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章 批量订单遇难题 巧思破局显匠心
推荐阅读:
锦绣农女种田忙
山洞奇遇
从继承家族开始变强
女神的上门贵婿
大明:家妻上将军
六年后,她带三个奶团炸翻全球
天尊皇婿
暴君哭着撩我却天天沉迷基建扶贫
王爷受伤后神医王妃带兵出征了
深夜学园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两百套竹编餐具套装的订单消息,像一针强心剂,让老巷竹编的院子里瞬间充满了更足的干劲。但兴奋过后,随之而来的是实打实的挑战——餐具套装包含碗、盘子、筷架、汤勺套四项,每套都要保证尺寸统一、工艺规整,还要在一个月内完成,对团队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考验。当天下午,孙晓就把大家召集到院子里的石桌旁开起了会,桌上摊着深圳客户发来的餐具套装需求明细和参考图片。“大家先看看这个需求,”孙晓指着图片说,“客户要的是简约风格,碗和盘子的边缘要做包边处理,防止毛刺;筷架要做成竹节形状,汤勺套要能刚好卡住汤勺,不能松动。最重要的是,两百套的量,尺寸必须统一,不能这套的碗大一点,那套的盘子小一点。”
陈屿补充道:“客户还说,餐具套装是给员工的福利,既要实用耐用,又要体现竹编的质感,不能太粗糙。而且他们希望每套都能印上公司的简称,用激光雕刻的方式,这个我们之前没做过,得找合作的厂家。”
“激光雕刻倒是不难,我认识一个做竹制品雕刻的朋友,回头我联系一下,问问工期和价格,”孙晓说着,看向王爷爷,“关键还是编织的问题,两百套,一个月,还要保证尺寸统一,您看咱们能做到吗?”
王爷爷拿起一张碗的参考图片,仔细端详着:“碗和盘子都是立体编织,比平面的茶席难多了。立体编织最讲究骨架的搭建,骨架尺寸不统一,编出来的碗和盘子就会大小不一。而且包边处理也得细致,不然容易划手。”
李伯也皱着眉说:“两百套可不是小数目,咱们之前最多一次做过三十套茶席,现在翻了六七倍。立体编织费时间,一个熟练工一天顶多编两个碗,两个盘子,这进度根本赶不上啊。”
张叔算了一笔账:“就算咱们所有人都扑在这个订单上,王爷爷、我、李伯、刘婶,加上周阳、乐乐、赵磊、张强,一共八个人。就算每人每天编两套碗盘,一天也才十六套,一个月三十天也才四百八十套,看似够,但还要做筷架、汤勺套,还要雕刻、打包,时间其实很紧张。而且不能所有人都扑过来,常规订单也不能停啊。”
周阳握着拳头说:“那咱们就多加班,晚上多干几个小时,总能赶出来。这可是咱们接到的最大批量订单,要是能做好,以后肯定能接到更多这样的订单。”
“加班也不是长久之计,”孙晓摇摇头,“大家之前赶茶席订单已经熬了不少夜,再这么连轴转,身体肯定吃不消,而且容易出错。咱们得想个办法提高效率,还得保证质量。”
沈乐乐突然眼睛一亮:“晓姐,我之前在网上看过,有些竹编匠人会做模具,立体编织的时候把骨架固定在模具上,这样尺寸就能统一了,而且编织起来也更顺手。咱们是不是也能试试做模具?”
