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沪上银窟龙虎斗 >第250章 金融的“诗与远方”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250章 金融的“诗与远方”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2034年末的风里裹着桂香,沈逸风的皮鞋碾过故乡田埂的软泥,鞋尖沾了星星点点的稻花。

  远处收割机的轰鸣像大地的呼吸,把金黄的稻浪卷成整齐的诗行。

  “沈书记!”穿藏青卫衣的年轻人从村口跑过来,裤脚卷到膝盖,手里攥着个磨得起球的笔记本——是刚上任三个月的村支书林小满,去年从农大金融系毕业,回村时背着铺盖卷,说要“让金融帮老家的土地长出更多钱”。

  沈逸风笑着接过他递来的矿泉水:“小满,今年的稻子产量怎么样?”

  “亩产一千三百斤!”小满翻开笔记本,指尖划过写满数据的页,“多亏您去年推动的‘乡村振兴普惠贷’,我们用集体土地经营权抵押,贷了两百万建智慧大棚,现在草莓棚的亩均收益翻了三倍。”

  可……”他挠了挠头,“有些老乡亲还是犯嘀咕:‘贷款要还,万一赔了咋办?’还有村东头的王阿婆,死活不肯把养老钱存到电子账户,说‘看得见摸得着的存折才安心’。”

  沈逸风跟着他往村里走,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

  路过村口的电商直播间,二十来岁的姑娘举着刚摘的猕猴桃喊:“家人们看这个果形!我们这是‘金融助农贷’支持的有机果园,每颗都带溯源码!”

  镜头里,弹幕刷着“放心买”“支持家乡”。

  “你看,不是乡亲们不信金融,是金融得先学会‘说土话’。”沈逸风停在老槐树下,摸出根烟却没点——王阿婆就坐在树下的石凳上,膝头摊着本红封皮的存折。

  “小沈来了?”她的皱纹里嵌着笑,指腹摩挲着存折上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字样,“我这钱是你帮我选的‘稳健型’,今年又涨了利息,够给我孙子买台新电脑喽。”

  小满凑过去:“阿婆,您那存折里的钱,其实进了县里的乡村振兴基金,一部分用来修灌溉渠,一部分补贴大棚种植——您看,您存的不仅是钱,是村里的路更平了,果子更甜了。”

  王阿婆眯起眼笑:“哦,原来我的钱还能帮着养村子?那我以后多存点!”

  风里的桂香更浓了。

  三天后,沈逸风坐在上海金融监管总局的书房里,面前摊着厚厚一沓资料:《国家金融创新研究院年度报告》《元宇宙金融监管框架白皮书》《全民金融素养提升工程中期评估》。

  窗外的陆家嘴天际线在暮色中亮起,像一片流动的星子。

  门被轻轻推开,年轻研究员小米抱着文件夹进来:“沈局,您要的‘金融软实力体系建设’汇总材料。”

  沈逸风翻开第一页,目光落在“算法伦理”那一节——去年成立的研究院,已经出台了《金融AI伦理审查指南》,要求所有涉及公众的算法必须“可解释、可追溯、不歧视”。

  比如某银行的消费贷算法,以前会因为用户籍贯自动提高利率,现在必须通过伦理委员会的“公平性测试”,否则不能上线。

  “人才储备呢?”他问。

  “陈启明教授的团队,今年又培养了三十个‘金融 科技’双料博士,一半去了中西部的金融监管部门,一半进了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平台。”小米调出一段视频,画面里陈教授带着学生在甘肃的戈壁滩上,用卫星遥感和区块链技术,给枸杞种植户设计“产量保险”——卫星监测植株生长,区块链记录每一步投入,理赔款直接打到农户账户,不用跑县城。

  沈逸风想起年初在甘肃调研,一位枸杞种植户拉着他的手说:“以前怕冰雹,不敢多种;现在有了保险,我扩种了十亩,今年赚的钱够供娃上大学!”

