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春潮涌动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弘治十六年的春信,仿佛比往年来得更急切一些。凛冽的寒风尚未完全退去,温暖的阳光便已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洒向西山与京城之间那片已然大变样的土地。
冻土消融,万物复苏。
工地上,褪去了厚重的防寒覆盖,露出了“甲字壹号”样板楼那已浇筑至三层的灰色水泥骨架,坚实、冷峻,充满了一种与传统木石建筑迥异的工业力量感。
更多的工人从培训工棚和室内作业区涌出,按照早已演练纯熟的预案,投入到热火朝天的建设中。
号子声、机械的轰鸣声、材料的碰撞声,再次汇成一首磅礴的建设交响曲。
而在格物院深处,一场关乎未来城市“血脉”与“神经”的攻坚,也已进入关键阶段。
如今的格物研究院,因应发展需求,已正式分立为“蒸汽学院”与“电力学院”。两大学院虽侧重点不同,却在新城建设上紧密协作,竞相绽放出智慧之花。
蒸汽学院内,巨大的绘图板上勾勒的不再仅仅是舰船与机床,更有了关乎民生福祉的精细设计——集中供暖系统与自来水系统。
负责此项目的,是几位精于热力学与流体输送的教员,他们围在陆仁身边,对着图纸进行最后的推敲。
“大人,集中供暖系统,原理已厘清。”
一位面容清瘦的教员指着图纸上纵横交错的管线,“核心在于增设一台大型的‘常压热水锅炉’,以西山优质蜂窝煤为燃料。锅炉产生热水,通过以水泥预制管包裹、内衬防锈锡铁皮的主管道,输送至各栋楼宇地下的分集水器,再经由更细的支管,接入每户预留的‘暖气片’——一种用生铁铸造、内部中空、带有散热翅片的装置。热水在管内循环,散发热量后,温度降低的水再通过回水管流回锅炉重新加热,如此循环不息。”
他顿了顿,补充道:“为防堵塞与气堵,系统中需设过滤网和排气阀。每户可通过阀门调节流量,控制室温。相较于各家单独生煤炉,此法热效率更高,无烟气入室之患,安全洁净,尤适于楼房聚居。只是……初期铺设管道成本较高,对锅炉承压及管道密封要求极严。”
陆仁仔细审视着图纸,点了点头:“成本可控,长远计议,利大于弊。安全与密封乃重中之重,需反复测试。此系统可先于‘甲字壹号’及后续几栋官员住宅楼试点,若运行良好,便是新城一大亮点,未来推广价值极大。”
紧接着,众人的目光投向了旁边那幅更为复杂、也更具革命性的自来水系统规划图。
“自来水之构想,更为宏大。”另一位负责此项目的工程师语气中带着兴奋与谨慎,“其流程可分为五步:水源 → 水厂净化 → 水泵加压 → 管网输送 → 用户取用。”
他详细阐述道:“水源初步选定为西山一股清冽山泉及附近一条水质尚可的河流,通过明渠或早期管道引至规划中的‘新城水厂’。水厂内设多重沉淀池,投加明矾等混凝剂,使泥沙杂质沉淀;再经过以细沙、卵石分层的‘滤池’进行过滤。”
“最关键者,在于‘加压’。”他指向图纸上一个醒目的标志,“过滤后的清水,将汇入清水池。然后,由蒸汽学院特制、以‘铁牛’式蒸汽机驱动的活塞式水泵,将水从清水池中抽出,施加压力,注入埋设于全城的供水管网之中。管网主干管采用内衬防锈材料的铸铁管,支管暂考虑锡管或处理过的竹管,接口务必严密。”
“为保持管网内持续稳定的压力,确保高处及远距离用户也能顺利取水,我等设计在城中地势最高处,修建一座高大的砖石结构水塔。”他在图纸上点出一个高耸的塔状建筑,“水泵将水压入水塔顶端巨大的水箱,利用水自身的重力,即可为整个管网提供稳定压力。必要时,还可在管网中途增设加压泵站。”
“最后,便是‘水龙头’。”工程师拿起一个手工打制的黄铜旋塞式龙头样品,“用户家中,只需在接入的支管上安装此物,旋开,管内压力释放,清水即自然流出;关闭,则水流止歇。便捷、卫生,无需再依赖井绳与水桶!”
陆仁抚摸着那冰凉而精巧的黄铜龙头,心潮澎湃。这看似简单的“打开水龙头出水”,背后是整整一套近代市政供水系统的雏形!他当即拍板:“此系统乃新城之生命线,意义非凡。立即着手,在‘甲字壹号’楼及周边区域,先行建设一个小型实验性水厂及配套管网,进行实战测试!蒸汽学院需全力保障水泵与水塔建设!”
就在蒸汽学院为城市的“血脉”殚精竭虑之时,毗邻的电力学院内,一场关于“光明”的探索也进入了激动人心的实践阶段。
自从太子朱厚照发现“自感”现象后,电力学院对电磁的研究愈发深入。如今,他们不再满足于实验室里微弱的电流和闪烁的电火花,他们将目光投向了新城,决心在那里编织一张光的网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院长(由一位原电磁项目组骨干升任)向陆仁汇报着大胆的计划:“先生,我等计划利用一台改进后的中型‘铁牛’蒸汽机,驱动那台已能稳定输出较低电压直流电的试验型发电机,在新城‘甲字壹号’楼及其周边街道,尝试构建一个小范围的实验性电力照明系统!”