“模具?”王爷爷眼前一亮,“这个主意好!我年轻的时候跟师父学过做竹编模具,就是好久没做了。如果能做出碗、盘子、筷架、汤勺套的模具,把竹篾骨架固定在模具上编织,不仅尺寸能保证一致,还能提高编织速度,新手也能上手帮忙。”
“真的吗?那太好了!”孙晓高兴地说,“王爷爷,那模具就拜托您了,您看需要什么材料,我立刻让人去买。”
“材料很简单,就是硬木板、细铁丝、卷尺、锯子这些,”王爷爷说,“我先做一套碗和盘子的模具试试,没问题了再批量做。筷架和汤勺套的模具更简单,很快就能做好。”
“那咱们现在就分工,”孙晓立刻安排起来,“王爷爷负责制作模具,需要什么帮忙随时说;李伯、张叔、刘婶负责处理竹篾,这次订单量大,需要的竹篾数量多,而且要挑选粗细均匀、韧性好的,提前泡软、晾干、打磨好;周阳、赵磊、张强跟着王爷爷学做模具的辅助工作,等模具做好了,就负责碗和盘子的基础编织;乐乐负责筷架和汤勺套的编织,同时设计一下简约的纹样,让餐具套装更精致;林晚负责联系激光雕刻厂家,确认雕刻的字体、大小和工期,还要对接客户,随时反馈进度;陈屿负责统计材料用量,采购需要的工具和材料,同时跟踪常规订单的进度,合理安排人手。”
“没问题!”大家齐声答应,各自行动起来。
接下来的几天,王爷爷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模具制作上。他在院子的角落里搭了一个临时的工作台,铺上硬纸板,拿着卷尺反复测量碗和盘子的尺寸,根据客户的要求,碗的直径定为十五厘米,高度八厘米,盘子的直径定为二十厘米,高度两厘米。
“模具的关键是尺寸要精准,还要方便拆卸,”王爷爷一边锯木板一边说,“碗的模具要做成半球形,分成两半,编织的时候合起来,编好后拆开就能取出来。盘子的模具是扁平的圆形,也要做成可拆卸的。”
周阳、赵磊、张强在一旁帮忙递工具、量尺寸,时不时问一些问题。“王爷爷,这个木板的厚度有要求吗?”赵磊拿着一块木板问。
“当然有,”王爷爷说,“木板要选三厘米厚的硬木,太簿了容易变形,太厚了又笨重。你看,这个半球形的模具,我要先画出轮廓,再用锯子慢慢锯下来,然后用砂纸打磨光滑,不能有毛刺,不然会刮坏竹篾。”
孙晓每天都会过来看看模具的进度,看到王爷爷专注地打磨模具,额角渗着汗水,连忙递上毛巾:“王爷爷,歇会儿再做吧,别累着了。”
“没事,我身子骨还硬朗,”王爷爷擦了擦汗,笑着说,“这模具得尽快做好,不然后续的编织工作没法开展。我争取三天内做出一套完整的模具,让大家先试试手。”
林晚那边也有了消息,她找到一家离村子不远的激光雕刻厂,对方表示可以承接这个订单,雕刻一套餐具的简称只需要一分钟,两百套的话,一天就能完成,但需要我们把编好的餐具套装送过去。“晓姐,雕刻厂的价格也谈好了,每套收费五块钱,两百套一共一千块,而且如果我们能按时送货,他们还能优先安排雕刻。”
“价格很合理,”孙晓点点头,“你跟他们确认好,等我们编好一半的餐具套装,就先送过去雕刻,分批进行,这样能节省时间。”
李伯、张叔、刘婶那边的竹篾处理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他们从仓库里运出一大批新鲜的竹子,先去皮、劈成粗细均匀的竹篾,然后放进大盆里用温水泡软,泡好后捞出来晾干,再用砂纸逐一打磨,去除竹篾表面的毛刺。
“这次的竹篾要比平时更细致,”李伯拿着一根打磨好的竹篾说,“餐具是直接接触食物的,不能有半点毛刺,不然会刮到嘴。而且竹篾的粗细要统一,编出来的餐具才规整。”
刘婶一边打磨竹篾一边说:“我已经挑出了一批最好的竹篾,专门用来编碗和盘子的表面,这些竹篾细腻光滑,颜色也均匀,编出来的成品肯定好看。”
沈乐乐则开始设计筷架和汤勺套的纹样,她画了好几个小样,最终选定了简约的竹叶纹样。“筷架做成竹节形状,在竹节上编几片小小的竹叶,既简单又好看,还符合竹编的主题。汤勺套则编一圈简单的回纹,寓意吉祥,也不容易松动。”她拿着画好的小样给大家看,得到了一致认可。
三天后,王爷爷终于做好了第一套完整的模具——一个半球形的碗模具,一个扁平的盘子模具,还有竹节形状的筷架模具和汤勺套模具。他把模具放在工作台上,对着大家说:“大家过来看看,试试用模具编织,看看效果怎么样。”
周阳第一个上前尝试,他按照王爷爷教的方法,先把竹篾固定在碗模具上,搭建好骨架,然后开始编织。“真的不一样!”周阳一边编一边说,“有模具固定着,竹篾不会乱跑,尺寸也能把握得很准,比之前凭空编织简单多了。”
王爷爷在一旁指导:“编织的时候要注意力度,不能太松也不能太紧,太松了成品会松散,太紧了模具不好拆卸。你看,沿着模具的轮廓编织,每一圈的竹篾间距要均匀,这样编出来的碗才好看。”
在王爷爷的指导下,周阳花了两个小时,成功编出了第一个碗。取下模具后,碗的形状规整,尺寸和模具完全一致,边缘光滑,没有歪斜。“太好了!这个碗编得真不错!”大家都围过来看,忍不住赞叹。
