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 >第28章 旧物藏情,新约可期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8章 旧物藏情,新约可期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到时候教孩子们的时候,才能说得明白。”赵爷爷笔尖顿了顿,抬头看向张叔手里的簸箕,“你这第一步打底的竹条是不是太密了?当年老木匠教咱们的时候,说打底要留三分空,不然编出来的簸箕装不住细粮。”

  张叔闻言停下手里的活,眯着眼端详片刻,拍了下大腿:“还真是!老糊涂了,这点规矩都忘了。”说着就伸手要拆,林晚赶紧拦住:“张叔别急,这雏形已经很好了,正好能给体验的人当个‘反面教材’,讲讲为啥要留空隙,比光说理论强多了。”

  赵爷爷捋着胡子笑了:“还是小林脑子活。当年我学编筐的时候,也是拆了三次才弄明白这个理儿,现在想想,老手艺的规矩都是藏在这些细节里的。”

  正说着,苏晴拿着个厚厚的本子跑进来,额头上沾着薄汗:“林老师,张叔,赵爷爷,你们快看看!这是今天录的老物件故事,我整理了一部分,咱们晚上正好能过一遍。”她把本子摊在石桌上,“李婶的槐花碗、王大爷的烟袋,还有刘奶奶纺车的故事,都记全了。”

  林晚拿起本子翻了两页,苏晴的字迹工工整整,还贴心地给每个故事标了关键词。“写得真清楚,”林晚夸赞道,“等周慧的日记寄过来,咱们把里面的内容补进去,每个老物件的故事就都完整了。”

  周凯抱着一摞竹条从外面进来,气喘吁吁地说:“张叔,我去后山砍了几根新竹,刚剥好皮,您看看能用不?王大爷说当年编簸箕都用这种‘三年青’,韧性最好。”

  张叔起身摸了摸竹条,又掰了掰弧度:“不错不错,就是得再晾两天,不然编的时候容易变形。小凯,你明天找个阴凉通风的地方架起来,记得垫块木板,别让竹条沾着地气。”

  “哎,知道了!”周凯应着,转身看见苏晴手里的本子,凑过去问,“晴晴,下午李阳哥拍的素材咋样?他说晚上要剪个预告片出来,明天发网上。”

  “我刚跟他通了电话,说素材拍得特别好,尤其是赵爷爷讲磨面杖来历那段,镜头抓得可准了。”苏晴笑着说,“他还说要给老槐树单独做个特写,配上周爷爷日记里的话,肯定能火。”

  陈屿这时从外面回来,手里拿着个快递盒:“猜猜这是什么?李茉把文创产品的样品寄过来了!”他把盒子放在桌上打开,里面整整齐齐摆着账本复刻笔记本、槐花书签和速写明信片。

  “哇,这笔记本的质感也太好了!”林晚拿起一本翻了翻,内页的纹路和当年的账本一模一样,“李茉果然靠谱,连纸张的厚度都跟我形容的一样。”

  奶奶凑过来拿起一枚书签,上面的槐花是用烫金工艺做的,在灯光下闪着微光:“这花看着跟巷口的槐花一个样,精致得很。以后来参观的人带回去,也算留个念想。”

  赵爷爷拿起明信片,上面印着林晚画的老槐树剪影:“这画里的树影,跟我年轻时见的一模一样。小林,你这手艺可比当年巷口画糖人的老张头还传神。”

  正说着,院门外传来脚步声,李阳扛着摄像机走进来,脸上带着兴奋:“告诉你们个好消息!我刚剪好的预告片发出去半小时,就有好几千点赞了,还有人问展览地址,说周末要过来。”

  “真的?”周凯一下子跳起来,“我看看!”凑到李阳的手机屏幕前,“哇,这镜头切换得真带劲!赵爷爷您快看,您讲磨面杖的这段,评论里都说‘老爷子眼里有光’。”

  赵爷爷凑过去看了一眼,不好意思地笑了:“这有啥,就是说点实话。当年周老根那股子实在劲儿,可比我说的动人多了。”

  李阳放下摄像机,拿起桌上的书签:“这文创产品太有特色了,我明天拍视频的时候得重点展示一下,说不定还能帮你们带带货,攒更多钱修老巷。”

  “那可太谢谢你了!”林晚笑着说,“我们打算等体验日的时候正式发售,到时候您再来拍个现场版,肯定更热闹。”

  晚饭是奶奶做的炸酱面,用的正是当年那种筛过的白面,煮出来筋道爽滑。大家围坐在石桌旁,就着晚风吃着面,槐花香时不时飘进院子里。

  “对了,明天那个中学研学团要来,咱们得提前把展厅布置一下。”张叔忽然说,“我把当年的葫芦瓢、筛面箩都找出来,摆在磨盘旁边,孩子们看着直观。”

  “我明天一早去文化馆开门,把新征集来的老物件都摆上展架。”林晚说,“再给每个物件旁边放个小牌子,写上故事关键词,方便孩子们记。”

