日更显洪亮的声音,已然透露出不寻常的信息。

  “臣,兵部尚书刘大夏,有东南八百里加急捷报奏呈陛下!”声音在空旷的大殿中回荡,瞬间吸引了所有目光。

  御座之上,弘治帝朱佑樘微微颔首,目光沉静却深邃:“奏来。”

  “启奏陛下!”刘大夏展开军报,朗声诵读,每一个字都清晰有力,“浙江都司指挥同知、赞理剿倭军务臣马武谨奏:本月十五,倭寇纠众三百余,乘八幡快船犯我台州松门卫境,登陆劫掠!臣侦得其动向,预伏精兵于其回窜必经之乌鸦岭!”

  百官屏息,仿佛能听到那远在数千里外的紧张氛围。

  “俟倭寇携掠获、驱百姓,队伍散漫而入伏击地域!臣一声令下,新军将士依操典骤发!新式燧发火铳三轮连环齐射,声若雷霆,弹如泼雨!倭寇猝不及防,百步之外已人仰马翻,死伤枕籍!”

  刘大夏的声音陡然升高,带着压抑不住的激昂:“贼首惊惶,欲图反扑!然我军阵坚如山,轮射不绝,硝烟蔽日!敌弓矢火器皆不能近!未待短兵相接,倭寇已胆气尽丧,溃不成军!臣遂挥师掩杀,酣战至酉时!”

  他深吸一口气,报出了那足以震动朝野的战果:“此役,计斩获倭首一百五十八级!生擒四十三人!救回被掳百姓二百余口!缴获倭刀、弓矢、财物无数!我军…”他略微一顿,加重了语气,“阵亡九人!伤二十余人,多为轻伤!”

  最后,他几乎是斩钉截铁地总结道:“此乃近年来东南剿倭前所未有之酣畅大胜!新军之锐、新器之利,得见真章!倭寇闻风丧胆,浙东军民士气大振!吾皇万岁,大明万年!”

  捷报宣读完毕,整个皇极殿陷入了一片短暂的、极致的寂静。落针可闻。

  随即,如同堤坝溃决,巨大的惊叹、欢呼和议论声轰然爆发开来!文武百官的脸上,先是极致的惊愕,旋即化为难以置信的狂喜与振奋!先前对新军成色、对新式火铳华而不实的种种怀疑、非议、乃至暗中阻挠,在这份铁一般的战果面前,顷刻间被砸得粉碎!

  “好!打得好!打出了我大明的威风!”英国公张懋第一个按捺不住,猛地踏出班列,声若洪钟,激动得虬髯皆张,“陛下!马武临阵果决,真乃良将!新军训练有方,火器犀利无匹!此战扬我国威,震慑四海宵小!实乃陛下圣明烛照,慧眼识人,力排众议推行新军之硕果!”

  首辅刘健亦是满面红光,出班道贺,语气中充满了欣慰:“老臣恭喜陛下!贺喜陛下!马武指挥若定,新军初试锋芒便建此奇功,足证强军之路切实可行!新器实学,确乃国之利器!此乃社稷之福,陛下之福!”

  次辅谢迁、户部尚书周经、工部尚书曾鉴等重臣也纷纷出言,盛赞此战之功。即便是以往持保守态度的官员,此刻也不得不承认这场胜利的辉煌与意义。朝堂之上,一派欢欣鼓舞,此前因倭患屡剿不绝而弥漫的阴郁焦虑之气,被这场大胜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久违的自信与昂扬。

  御座之上,弘治帝朱佑樘努力维持着帝王的威仪,但微微颤抖的指尖和眼中那几乎要溢出来的熠熠光彩,无不昭示着他内心澎湃的激动与巨大的欣慰。他登基以来,宵旰夜寐,励精图治,渴望中兴盛世,然边患、财政、吏治积弊重重。如今,这场由他亲自支持、源自新思想新技术的改革所结出的第一枚硕果,竟是如此甜美!如此酣畅淋漓!这不仅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对他治国方略的肯定,是对整个帝国走向的强心剂!

  “善!大善!”弘治帝的声音清朗而有力,带着毋庸置疑的赞许和喜悦,回荡在大殿中,“马武忠勇可嘉,临阵果决,深谙用兵之道!新军将士用命,火器犀利,方有此彪炳之功!刘尚书!”

  “臣在!”刘大夏躬身应道。

  “即刻依功叙赏!阵亡将士,从优抚恤,其家眷免三年赋税!伤者厚赏,命太医院选派良医,务必妥善医治!赏马武白银五百两,纻丝十表里,以示朕之嘉奖!其余有功将士,兵部逐一核实,论功行赏,不得有丝毫延误偏私!”皇帝的命令清晰而迅速,显然对此早已有所思虑。对马武的赏赐以实惠为主,并未再次超擢其官职,体现了皇帝希望其在现有位置上继续磨练,巩固东南战局的深远考量。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臣遵旨!”刘大夏高声领命。

  弘治帝的目光变得深远而坚定,他环视丹陛下济济一堂的文武百官,声音陡然提升,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此战足以证明,新军编练、新器研制,乃强国强军之正道!绝非奇技淫巧,实乃护国基石!传朕旨意!”