他指着示意图解释道:“蒸汽机带动发电机转子在强磁场(目前已采用早期电磁铁,磁性远超永磁体)中旋转,产生电流。电流通过以格物院特制树胶包裹的铜导线传输。干线沿规划好的街道地下预埋的水泥管槽铺设,接入楼内的分支线路,最终连接至每个房间及街道预留灯柱上的白炽电灯。”
“电灯仍是难点,”院长坦诚道,“最佳灯丝材料仍在寻觅。目前暂以经过特殊碳化处理的竹丝为主,虽寿命有限,亮度不均,但已在实验室内能持续发光数个时辰。我等已在‘甲字壹号’楼内预埋了绝缘木槽保护的导线,并定制了上百盏实验性灯座。一旦系统建成,夜幕降临,合上开关,整栋楼乃至部分街道,将大放光明,恍若白昼!”
陆仁深知这其中巨大的技术风险——发电机输出不稳定、导线绝缘可能失效、电灯寿命短暂、甚至可能引发火灾。但这第一步必须迈出。他郑重嘱托:“安全第一!所有线路接头必须绝缘处理,电灯下方不得堆放易燃物,夜间须有专人值守监控。此乃为我大明点亮未来之光,纵有万难,亦需谨慎前行!”
春意渐浓,新城的建设速度一日快过一日。在标准化预制件和改良起重机的辅助下,“甲字壹号”楼如同雨后的春笋,一层层迅速拔高。当最后一块预制楼板在蒸汽起重机的轰鸣声中,稳稳安放在五层顶部的承重墙上时,这座标志着大明建筑技术飞跃的样板楼,终于正式封顶!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京城。
选择一个休沐日,陆仁下令对外开放参观一日。
是日,京城可谓万人空巷。从紫禁城里的皇亲国戚、文武百官,到市井街巷的商贾百姓、文人学子,乃至三教九流,无数人怀揣着好奇、怀疑、兴奋的心情,如同潮水般涌向西山脚下的新城工地。
人们仰望着那栋五层高的灰色巨构,发出阵阵惊叹。它没有雕梁画栋,没有朱漆金粉,只有笔直的线条、平整的墙面、以及一排排镶嵌着透明玻璃的窗户,在阳光下反射着耀眼的光芒。
一种简洁、雄伟、充满力量的美,震撼着每一个习惯于飞檐翘角传统建筑的灵魂。
在专人引导下,人们有序地进入楼内参观。内部空间明亮开阔,水泥地面平整如镜,墙壁雪白。虽然还是毛坯状态,但功能分区明确,楼梯坚固,特别是那巨大的玻璃窗带来的采光效果,让所有人为之啧啧称奇。
“天爷!这真是用‘水泥’盖出来的?竟能如此之高,如此之固!”
“瞧这窗户,这么大!屋里得多亮堂!比俺家那纸糊的强百倍!”
“听说以后还能通上什么‘自来水’,一拧开关就出水?还有‘暖气’,冬天屋里像春天?”
“格物之妙,竟至于斯!真乃巧夺天工!”
人群中,朱厚照兴奋地窜来窜去,摸摸墙壁,跳跳楼梯,对着陪同的陆仁大声道:“陆师傅!这楼好!又高又亮又结实!比宫里的殿宇也不差!以后本宫也要住这样的房子!”
一些原本对新城计划嗤之以鼻的保守派官员,此刻置身于这栋超越他们认知的建筑中,也不得不收起轻视,面露凝重与思索。
勋贵富商们则已经开始暗中打听,这样的宅邸何时发售,价值几何。
“甲字壹号”楼的封顶与开放,如同一场无声的宣言,一次成功的预演。它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向整个大明展示了格物之学的磅礴力量与无限可能。
格物精神,不再仅仅是西山深处的奇技巧器,而是化为了这擎天而立的钢铁水泥骨骼,深深植入了无数观者的心中,成为了这个时代最耀眼的“广告”。
夕阳西下,参观的人潮渐渐散去。新城工地重归平静,但一种前所未有的信心与期待,已然在空气中弥漫开来。
陆仁独立于“甲字壹号”楼的顶层,凭窗远眺。脚下,是初具规模的新城地基;远方,是暮色中轮廓依旧清晰的北京古城。
一边是传承千年的厚重,一边是破土而出的新生。
他知道,自来水的管道即将埋设,电力的网络正在编织,集中供暖的蓝图已然铺开。
这座雏形初现的新城,不仅将拥有坚固的骨骼,更将拥有流动的血脉和照亮未来的神经。
春风吹过,带来泥土的气息和远方隐约的施工声响。
一个由钢铁、水泥、蒸汽与电力共同构筑的时代,正伴随着这座新城的成长,隆隆向前。
http://www.abcsee.cc/47099/23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