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暖玉引阴踪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二十分钟后,林晚推开观古轩的玻璃门。门轴发出“吱呀”一声轻响,刚走进会议室,就感受到几道审视的目光落在身上。她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牛仔裤膝盖处有个小小的破洞,手里提着旧帆布包,与周围西装革履的专家们格格不入。

  戴金丝眼镜的王主任上下打量她,目光在她的帆布包和牛仔裤上停留片刻,嘴角勾起一抹轻视的弧度,声音不大不小,刚好能让所有人听到:“苏总监,你怎么找了个小店主来?这可是专业鉴定会,不是修绣花绷子、铁皮青蛙的地方。我们这儿讨论的是三百万的珐琅彩笔筒,不是街坊邻里的小破烂,别耽误大家时间。”

  这话一出,其他几位专家也跟着附和,李教授摇了摇头,眼神里满是不屑;一位女专家甚至拿出纸巾擦了擦手,仿佛怕被“民间修复师”的气息沾染。林晚没理会这些嘲讽,径直走到苏清月身边,目光落在桌上的珐琅彩笔筒上——那笔筒就放在紫檀木桌的正中央,在灯光下泛着天青色的光泽,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别扭。

  苏清月递过手中的放大镜,压低声音,凑到林晚耳边解释:“胎土密度比真品低0.02克\/立方厘米,笔触有滞涩感,釉面光泽不自然,我怀疑是高仿赝品,但找不到关键证据——没有明显的修补痕迹,也没有现代化学物质的残留,你试试,能不能感知到内部的问题。”

  林晚点点头,接过放大镜放在桌上,指尖轻轻搭在笔筒的釉面上。暖流瞬间从指尖涌出,顺着指尖渗入笔筒内部——与苏清月的观察一致,笔筒表面的缠枝纹颜料里掺了现代化学剂,虽能模仿釉色,却没有天然矿物颜料的温润质感;可更关键的是,她的暖流触到笔筒内壁时,感受到了一处约两厘米长的隐藏裂痕,裂痕边缘有后天修补的胶质残留,那胶质带着一丝熟悉的阴寒气息,与之前她在铜匣里感受到的阴寒能量隐约呼应,像是出自同一处来源。

  更让她惊讶的是,暖流探到笔筒底部胎土深处时,竟触到一个模糊的“影”字刻痕——刻痕边缘粗糙,深度只有0.3毫米,是用特殊工具仓促间刻下的,刻痕周围的胎土密度比其他地方略低,显然不是民国工匠的手法,反而像某种组织的标记!她猛地收回手,指尖还残留着那股阴寒,让她忍不住打了个寒颤,鸡皮疙瘩顺着手臂爬了上来。

  “这是赝品。”林晚的声音笃定,打破了会议室的安静,目光扫过在场的专家,“而且是高仿赝品,仿得很用心,但有三个致命破绽。”

  王主任嗤笑一声,抱着胳膊靠在椅背上,双腿交叠,语气带着挑衅:“小姑娘,别随口胡说,你倒说说,破绽在哪?要是说不出个一二三,今天这事可没完——你得给马先生和我们这些专家一个交代。”

  林晚拿起笔筒,指尖指着花瓣衔接处,语气平静却有力:“第一,缠枝纹的笔触看似流畅,实则在每片花瓣的收尾处有滞涩感——大家可以用放大镜看看,这里的釉色比其他地方略深,是仿品工匠刻意放慢速度模仿真品,却控制不好力度,导致颜料堆积留下的痕迹。民国珐琅彩工匠都是多年老手,笔触会有自然的顿挫,绝不会有这种刻意的僵硬,这是仿品工匠的通病。”

  她顿了顿,看向苏清月:“清月,借你的强光手电用一下。”苏清月立刻从包里拿出强光手电,递了过去。林晚打开手电,将光线对准笔筒内壁,调整角度,让光线沿着内壁的弧度折射:“第二,大家看这里。”

  众人纷纷凑上前,有人还拿出自己的放大镜。在强光的照射下,一道细微的裂痕在笔筒内壁显形,像一条银色的细线,若隐若现。“这是隐藏裂痕,边缘有胶质残留,我刚才用手感知到,那是近十年才有的化学胶——成分应该是环氧树脂,民国时期的工匠用的都是鱼鳔胶、树胶等天然黏合剂,绝不会用这种现代化学胶。而且这裂痕的位置很隐蔽,刚好在笔筒内壁的弧度处,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显然是仿品工匠故意隐藏的。”

  王主任的脸色微变,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却还在强撑:“就算有裂痕,也可能是后来保存不当造成的,不能说明是赝品——老物件哪有没点损伤的?”

