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槐树下我们的旧时光 >第63章 石磨旁的豆香与竹条间的经纬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63章 石磨旁的豆香与竹条间的经纬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清晨的老巷还浸在薄雾里,就听见槐树下传来“咕噜咕噜”的转动声。孙晓背着帆布包刚拐过巷口,就看见李奶奶正扶着一架旧石磨,石磨的磨盘是青灰色的,边缘磨得发亮,磨盘缝隙里还沾着点点豆渣,空气里飘着淡淡的豆子清香。

  “李奶奶!您怎么这么早呀?”孙晓跑过去,帆布包上的铃铛叮铃作响。她昨天在笔记本上特意画了石磨的样子,还标注了“要帮李奶奶抬豆子”,此刻见老人家正弯腰往磨眼里添豆子,赶紧放下包伸手帮忙。

  李奶奶直起腰,拍了拍手上的灰,笑着说:“昨天林晚丫头说让我来教游客做豆腐,我想着早点来泡豆子、磨豆浆,等会儿游客来了正好能赶上点。”她指了指旁边的大瓦盆,里面泡着圆滚滚的黄豆,豆子吸饱了水,胀得鼓鼓的,“你看这豆子泡得多好,磨出来的豆浆肯定香。”

  孙晓凑过去闻了闻,豆子的清香混着水汽扑面而来:“真的好香!我以前只在超市买过豆腐,从来不知道是用石磨磨出来的。”她刚说完,就听见身后传来脚步声,回头一看,是苏晓雅和苏晓宇,苏晓雅手里还拎着一个竹筐,里面装着几根翠绿的竹条。

  “晓晓!你来得好早!”苏晓雅把竹筐放在地上,拿起一根竹条晃了晃,“这是张叔昨天给我的,说今天教我们编竹篮,你看这竹条多新鲜,还带着露水呢。”

  苏晓宇也凑过来,伸手摸了摸竹条,小声说:“我昨天看张叔编竹篮,手指动得可快了,不知道我能不能学会。”

  “肯定能学会!”孙晓拍了拍他的肩膀,刚想再说点什么,就看见张叔推着一辆木车走过来,车上放着几个竹编的半成品,还有一把磨得发亮的小刀。“张叔,您这竹条编的是什么呀?”

  张叔把木车停在槐树下,拿起一个半成品给她看:“这是小竹篮的底子,昨天编到一半就天黑了,今天正好教游客接着编。你看,编底子要先摆好竹竹条,再一根一根往上编,跟织网似的。”他边说边拿起一根竹条,演示着往底子上编,竹条在他手里灵活地穿梭,不一会儿就编出了一小圈。

  就在这时,林晚和陈屿推着黑板走了过来,黑板上用粉笔画了石磨和竹篮,旁边写着今天的标题——“老巷故事之六:石磨转出来的豆香与竹条编就的光阴”。“昨天游客走的时候,好多人问能不能学做豆腐和编竹篮,今天咱们正好让大家体验体验。”林晚蹲下来,帮李奶奶把瓦盆里的黄豆舀了半碗,倒进石磨的磨眼里,“陈屿还去买了纱布和小盆,等会儿磨完豆浆,正好用来过滤豆渣。”

  陈屿从帆布包里拿出一块白色的纱布和几个小瓷盆,放在石磨旁边:“我问了李奶奶,她说过滤豆渣要用细纱布,这样滤出来的豆浆才细腻。这些小盆是用来装豆浆的,等会儿游客可以自己装一点带回家。”

  李奶奶笑着点点头,转动石磨的手柄,石磨“咕噜咕噜”地转起来,乳白色的豆浆顺着磨盘边缘流下来,滴进下面的木桶里,香味也越来越浓。“你们看,磨豆浆的时候要慢慢转,太快了豆子磨不细,太慢了又磨不出浆。”她边转边说,还示意孙晓过来试试。

