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8章 煌煌天威与黄金海路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九州臣服、条约已定的消息,伴随着马武和王阳明联名呈报的、详细记录着《辛酉条约》条款及九州初步治理方略的奏疏,如同一声平地惊雷,再次震撼了整个大明帝国的朝堂。这一次,带来的不再是单纯的战胜喜悦,而是一种近乎眩晕的、被巨大财富和空前胜利冲击下的狂热与震撼。
当那份写着“日本国割让九州全境及其附属岛屿,永为大明疆土”以及“赔偿大明军费及各项损失计白银五千万两”核心条款的奏疏,在弘治帝主持的常朝上被高声宣读时,整个皇极殿出现了刹那的死寂,随即,便是压抑不住的、如同火山喷发般的哗然与沸腾!
“五……五千万两?!”户部尚书周经几乎是失态地喃喃出声,随即老脸涨得通红,出列时甚至因为激动而脚步有些虚浮。
他挥舞着玉笏,声音因极致的兴奋而颤抖破裂:“陛下!天佑大明!祖宗庇佑啊!有此巨款,可抵我大明数年之岁入!以往所有捉襟见肘之处,边镇欠饷、黄河修堤、官仓储备……皆可迎刃而解!国库充盈,盛世可期!盛世可期啊陛下!” 他仿佛已经看到太仓库被白银填满,再也不必为每一笔开支精打细算的扬眉吐气之日。
兵部尚书刘大夏亦是激动难耐,洪声道:“陛下!九州割让,意义非凡!此非藩属,而是实土!我大明于海外得一坚实基地,控扼东海咽喉!自此,倭患永绝,海疆靖平!更可据此,辐射朝鲜、琉球,威压东瀛本州,此乃万世不易之基业!马武、王守仁,立不世之功矣!”
就连一向以持重、甚至略显保守着称的首辅刘健,此刻也捻须含笑,微微颔首,对身旁的次辅谢迁低语道:“虽行霸道,然结果……确实解我大明百年之忧,更添无穷之利。非常之时,当有非常之举啊。”
而那些此前对于开海、征倭一直抱有疑虑,时常以“劳师远征,耗费国帑”、“与蛮夷争利,有失仁义”为由诘难的清流言官、翰林学士们,此刻彻底陷入了尴尬的沉默。
事实胜于雄辩,那白纸黑字的五千万两赔款和实实在在的九州疆土,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抽在了他们引经据典的脸上。在如山铁证和满朝汹涌的激赏浪潮面前,他们那套空谈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更有甚者,几位平日里跳得最凶、言辞最尖锐的“酸儒”,如某位以恪守古礼、抨击格物为“奇技淫巧”出名的御史,此刻更是面红耳赤,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成为了众人目光中无声嘲讽的焦点。
弘治帝高踞龙椅,将臣工百态尽收眼底。他心中畅快无比,这不仅是一场军事胜利,更是对他一直以来支持陆仁、推动变革路线的最大肯定。他目光扫过那几个噤若寒蝉的“酸儒”,心中一动,生出一个既体现天朝气度,又带着几分戏谑和流放意味的念头。
“众卿所言甚是。此确乃社稷之幸,将士之功。”弘治帝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然,日本小邦,虽已臣服,然其地处海外,风化未开。既已去其帝号,奉我正朔,朕亦需遣人前往其京都,宣示教化,督导其恪守臣礼,学习我中华礼仪典章。”
他顿了顿,目光精准地落在那几位面如土色的清流身上,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抗拒的力量:
“朕观几位爱卿,学问渊博,深谙圣贤之道,于礼仪教化颇有心得。正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便由尔等,代表天朝,出使日本京都,常驻其地,担任‘宣谕使’,负责教导日人君臣礼仪,监督其履行条约,并将彼地风土人情,时时奏报。望尔等不负朕望,将圣人之道,播于东瀛。”
此言一出,满殿皆静。那几位被点名的官员,瞬间脸色由红转白,再由白转青。
去那刚刚被打得满地找牙、百废待兴的蛮荒岛国常驻?这哪里是美差?分明是变相的流放!是皇帝对他们迂阔空谈的惩罚!