  赵爷爷放下筷子:“我跟小凯去磨坊看看,把那台旧石磨擦一擦,说不定孩子们还想试试推磨呢。当年周老根总说,推磨能磨出性子,让孩子们体验体验也好。”

  “那我明天负责登记研学团的人数,再给每个孩子准备一套迷你文创小礼物。”苏晴说,“还有,我得跟王馆长对接一下,看看需要准备多少凳子,要不要搭个临时讲解台。”

  陈屿擦了擦嘴:“我明天一早去拍磨坊的晨景,日出的时候阳光洒在磨盘上,肯定特别出片。再给孩子们拍点体验推磨的照片,以后能贴在展览的互动区。”

  李阳放下碗:“我明天全程跟拍研学团,重点拍孩子们跟老物件互动的场景,再采访几个小朋友,问问他们的感受,这样视频内容更丰富。”

  奶奶笑着说:“那我明天蒸点白面馒头,再煮点麦仁粥,给孩子们当点心。当年周老根总说,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孩子们体验完推磨,肯定饿。”

  吃完饭,大家各自忙开了。周凯跟着张叔去收拾竹条,苏晴在整理老物件故事,陈屿和李阳在院子里讨论明天的拍摄计划,林晚则坐在石桌旁,给新征集来的老物件画速写。

  “林老师,你看这个拨浪鼓的纹路,是不是得画得深一点?”苏晴拿着小朋友送来的拨浪鼓走过来,“这鼓身是用枣木做的,上面还有当年刻的小花纹。”

  林晚接过拨浪鼓仔细看了看:“嗯,得用重线条突出木纹,再把鼓面上的磨损痕迹画出来,这样才显得有年代感。”她笔尖一动,很快就勾勒出拨浪鼓的轮廓,“你看这样是不是好多了?”

  “太像了!”苏晴惊叹道,“连鼓边掉漆的地方都画出来了。对了,明天研学团的老师说想让你给孩子们上一节速写课,教他们画老物件,你看行吗?”

  “当然可以!”林晚笑着说,“我明天准备点简单的工具,教他们画磨盘或者陶瓮,这些形状简单,孩子们容易上手。”

  这时,陈屿走过来,手里拿着相机:“林晚,你看这张照片,是下午拍的巷口青石板路,上面的车辙印在夕阳下特别明显,我打算洗出来放大,贴在展览的入口处。”

  林晚凑过去看了看:“这光影抓得真好!旁边再配上周慧捐的钱要修这条路的事儿,肯定能打动不少人。”

  夜深了,老巷里渐渐安静下来,只有槐树叶在晚风中沙沙作响。李家院里的灯还亮着,林晚把画好的速写整理好,放进速写本里。周凯端着一杯热水走过来:“林老师,早点休息吧,明天还得忙呢。”

  “你也早点睡,明天还要跟赵爷爷去收拾磨坊。”林晚接过水杯,“对了,竹条记得晾在阴凉处,别忘垫木板。”

  “放心吧,我都记在手机备忘录里了!”周凯笑着说,转身回了自己房间。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赵爷爷和周凯就去了磨坊。张叔则在李家院里架起竹条,细心地调整着间距。林晚拿着新画的速写,往文化馆走去,刚到巷口,就看见几个背着相机的年轻人在拍老槐树。

  “请问这里是不是有个老巷记忆展览?”一个姑娘看见林晚,赶紧上前问,“我们是看了李阳老师的预告片来的,想早点过来看看。”

  “是啊,展览就在前面的文化馆,不过现在还没开门,你们可以先在巷里逛逛,这老槐树和青石板路都有故事呢。”林晚笑着说。

  “真的吗?那您能给我们讲讲吗?”另一个小伙子兴奋地问。

  林晚索性停下脚步,指着老槐树:“这棵树有几十年了,当年周老根磨面的时候,总在树下歇脚。你们看树身上的疤痕,是当年孩子们爬树留下的……”

  正说着,苏晴和陈屿也走了过来,苏晴手里拿着登记本:“林老师,研学团的老师说他们已经到巷口了,咱们快去接一下。”

  林晚跟着苏晴往巷口走,远远就看见一群穿着校服的孩子,正围着李阳的摄像机好奇地看。“王老师,一路辛苦了!”林晚走上前跟带队老师握手。

  王老师笑着说:“孩子们早就盼着来了,一路上都在问老物件长什么样。林老师,今天就麻烦你们了。”

  “不麻烦,我们都准备好了!”林晚说着,朝孩子们招手,“大家跟我来,咱们先去文化馆看展览,等会儿再去体验推磨,还有张爷爷教编簸箕呢!”