  孙晓握着石磨的手柄,试着转了转,可石磨太重了,她使出浑身力气才转了半圈,脸都憋红了。“李奶奶,这石磨怎么这么重呀?”她喘着气问。

  李奶奶笑着帮她一起转:“这石磨有几十年了,以前我跟你这么大的时候,天天帮我妈磨豆浆,练练就有力气了。你看,双手要稳住手柄,跟着磨盘的节奏转,别用蛮力。”

  孙晓跟着李奶奶的节奏,慢慢转动手柄,虽然还是有点费力,但总算能让石磨转起来了。苏晓雅和苏晓宇也凑过来,轮流试着转石磨,苏晓宇力气小,转不动就用两只手抱住手柄,脸贴在上面使劲,逗得大家都笑了。

  就在这时,巷口传来了游客的声音。第一个走进来的是昨天穿白色外套的姑娘,她今天带了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姑娘,小姑娘手里拿着一个小本子,看起来像是刚放学。“阿姨,您真的带妹妹来啦!”孙晓跑过去打招呼。

  白色外套的姑娘点点头,摸了摸小姑娘的头:“这是我妹妹,昨天听我说老巷能做豆腐、编竹篮,非要来看看。她说学校布置了作文,要写‘身边的老手艺’,正好来这里找找灵感。”

  小姑娘仰起头,看着转动的石磨,眼睛亮晶晶的:“姐姐,这就是磨豆浆的石磨吗?跟我在书上看到的一模一样!我能试试吗?”

  李奶奶笑着点点头,让开位置:“当然可以,来,奶奶教你转。”她扶着小姑娘的手,一起握住手柄,慢慢转动石磨,“你看,这样转,豆浆就流出来了,是不是很神奇?”

  小姑娘用力点点头,认真地转着石磨,虽然力气不大,但学得很认真。白色外套的姑娘拿出手机,把这一幕录下来,笑着说:“这要是写进作文里,肯定能得高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时,又有几个游客走进来,其中一个戴眼镜的叔叔看到张叔编的竹篮,眼睛一下子亮了:“这竹篮编得真好!我爷爷以前也会编竹篮,可惜他走了之后,我就再也没见过有人编了。”

  张叔一听,立刻拿起一根竹条,递给戴眼镜的叔叔:“来,我教你编,咱们一起找找小时候的味道。编竹篮要先编底子,你看,这几根是主竹条,要摆得均匀,然后用细竹条一根一根往上编。”

  戴眼镜的叔叔接过竹条,认真地跟着张叔学。他学得很快,不一会儿就编出了一小段竹篮的边,虽然有点歪歪扭扭,但看起来已经像个样子了。“没想到编竹篮这么有意思!我爷爷以前编的竹篮比这个精致多了,可惜我那时候太小,没跟着学。”他感慨地说。

  张叔拍了拍他的肩膀:“现在学也不晚,以后你要是想来,随时来找我,我教你编更复杂的。咱们老巷的老手艺,就得有人学才能传下去。”

  就在大家忙着学做豆腐和编竹篮的时候,王爷爷拎着一个竹篮走过来,里面装着刚蒸好的馒头和咸菜。“大家早上都没吃早饭吧?先垫垫肚子,等会儿豆浆煮好了,正好配着馒头吃。”他把馒头分给大家,“这馒头是我用老面发的,比外面买的好吃,你们尝尝。”

  孙晓接过馒头,咬了一口,馒头又软又香,还带着点甜味。她刚想说话,就听见李奶奶说豆浆磨好了,可以煮了。大家立刻围到石磨旁边,看着李奶奶把木桶里的豆浆倒进大锅里,用柴火慢慢煮。不一会儿,锅里的豆浆就冒起了小泡泡,香味也飘满了整个老巷。

  “煮豆浆的时候要不停搅拌,不然会糊底。”李奶奶边搅拌边说,还往锅里加了点白糖,“这样煮出来的豆浆又香又甜,你们等会儿一定要尝尝。”

