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忠魂塔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青灰色的石塔就耸立在,秦良玉墓室大殿的左后方。

  塔身是由无数块,青灰色砂岩砌成。每一层的飞檐下,都悬着半尺长的黄铜铃。

  塔基高达三丈,四刻着一幅幅环形浮雕。

  左侧是白杆兵手持长矛,攀登峭壁的身影。右侧是他们身披铠甲,列阵迎敌的模样。

  最上方则是,秦良玉立马挥剑的剪影。

  虽然浮雕衣袂上的纹路,已经被岁月磨得温润,但是却仍能看出,当年雕刻时的力道。

  塔门向西而设,门扇与门框是用一整块,紫黑色玄武岩开凿而成。门楣上的‘忠魂’二字笔锋刚劲,据说出自秦良玉亲笔。

  笔画间残留着淡淡的朱砂痕迹,与石塔的冷硬形成奇妙的呼应。

  王泽无需打开塔门,直接穿透石塔进入其内。只是刚进入的一瞬间,就有一股混杂着松烟与铁锈的气息扑面而来。

  这第一层的空间,比想象中要开阔不少。

  只见正中央的位置,立着一座半人高的石案。案上摆着三只青瓷碗,碗底还留着未干的水渍。

  仿佛昨夜刚有人,在此斟酒祭灵一般。

  四面墙壁上,设置了一层一层的神龛,里面摆着密密麻麻的灵位。每一块灵位都是由,巴掌大的青石板雕刻而成。

  正面刻着姓名与籍贯,背面则刻着战死的年月与战场:

  “石柱籍,金文权,崇祯三年,浑河战死。忠州籍,李三郎。崇祯七年,夔州守城战死…………”

  灵位间的缝隙里,塞着干枯的艾草。想必时常有人祭扫,祭奠这些战死的英魂。

  并且塔内天花板,也有烟熏火燎的痕迹。想来是烧香点烛,以及烧纸钱留下的痕迹。

  从第一层,到九层的台阶极陡。每一级台阶,都刻着细小的防滑纹路。

  第二层的灵位,比第一层更加密集。只是有许多灵位,边角已经崩裂。被人用糯米浆混合石灰,小心翼翼粘补过。

  粘补的痕迹新旧交错,显然是有人维护过。

  三层的石壁上,凿出了数十个凹槽。每个凹槽里都放着,一枚生锈的箭镞,或是断裂的矛尖,又或者是一个残破的头盔。

  这些兵器残件旁的灵位,姓名大多被磨损得难以辨认。只能从兵器样式推断出,他们曾是白杆兵中的精锐。

  四层到六层的灵位,排列逐渐稀疏。但是却多了些,比较特别的标记。

  有的灵位旁刻着,小小的‘母’字。有的却刻着,一个小小的‘幼’字。

  据说这是,秦良玉特意吩咐。为那些战死时,家中尚有老母,或幼儿的士兵做的标记。

  六层的角落里,有一块空白灵位。石面光滑如新,旁边刻着‘待归’二字。

  相传是为那些,失踪在战场上。寻不到尸骨的士兵,预留下的一个位置。

  三百多年来,始终空在这里。却有人在灵位前,摆上一小束晒干的野菊。

  七层以上的石阶,开始向内收拢,光线也愈发的昏暗。七层的灵位前,摆着几尊寸许高的陶俑。

  这几尊陶俑,穿着迷你的白杆兵军服。手持微型长矛,摆出操练架势。显然是特意烧制,专门摆放于此。

  八层的石壁上,刻着一篇《白杆兵阵纪》。字迹已有些模糊,却能看出是记录白杆兵战术的兵书。

  并且在第八层空间的中央,摆放着一个石台沙盘。墙壁上也挂着一幅,行军打仗用的地形图。

  也有一些七层那样的陶俑,摆放在沙盘某些位置。不过这里的陶俑,却要更加多样化一些。

  步兵、骑兵、盾牌兵、枪兵、弓弩兵等等,那是一应俱全。想必是有什么人,经常在这里排兵布阵模拟推演。

  最顶层的九层空间最小,却最令人心头一震。

  正中央的石台上,没有灵位,只摆着一面褪色的红绸旗。旗角绣着的“白杆”二字已近模糊,但绸面上残留的暗红色斑点,分明是凝固的血迹。

  石台四周的灵位,也只有十余块。并且每一块,都比下层的灵位大出一倍。

  上面刻着的都是,白杆兵将领的姓名:秦民屏、秦拱明、马祥麟、张凤仪、秦安屏、秦加月………………

  站在九层的窗口向外望去,能看见主墓室大殿的琉璃瓦顶。仿佛这忠魂塔内的英灵们,仍在守护着他们追随一生的统帅。

  “哎,岁月啊!”