  “第三,也是最关键的证据。”林晚翻转笔筒,将底部朝上,指着胎土最厚的地方,“笔筒底部胎土深处,有一个‘影’字刻痕,深度0.3毫米,刻痕边缘粗糙,是用现代合金工具刻的——大家可以用密度仪测一下刻痕周围的胎土密度,比其他地方低0.01克\/立方厘米,这是现代工具高速旋转时产生的热量改变了胎土结构导致的,不是民国时期的工艺能做到的。”

  这话一出,会议室瞬间安静,连呼吸声都变得清晰。苏清月立刻拿起密度仪,将探头贴在林晚指的位置,屏幕上显示的密度果然是2.52克\/立方厘米,比周围低了0.01克\/立方厘米。又拿出专业的内窥镜,插入笔筒底部的微小气孔——屏幕上清晰显示出胎土深处的“影”字刻痕,刻痕边缘的金属残留闪烁着微弱的光泽,经初步检测,是现代不锈钢工具留下的。

  李教授凑过来看完内窥镜的屏幕,脸色涨红,半天说不出话,手里的茶杯都差点拿不稳。王主任更是尴尬地推了推眼镜,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镜框,手都开始发抖:“这……这怎么可能?竟然真的是赝品!马先生,这……”

  藏家马先生一直坐在角落,手里紧紧攥着手机,脸色惨白,握着笔筒的手都在抖,声音带着颤音:“三百万……我花了三百万从海外拍来的,还以为捡了个漏,结果是个赝品?这可怎么办?我这钱……”

  苏清月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沉稳,试图安抚他的情绪:“马先生,您别着急。既然找到了实锤证据,我们可以联系拍卖行追责——根据《拍卖法》,拍卖行有义务保证拍品的真实性,他们必须给您一个说法。而且这笔筒的仿造工艺很高,背后肯定有专门的造假团伙,我们可以报警,让警方顺藤摸瓜找出源头,避免更多人受骗。”

  马先生连连点头,感激地看着苏清月和林晚,眼眶都红了:“太谢谢你们了!要是没有你们,我这三百万就打水漂了,还得被圈子里的人笑话不懂行。苏总监,林小姐,以后有文物鉴定的事,我肯定先找你们!”

  鉴定会结束后,专家们灰溜溜地离开。李教授走之前,特意走到林晚身边,低声说了句“小姑娘,手艺不错”,才匆匆离去。王主任则磨蹭到最后,凑到林晚身边,语气生硬,带着几分不甘:“算你厉害,没想到民间还有你这样的高手。”说完,也不等林晚回应,便匆匆离去。

  会议室里只剩林晚和苏清月,苏清月走到茶水间,泡了杯热茶递给林晚,茶杯壁上印着精致的兰花纹:“刚才谢谢你,不然我真要被他们架在火上烤了——马先生急着要结果,专家们又抱团施压,我差点就妥协了。”

  林晚接过茶杯,指尖的阴寒感渐渐被茶水的温度驱散,她喝了一口,暖意顺着喉咙滑进胃里:“不用谢,我也是碰巧能感知到这些。不过,那个‘影’字刻痕和胶质里的阴寒气息,让我想起了之前铜匣里的能量——陈老先生说过,那是影阁的手法,他们总在经手的物件上留下‘影’字标记。”

  苏清月眼神一凝,放下茶杯,指尖轻轻敲击桌面:“影阁?我之前在鉴定一些海外回流的民国文物时,也偶尔发现过类似的‘影’字标记,只是一直没找到关联。而且,我最近收到消息,有个专门伪造民国高端文物的团伙在活跃,他们的仿品工艺极高,用的都是老胎新釉,连很多老专家都看走眼了,已经骗了好几位藏家,说不定就和影阁有关。”

  她顿了顿,转身走到办公桌前,打开抽屉,拿出一份文件,递给林晚:“下周有场私人文物交流会,在城郊的云顶庄园,主办方是一位名叫沈万山的收藏家,常年旅居海外,最近才回国,手里藏有不少民国稀世文物。最关键的是,资料里说,他会展示一件民国铜器——上面有和你铜匣类似的连理缠枝纹,叫‘缠枝莲纹铜尊’。我本来还在犹豫要不要去,现在看来,我们必须得去一趟,说不定能找到更多关于影阁和铜匣的线索。”

  林晚接过文件,指尖轻轻摩挲着纸张上的文字,铜匣在贴身的位置微微发烫,像是在回应她的想法。她抬头,眼里满是坚定:“好,我跟你一起去。不仅要查铜匣的秘密,还要把这个造假团伙揪出来,免得更多人受骗——马先生的事,不能再发生了。”

  苏清月笑着点头,眼里满是赞赏:“有你在,我更有把握了。对了,交流会需要穿正装,我明天给你送一套过来,顺便带你去看看交流会的资料,提前了解一下沈万山的背景,做好准备。”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透过落地窗,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走出观古轩,苏清月开车送林晚回晚来阁,路上,林晚摸了摸胸前的玉佩,玉佩微微发热,又碰了碰贴身的铜匣,铜匣的温度与玉佩呼应,像是在指引着什么。她看着窗外掠过的街景,心里清楚,这场看似普通的鉴宝风波,只是一个开始,背后隐藏着影阁的踪迹、造假团伙的阴谋,还有铜匣的秘密,而她和苏清月,已经站在了揭开真相的起点。
  http://www.abcsee.cc/47722/3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