  孩子们欢呼着跟上来,赵爷爷和周凯这时也从磨坊回来,手里拿着葫芦瓢和筛面箩。“孩子们,想知道当年怎么磨面吗?”赵爷爷举起葫芦瓢,“当年周爷爷就是用这个添面的,一勺不能多,一勺不能少……”

  孩子们围在赵爷爷身边,听得津津有味。李阳扛着摄像机跟在后面,不停地抓拍镜头。陈屿则拿着相机,蹲在地上拍孩子们好奇的眼神。

  到了文化馆,孩子们一下子被展架上的老物件吸引住了。“老师,这个瓷碗上的花是画的吗?”一个小姑娘指着李婶送来的槐花碗问。

  “是呀,这是当年一位奶奶嫁过来时带的碗,上面的槐花是她自己画的。”林晚笑着说,“当年周爷爷磨面的时候,这位奶奶总端着这碗送水给他喝。”

  “那这个钱包是谁的呀?”另一个小男孩指着周老根的旧钱包问。

  周凯走过来,拿起钱包:“这是周爷爷当年自己做的钱包,里面还有他年轻时的照片呢。周爷爷一辈子磨面,赚的钱都用来帮街坊们了,这个钱包里装的可不是钱,是情谊。”

  张叔则在磨盘旁演示怎么用筛面箩:“你们看,磨出来的面要过三遍筛,第一遍的粗面留着喂鸡,第二遍的做馒头,最细的那遍做面条,当年周爷爷总把最细的面留给老人和孩子……”

  孩子们看得跃跃欲试,纷纷举手要体验。张叔和周凯耐心地指导着,林晚则在一旁速写,把孩子们推磨的样子、张叔演示的神情都画了下来。

  中午的时候,奶奶推着小推车送来馒头和麦仁粥。“孩子们,快来吃点心!”奶奶笑着招呼,“这馒头是用当年的方法蒸的,跟周爷爷当年吃的一模一样。”

  孩子们捧着馒头,吃得香甜。一个小男孩边吃边说:“奶奶,这馒头比我妈妈买的好吃!甜甜的,还有麦香味。”

  奶奶笑得眼睛都眯起来了:“好吃就多吃点,下午还有赵爷爷教认老农具呢。”

  下午,研学团的孩子们在体验区忙开了。有的跟着张叔学编簸箕,有的跟着赵爷爷认农具,还有的围着林晚学画老物件。李阳扛着摄像机穿梭在人群中,时不时停下来问孩子们:“你最喜欢哪个老物件呀?”

  “我最喜欢那个拨浪鼓!”一个小女孩举着画好的速写说,“林老师教我画的,我要带回家给爸爸妈妈看,告诉他们老物件的故事。”

  临近傍晚,研学团要走了,孩子们拿着文创小礼物,依依不舍地跟大家告别。“林老师,下周体验日我们还能来吗?”一个小姑娘拉着林晚的手问。

  “当然可以!”林晚笑着说,“到时候张爷爷教编簸箕,我还教你们画槐花。”

  送走研学团,大家回到李家院,都累得瘫坐在椅子上。周凯喝了口凉茶:“今天可真热闹,我嗓子都快喊哑了,不过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值了!”

  “我拍了三百多张照片,都快存不下了。”陈屿翻着相机说,“有个孩子跟磨面杖合影的样子,特别可爱,回头洗出来贴在展览墙上。”

  苏晴拿着登记本:“今天一共登记了八十多个参观者,还有二十多个人预约了下周的体验日。李阳哥的视频也火了,现在点赞都过万了,好多人问文创产品啥时候能买。”

  林晚刚把速写本收好,手机响了,是周慧打来的:“林老师,日记我找着了!里面果然有好多磨面的事儿,还有一张夹在里面的槐花标本,我明天就寄给你们。”

  “太好了!”林晚高兴地说,“我们今天刚接待了研学团,孩子们都爱听周爷爷的故事,等日记寄过来,故事就更完整了。”

  挂了电话,林晚把好消息告诉大家,赵爷爷立刻说:“明天我去文化馆把日记的位置留出来,就放在账本复制品旁边,这样参观者能一起看。”

  张叔点点头:“我明天再编两个小簸箕,作为体验日的奖品,谁学得最好就给谁。”

  奶奶从厨房出来,手里拿着个布包:“我把当年周老根给街坊们修农具的工具找出来了,有锤子、凿子,还有他磨的刨刃,明天也摆进展厅。”

  李阳收拾着摄像机,笑着说:“我明天再拍个‘老巷的一天’系列视频,从清晨的槐花香拍到傍晚的炊烟,肯定能让更多人爱上这里。”

  夜色渐深,槐树叶在月光下投下斑驳的影子。李家院里的灯还亮着,石桌上摆着文创样品、老物件故事本和画满速写的本子。林晚看着眼前的一切,忽然觉得,周爷爷当年说的“老巷的故事要传下去”,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那些藏在老物件里的情谊,那些街坊们口口相传的故事,就像这槐花香一样,历经岁月,却愈发浓郁。而新的故事,正在这余温未散的时光里,悄悄生长。
  http://www.abcsee.cc/47635/3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