“有了模具,效率确实提高了不少,”孙晓高兴地说,“周阳第一次用模具编碗就这么好,相信大家熟练了之后,速度会更快。王爷爷,您再做几套模具,咱们多安排几个人同时编织。”
“没问题,”王爷爷说,“我再做四套模具,这样就能有五个人同时编碗和盘子,进度就能赶上来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院子里分成了几个明确的工作区:王爷爷继续制作模具,同时指导大家使用模具编织;李伯、张叔、刘婶负责竹篾的后续处理和质量把关;周阳、赵磊、张强、沈乐乐加上后来加入的两个村里的年轻人,负责用模具编织碗、盘子、筷架和汤勺套;林晚负责对接雕刻厂和客户,随时沟通细节;陈屿则每天统计进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张奶奶依旧每天变着花样给大家准备食物,知道大家长时间坐着编织,她特意炖了骨头汤、山药粥,补气血、养脾胃;中午天气热,就煮绿豆汤、酸梅汤,让大家解暑降温。“孩子们,编织的时候别一直低着头,每隔一个小时就抬头活动活动脖子,不然容易颈椎疼。”张奶奶一边给大家端汤,一边叮嘱道。
“知道了,张奶奶!”大家齐声答应,心里暖暖的。
然而,问题很快就出现了。周阳在编织盘子的时候发现,盘子的边缘包边处理很困难,用常规的包边方法,容易出现松动、不平整的情况。“王爷爷,您看这个盘子的包边,我试了好几次,都不满意,要么松松垮垮,要么凹凸不平。”他拿着一个编好的盘子,有些沮丧地说。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王爷爷接过盘子仔细看了看,又试了试包边的方法,眉头皱了起来:“确实有问题,盘子的边缘是圆形的,包边的时候需要顺着弧度编织,力度不好掌握。而且包边的竹篾要比编织主体的竹篾更细、更有韧性,不然容易折断。”
李伯也凑过来说:“我刚才编盘子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包边太费时间,而且容易出错,一个不小心就前功尽弃了。”
孙晓看着桌上几个包边不合格的盘子,心里有些着急:“这可怎么办?包边是客户明确要求的,不能省略,而且关系到餐具的安全性和美观度。要是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进度肯定会受影响。”
大家都沉默了下来,各自琢磨着解决办法。沈乐乐突然说:“我记得之前看竹编教程,有一种‘锁边’的方法,用两根细竹篾相互缠绕着包边,既牢固又平整,是不是可以试试?”
“锁边法?”王爷爷眼睛一亮,“我怎么把这个忘了!这种方法确实适合圆形器物的包边,我年轻的时候用过,就是好久没练了,有点生疏。”
他立刻拿起两根细竹篾,一边演示一边说:“你们看,先把一根竹篾沿着盘子边缘固定好,然后用另一根竹篾缠绕着它编织,每一圈都要拉紧,这样编出来的边又平整又牢固,还不容易松动。”
大家都围过来看王爷爷演示,只见他手指灵活地转动着竹篾,两根细竹篾相互缠绕,很快就包好了一小段边缘,果然比之前的方法平整牢固多了。“太好了!这个方法可行!”周阳高兴地说,“王爷爷,您再教我们几遍,我们跟着学。”
王爷爷耐心地教大家锁边法的技巧,从竹篾的固定到缠绕的力度,一步步讲解得很详细。“锁边的时候,竹篾的张力要均匀,每一圈的间距要一致,这样包出来的边才整齐。刚开始可能不熟练,多试几次就好了。”
大家立刻开始练习,虽然一开始还是会出错,但慢慢的,越来越熟练。周阳第一个成功用锁边法包好了一个盘子的边缘,看着平整牢固的包边,他兴奋地说:“成功了!这个方法太好用了,比之前的方法快多了,而且效果也好。”
“我也学会了!”沈乐乐举着自己包好边的盘子说,“果然还是王爷爷经验丰富,关键时刻还是得靠您。”
王爷爷笑着说:“只要肯动脑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做手艺就是这样,遇到难题不能慌,要慢慢琢磨,总能找到解决办法。”
解决了包边的问题,后续的编织工作顺利了很多。大家熟练地使用模具和锁边法,编织速度越来越快,质量也越来越高。一周后,第一批五十套餐具套装顺利编完,孙晓立刻安排陈屿和周阳把餐具送到激光雕刻厂。
雕刻厂的效率很高,第二天就把雕刻好的餐具送了回来。看着每套餐具上清晰规整的公司简称,大家都很满意。“雕刻得真不错,字体清晰,还不影响竹编的质感,”孙晓拿起一个碗看了看,“这样一来,餐具套装就更完整了,客户肯定会满意。”
林晚把雕刻好的餐具套装图片发给深圳的客户,对方很快回复:“太惊喜了!竹编的质感很好,雕刻也很精致,完全符合我们的预期。辛苦你们了,期待后续的成品!”