  整个大殿瞬间安静下来,所有人都屏息凝神。

  “西山兵器坊,即日起扩充匠役规模,增建炉窑工坊,昼夜轮班,歇人不歇工,全力生产新式燧发火铳及配套弹药!工部、户部需倾力协作,一应物料、匠役、钱粮供应,列为头等要务,优先拨付,不得有丝毫延误掣肘!若有玩忽懈怠者,严惩不贷!”

  工部尚书曾鉴、户部尚书周经立刻出列:“臣等遵旨!”

  皇帝继续道,目光投向兵部与五军都督府官员:“兵部即刻会同五军都督府,着手拟定详策,于京营三大营、九边重镇,再选精锐之师,仿蔚州新军之制,编练新营,逐步换装新械!朕要看到这强军之火,自浙东燃起,燎原万里,耀我大明国威!”

  这道旨意,无疑是对军事改革路线的最高肯定和最有力的推动。它标志着新军试点将从成功的蔚州一隅,正式成为国策,向全国核心军事力量推广,一场深刻的军事变革即将拉开序幕。

  言罢,弘治帝的目光柔和了些许,越过前排的重臣,落在了班列中后方的那个年轻身影上。(今日亦是被提前告知上朝)

  “翰林院修撰陆仁,”皇帝开口道,声音中带着明显的赞赏。

  陆仁心中一凛,立刻出班,躬身听旨。

  “卿督领西山格物院,潜心格物实学,研制新器,卓有成效。此番新式火铳于浙东首战建功,厥功至伟,此乃卿格物之功,实学之效!朕心甚慰。”

  皇帝略一停顿,宣布了最后的封赏:“着擢升陆仁为工部营缮清吏司郎中(正五品),仍兼翰林院修撰,总理西山兴业总局及各坊事务。望卿再接再厉,勤勉王事,勿负朕望!”

  工部营缮清吏司郎中,这是实实在在的京畿要职,掌管京城宫苑、衙署、仓库的缮修工程以及相关物料储备,权责甚重。品级从原来的从六品修撰提升至正五品,且仍兼翰林院清贵之衔,并明确其继续总理西山实业的权力。这份赏赐,既丰厚又极具智慧,既充分肯定了陆仁的功劳,又将其纳入正式的官僚体系,给予了更大的施展平台和权限,恩宠与期望并重。

  “臣,陆仁,谢陛下天恩!必当竭尽驽钝,鞠躬尽瘁,以报陛下知遇之恩!”陆仁深深叩首,声音沉稳而坚定,心中涌动着激荡与责任。

  退朝之后,陆仁升迁和马武大捷的消息如同插上了翅膀,迅速传遍了京师的大街小巷。西山兴业总局更是陷入了一片欢腾的海洋,尤其是兵器坊的工匠们,听闻自己亲手打造的火铳立下如此大功,无不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陆仁快马返回西山,立刻召集所有管事,传达朝廷旨意,宣布扩产计划。整个西山工业体系如同一台被注入强大动力的巨大机器,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热情轰鸣运转起来。新的工匠招募令发出,新的炉窑开始规划,物料采购的车队络绎不绝。

  夜幕降临,西山各处依然灯火通明,尤其是兵器坊的方向,炉火映红了半边天空。

  陆仁回到家中,喧嚣渐远。厅堂内,温暖灯火下,家人正围坐在一起,品尝着新出的“白玉糖”,父亲陆义戴着老花镜,正就着灯光仔细阅读一份《京报》,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窗外,“糖芳斋”和“明镜阁”的灯笼在晚风中轻轻摇曳,散发着柔和的光晕。

  书桌上,静静地放着马武军报的抄件和那份墨香犹存的升官谕令。

  陆仁提笔蘸墨,开始给远在浙东的马武写信。信中,既有对战友辉煌战绩的衷心祝贺,也有对火铳在实战中可能暴露问题的询问,更有对未来的展望与提醒。他知道,皇帝的赏赐和扩军的命令,既是巨大的机遇,更是沉甸甸的责任。未来的道路,必将伴随着更多的挑战,需要更稳健、更坚定地走下去。

  帝国的革新之路,正伴随着一场东南海岸的胜利硝烟和西山家中甜蜜的糖香,扎实而有力地向前延伸,每一步都铭刻着探索的艰辛与收获的喜悦。
  http://www.abcsee.cc/47099/12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