  游客们都点点头,有的继续跟着张叔学编竹篮,有的围在锅边看煮豆浆,还有的拿着孙晓的笔记本,看着上面画的石磨和竹篮图案。那个扎马尾辫的小姑娘拿出自己的小本子,认真地画着石磨,还在旁边写着“老巷的石磨,转呀转,转出香喷喷的豆浆”。

  过了一会儿,豆浆煮好了。李奶奶把豆浆舀进小瓷盆里,分给大家。孙晓接过瓷盆,喝了一口豆浆,甜丝丝的,带着浓郁的豆香,比她以前喝的豆浆好喝多了。“李奶奶,您煮的豆浆真好吃!我以后也要学做豆浆。”

  李奶奶笑着说:“好啊,以后你想来学,随时来找我。做豆腐和豆浆都是老手艺,得有人学才能传下去。”

  就在这时,张叔拿着一个刚编好的小竹篮走过来,竹篮是圆形的,边缘编得很整齐,下面还挂着一个小小的竹环。“这个竹篮送给你,以后你可以用它装东西。”他把竹篮递给孙晓。

  孙晓接过竹篮,高兴地跳了起来:“谢谢张叔!这个竹篮真好看!我以后要天天用它装我的笔记本。”

  大家看着她开心的样子,都笑了。戴眼镜的叔叔也举起自己编的竹篮,笑着说:“我这个虽然编得不好看,但也是我亲手编的,回去要好好保存。下次我还要来,跟张叔学编更复杂的竹篮。”

  白色外套的姑娘也说:“今天真是没白来,不仅学了做豆腐和编竹篮,还喝到了这么香的豆浆。我要把这里的故事告诉我同学,让他们也来老巷看看。”

  中午的时候,游客们渐渐散去,大家坐在槐树下,吃着馒头,喝着豆浆,聊着今天的事。李奶奶收拾着石磨,笑着说:“今天教游客做豆腐真开心,好多人都说从来没见过石磨,更别说用石磨磨豆浆了。以后咱们可以多准备点老手艺体验项目,让更多人知道咱们老巷的好。”

  林晚点点头,对大家说:“下次咱们可以请巷口的赵爷爷来教大家写毛笔字,赵爷爷写毛笔字的手艺可好了。还有老周叔,您不是会雕木雕吗?可以教游客们雕简单的小摆件。”

  老周叔正好从木雕铺里走出来,手里拿着一个刚雕好的小石磨模型,模型上的磨盘还能转动。“我早就准备好了!这个小石磨模型送给你们,放在展示区,跟今天的故事配在一起。”他把模型放在黑板旁边,“下次我就教游客雕小摆件,让他们也体验体验木雕的乐趣。”

  孙晓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教游客写毛笔字”“教游客雕木雕”几个字,又画了一个小小的毛笔和木雕摆件:“还有李奶奶的豆腐,咱们可以准备点小盒子,让游客们把豆腐装在盒子里带回去,这样他们就能在家也吃到老巷的豆腐了。”

  陈屿看着大家热闹的样子,笑着说:“咱们老巷的故事越来越多了,以后肯定会有更多游客来。等咱们把这些老手艺都整理好,就像之前说的,编成一本小册子,送给来老巷的游客,让他们把老巷的回忆带回家。”

  夕阳渐渐西斜,把老巷染成了暖黄色。大家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孙晓走在最后,手里拿着张叔送的小竹篮,竹篮里装着自己做的豆浆和编的歪歪扭扭的竹条,眼里满是期待。

  “明天肯定会更热闹吧?”孙晓小声说,脚步轻快地跟上了大家的脚步。

  林晚回头,笑着对她说:“会的,以后老巷会越来越热闹,会有更多人来这里,听咱们的故事,学咱们的老手艺,把老巷的温暖和回忆一直传下去。”

  晚风拂过老槐树,叶子沙沙作响,像是在回应着她们的话。巷子里的灯光渐渐亮起,暖黄的光映在青石板路上,也映在每个人的脸上,满是希望与温馨。
  http://www.abcsee.cc/47635/6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