得到客户的认可,大家的干劲更足了。接下来的二十天里,大家齐心协力,每天都有条不紊地推进订单。王爷爷的模具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仅保证了尺寸统一,还让新手也能快速上手,大大提高了效率。
期间,常规订单也没有耽误,陈屿合理安排人手,每天抽出两个人处理常规订单,确保所有订单都能按时发货。直播间里,粉丝们看到餐具套装的小样,都纷纷询问能不能购买,孙晓顺势预告,等完成这批定制订单后,会推出常规款的竹编餐具套装,让大家敬请期待。
离交货期还有三天的时候,两百套餐具套装已经全部编织完成,并且分批完成了激光雕刻。大家开始进行最后的质量检查和打包工作。每个人负责检查五十套,重点看尺寸是否统一、包边是否牢固、雕刻是否清晰、有没有毛刺和瑕疵。
“这套碗的包边有点松动,我重新处理一下,”刘婶拿起一套餐具说,一边用细竹篾加固包边。
“这套筷架的竹叶纹样有点歪,得拆了重编,”沈乐乐仔细检查着,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检查完后,大家开始打包。林晚定制了专门的包装盒,每个包装盒里都放了一张说明书,介绍竹编餐具的保养方法,还有一块软布,方便客户清洁。“每个包装盒都要贴好快递单,注明‘易碎品’,让快递员轻拿轻放,”陈屿一边贴快递单一边说。
张奶奶看着整齐堆放在院子里的两百个包装盒,笑着说:“这么多盒子,看着真壮观。咱们老巷竹编能做出这么大的订单,真是不容易啊。”
孙晓心里充满了成就感,她看着身边的大家,每个人脸上都带着疲惫,但更多的是欣慰和自豪。“这都是咱们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孙晓说,“从一开始的模具制作,到解决包边难题,再到最后的打包发货,少了谁都不行。等这批订单发出去,咱们就好好休息几天,然后再规划后续的产品。”
交货当天,快递车早早地就来到了院子里。大家齐心协力,把两百个包装盒小心翼翼地搬上快递车。看着快递车缓缓驶离,林晚激动地说:“晓姐,客户已经收到发货通知了,说会安排人在那边接收,还说如果这批订单做得好,后续会有更多的员工福利订单和客户推荐。”
孙晓笑着点点头,心里充满了期待。她知道,这两百套竹编餐具套装,不仅是一次订单的完成,更是老巷竹编走向更大市场的一步。只要大家坚守匠心、不断创新,就一定能让这门老手艺在新时代走得更远、更稳。
就在大家准备庆祝的时候,陈屿突然拿着手机跑过来说:“晓姐,苏女士发来消息,说她结婚的时候用了咱们的婚书收纳盒,朋友们都特别喜欢,已经有五个朋友要定制婚书收纳盒,还有一个朋友想定制竹编嫁妆箱,要求比较复杂,想要雕刻龙凤纹样,还要配密码锁。”
“又是新的定制订单!”孙晓眼睛一亮,“龙凤纹样加密码锁,这又是一个新的挑战,但也是一个好机会。咱们先休息两天,然后再好好研究这个嫁妆箱的订单。”
http://www.abcsee.cc/47635/14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