但在金殿之上,天子亲口任命,他们连一丝反对的勇气都没有,只能噗通跪地,用颤抖的声音谢恩,心中却是叫苦不迭,仿佛已经看到了在京都那简陋屋舍中,对着那些粗鄙武士宣讲《论语》的凄惨未来。这一幕,让不少务实派官员心中暗爽,只觉得陛下此举,实在是高明至极,大快人心。
当朝廷的嘉奖旨意和对日“宣谕使”的任命抵达九州时,马武和王阳明相视一笑。皇帝的意图,他们心领神会。
“大明东瀛都护府”的匾额,在博多港原岛津家一处别馆的旧址上,被隆重地悬挂起来。马武以征夷大将军兼领东瀛都护,王阳明为都护府经略使,总揽九州军政大权。
都护府成立的第一道政令,便是《九州版籍奉还令》。强令九州境内所有原武士、豪族、寺社,在规定期限内,将其拥有的土地册籍、人口账目全部上交都护府登记造册。违令者,以谋逆论处,田产抄没,人头落地。
此令一出,九州震动。虽有少数死硬派暗中串联,试图隐匿田产,但在明军冷酷无情的镇压和“九州治安军”的积极配合下,任何反抗的苗头都被迅速扑灭。几颗血淋淋的人头悬挂在各处城町的入口,彻底宣告了旧时代的终结。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土地被重新丈量、登记。肥沃的平原、重要的矿山、战略性的港口,尽数收归都护府官有。部分土地赏赐给有功的“治安军”官兵和投诚得力的本地士族,更多的则规划为军屯、官田和未来的移民区。一套基于大明制度,却又结合九州实际情况的田赋、税制被迅速建立起来。
与此同时,文化同化的软刀子也悄然落下。“宣教化俗所”在各大城镇设立。最初是强制要求各家家主、地方管事学习简单汉话,认识常用汉字。都护府发布的告示、法令,一律使用汉文。王阳明亲自撰写《劝学文》,阐述“慕华风,习正音”之利,并规定,凡能通晓汉文、通过考核者,可在都护府下属机构担任吏员,获得优厚待遇。
一时间,九州各地,竟隐隐兴起一股学习汉语汉文的风气。虽然大多是被利益和强权驱动,但华夏文明的种子,已然随着都护府的政令,开始在这片新附的土地上悄然播撒。
而在都护府以铁腕整顿内政之时,《辛酉条约》中“开埠通商”的条款,已然在东海之上,催生出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黄金海路”。
博多港,这个古老的港口,迎来了它千年未有的繁华巅峰。
港口内,桅杆如林,帆影蔽日。悬挂着大明各式商帮旗帜的福船、广船、沙船,密密麻麻地停泊在扩建后的码头上,几乎将海面都遮盖。船上卸载下来的,是光洁如玉的景德镇瓷器、滑若云霞的苏杭丝绸、清香馥郁的武夷山茶叶、还有各类精巧的漆器、铜镜、书籍、乃至大明特色的家具、糖果。
码头上,人声鼎沸,力夫们喊着号子,将一箱箱、一捆捆的货物从船上卸下,又将一箱箱沉甸甸的、来自日本各地的物产装运上船。那是亮闪闪的丁银、小判金,是紫红色的优质铜锭,是气味刺鼻却至关重要的硫磺块,是制作精美的倭刀、漆器、折扇,还有大量的干海产、木材。
来自大明天南地北的商人们,穿着绸缎长衫,操着不同的口音,在临时设立的市舶司衙门排队办理税契,在港口附近的茶楼酒肆里高声谈笑着生意,计算着这一趟能赚取多少倍的利润。空气中弥漫着海水、货物、金钱以及各种语言交织而成的、充满活力的喧嚣。
都护府设立的市舶司,官员们忙得脚不沾地,登记、征税、维持秩序。白银如同涓涓细流,通过税收和官方贸易,开始源源不断地汇入都护府的金库,并即将装船运回母国。
这条连接大明与九州(并辐射至本州开放港口)的海上商路,仿佛一夜之间被黄金铺就。战争的创伤尚未完全抚平,但商业的活力已经以前所未有的势头迸发出来。每一个抵达博多港的大明人,无论是官员、军人还是商人,都深切地感受到,这片新的疆土,不仅意味着安全与荣耀,更意味着无穷的机遇与财富。
站在都护府的高楼上,远眺着港口那一片繁忙喧嚣、舳舻千里的盛景,马武对王阳明笑道:“先生,看来这‘开埠通商’,比十万大军驻守,更能让此地‘长治久安’。”
王阳明颔首,目光深邃:“利益所向,人心所趋。若能以此商路,渐使九州与中原血脉相连,呼吸与共,则此地归化,不过时间问题。只是,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间繁华,亦需善加引导。”
东海之上,千帆竞渡,百舸争流。
大明的龙旗,不仅在九州城头飘扬,更在一艘艘满载财富的商船桅杆上猎猎作响。
一个由武力开创,正由行政与商业共同巩固的新时代,在这片浸染过血与火的土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http://www.abcsee.cc/47099/19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