  王泽叹息一声,缓缓收回目光。也是这一刻,他才终于明白。

  为什么秦民屏的棺椁,会摆在墓室的第一层。以及第一平台的将军俑,为什么会是秦拱明。

  守护!!!

  因为秦民屏死后,都依然守护着自己的姐姐。

  秦拱明也是一样,就算已经战死了。也愿意成为姑姑,冲锋在前的先锋将领,时刻守护着她的安全。

  离开忠魂塔第九层,却又再次回到第八层。

  看着石壁上的《白杆兵阵记》,心中别提有多惋惜。没想到这么好的东西,却因为岁月而风化。

  他最后也只能带着遗憾,恋恋不舍的离开忠魂塔。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飘出塔门,习惯性用魂力一扫,竟然又有新的发现。就在九层忠魂塔背面的石壁上,有一块青石板与周围的岩石颜色略有不同。

  石板边缘有一圈极淡的凹槽,凹槽里积着薄薄的尘灰。却在底部留下了,细微的摩擦痕迹。

  好奇的飘了过去,停在这块石板面前。缓缓伸出右手,抵住石板左侧的凹陷处轻轻一推。

  石板便如书页般向内旋转,露出一道仅容一人通过的窄门。

  门后是向上延伸的石阶,石阶两侧的岩壁上,每隔三丈便有一个壁龛。龛里摆着陶制的油灯,灯芯虽已化为灰烬,却仍能闻到灯油的清香味。

  通道的石阶由青冈岩铺成,每级台阶都被打磨得光滑平整。却在边缘保留着,刻意凿出的防滑棱,显然是为了方便夜间通行。

  走上百级台阶后,通道逐渐变得开阔。前方出现了一道岔路,左侧的通道口立着一块石碑。

  碑上刻着:军械、材料。

  右侧也有一块石碑,其上刻着:帅府

  显然这是当年,连接陵墓与万寿寨的双重通道。一条用于运送兵器材料,一条专供秦良玉及亲信使用。

  选择右侧,刻着帅府的通道前行。

  脚下的青冈岩,逐渐变成了青石板。石板拼接处的缝隙里,嵌着一块铜片。既能防止石板松动,又能在有人行走时,发出极轻的咔嗒声。

  这是为了,在通道内传递信号。若是敌人闯入,守卫在寨中的士兵能立刻察觉。

  通道两侧的岩壁上,开始出现壁画。画中是白杆兵,在万寿寨操练的场景。

  有的士兵,在吊桥上演练长矛,有的在箭楼里搭弓射箭。最显眼的一幅,是秦良玉站在帅府门前的高台上,向士兵们训话的身影。

  画中她的衣袍被山风吹起,神情肃穆如岩上青松。

  前行约半炷香的时间,石阶侧方隐藏着一处石室。石室中央立着一张石桌,桌上刻着棋盘,棋盘旁散落着几枚石制棋子。

  显然是当年守卫通道的士兵,在此休憩时留下的。

  石室的角落里,堆着十几个陶罐。打开其中一个,里面装着干燥的糙米。

  这是为长时间,驻守通道的士兵准备的干粮。罐口的封泥上印着万寿寨印记,字迹清晰如新。

  石室的另一侧有一道暗门,门后是向上的石阶。算一算飘过的台阶,应该快要接近地面了。

  不过这最后一段,却已经被彻底堵死。放出魂力往上探查,发现只要再往上三十丈,确实就是帅府遗址。

  应该是秦良玉下葬后,就彻底封死了这条通道。

  确定应该没人能够,再次打开这条通道。王泽这才放下心来,转身顺着石阶往下而去。

  在路过石阶分叉的时候,他又顺着军械材料通道,仔细探查了一遍。确认这边也被封死后,才再次顺着台阶原路返回。

  不过他在探查的时候发现,有很多开采石料木柴,堆放在一个个石壁洞窟里。应该是当年修建陵墓后,余下的一些建筑材料。

  从发现的这两条通道中,可以得出一个合理的结论。

  那就是眼前的这座地下陵墓,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修建。甚至在秦良玉晚年时期,还经常下到陵墓中祭拜。

  这不光是一座陵墓,也是白杆兵的一座地下要塞。
  http://www.abcsee.cc/47365/12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