  还有全民金融素养提升工程——去年开始,全国一千个县建了“金融夜校”,用方言讲“如何防诈骗”“存款保险怎么用”“理财不是赌博”。

  数据统计,今年上半年电信诈骗的受骗率下降了42%,连七旬的王阿婆都能说出“陌生链接不能点,存折比手机更踏实”。

  “最关键的是,我们终于把‘金融’从‘殿堂’拉回了‘人间’。”沈逸风合上资料,望着墙上的书法——“金融为民”,那是他用毛笔写的,墨色还带着新鲜的湿润。

  “之前我们做监管,总想着‘堵风险’;现在才明白,堵不如疏,要让金融变成老百姓能用、敢用、会用的工具,变成乡村振兴的‘水’,浇灌土地;变成小微企业的‘氧’,维持生机;变成年轻人的‘梯’,通往梦想。”

  深夜,沈逸风坐在书桌前,台灯暖黄的光落在他斑白的鬓角。

  他打开电脑,新建文档,标题是《第二卷序言:金融的“诗与远方”》。

  键盘声敲得很慢,像在和过去的十年对话:

  “有人说,金融是数字的游戏,是资本的博弈。但我们用十年证明,金融的本质,是‘人’的事业。

  ——我们破的是‘唯利润论’的顽疾,立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监管逻辑:从存款保险到反诈宣传,从普惠贷款到乡村金融,每一步都盯着‘人’的需求。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我们破的是‘创新无边界’的迷思,立的是‘科技向善’的规则:元宇宙不是炒作的赌场,AI不是歧视的工具,所有新技术都要服务于‘真实的价值’。

  ——我们破的是‘金融高冷’的刻板印象,立的是‘有温度的金融生态’:让老人敢存养老金,让农民敢贷创业款,让年轻人敢闯创新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在金融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如果说过去是‘破’与‘立’,未来则是‘融’与‘升’——

  融的是金融与土地的联结,融的是科技与人文的温度,融的是个人梦想与国家发展的同频;

  升的是金融生态的韧性,升的是全民金融素养的高度,升的是中国金融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

  写完最后一句,他靠在椅背上,望着窗外的月亮。

  手机突然震动,是小满发来的视频:村里的智慧大棚里,年轻人举着刚摘的草莓,对着镜头喊:“沈书记,您看这草莓多红!明年我们要建‘元宇宙草莓园’,让城里人体验线上摘草莓,钱直接进农户账户!”

  视频里的草莓红得发亮,像一盏盏小灯。沈逸风笑了,回复:“好啊,让金融帮你们的草莓,甜到更多人心里。”

  凌晨一点,沈逸风关掉电脑,走到书架前。

  最顶层放着一个旧木盒,里面是他二十岁时在银行做柜员的日记:“今天帮老大娘存了五百块钱,她摸着存折说‘这钱比放在枕头底下还安全’——原来金融的快乐,是让别人安心。”

  盒子旁边,是陈教授送的量子计算模型,是元宇宙平台负责人送的虚拟土地证书,是小米整理的《金融思想汇编》初稿。

  这些,都是他给未来的“信”。

  窗外的城市已经沉睡,只有陆家嘴的灯光还在闪烁,像一片不会熄灭的星子。

  沈逸风摸着木盒上的纹路,想起王阿婆的存折,想起小满的笔记本,想起甘肃种植户的脸——这些,才是金融最动人的“诗与远方”。

  不是高楼大厦的繁华,不是数字增长的炫目,而是:

  - 老人的存折里,藏着晚年的安心;

  - 农民的大棚里,结着丰收的希望;

  - 年轻人的直播间里,飘着梦想的味道;

  - 所有普通人的生活里,都有金融的温度,在悄悄流淌。

  他转身走向阳台,深吸一口夜晚的风。

  远处传来黄浦江的涛声,像在唱一首未完成的歌。

  这首“诗”,他们这代人写了开头;

  接下来的篇章,要交给更年轻的人——

  交给林小满的电商直播间,

  交给陈教授的枸杞保险,

  交给小米的金融思想汇编,

  交给每一个相信“金融有温度”的人。

  而他们,会永远站在身后,

  守着这片土地的温度,

  守着金融的初心,

  等风来,

  等花开,

  等下一个,

  关于“人”的,

  金融故事。
  http://www.abcsee.cc/47741/25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