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世界的“中国课”
推荐阅读:
锦绣农女种田忙
山洞奇遇
从继承家族开始变强
女神的上门贵婿
大明:家妻上将军
六年后,她带三个奶团炸翻全球
天尊皇婿
暴君哭着撩我却天天沉迷基建扶贫
王爷受伤后神医王妃带兵出征了
深夜学园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2037年初春,北京首都机场的舷梯旁,非洲某国央行代表团团长卡玛拉·恩戈齐盯着沈逸风的胸牌,目光锐利:“沈局长,我们带着疑问而来——中国的普惠金融,真能复制到我们那片土地吗?”沈逸风接过她的行李箱,笑着指了指远处的舷窗:“答案不在会议室,在大凉山的彝寨里。”
四个小时后,越野车碾过四川大凉山的盘山公路。
卡玛拉摇下车窗,山风卷着索玛花的香气涌进来,她望着窗外层层叠叠的梯田和错落的彝寨,眉头仍拧着:“你们的经验,能适配我们的部落经济吗?”
“先看。”沈逸风递过一瓶水,“金融的根,扎在人心里。”
车停在“阿依村”口。
村口的老槐树下,几位彝族阿婆正围着石桌,手里攥着手机。
沈逸风走近,听见她们用彝语念叨:“娃在广东打工,这个月生活费该转了……”
“阿莫奶奶,今天又给孙子转钱?”随行翻译小杨笑着搭话。
78岁的阿莫奶奶抬头,脸上的皱纹堆成花:“手机银行好啊!以前要走二十里山路去镇上汇款,现在点两下,孙子的微信就响了!”
她点开手机,屏幕上是简化的彝语界面,“存取款、转账、查余额,全认得!”
卡玛拉凑过去,盯着阿婆的手机:“这是……专门为彝族设计的?”
“不是专门设计,是‘生长’出来的。”沈逸风解释,“我们推广移动支付时,发现很多老人不识汉字,就用彝语语音交互;
偏远村寨没信号,就建‘金融微站’,用卫星通信保障转账;
信用体系更是结合了‘德古’(彝族调解员)的评价——借钱不还的,在婚礼上都抬不起头。”
下午的交流会上,卡玛拉翻看着沈逸风带来的“中国普惠金融经验包”,指尖停在一张照片上:
大凉山深处,一个背着竹篓的少年,用手机银行给山外的老师转学费。
“这是?”她抬头。
“这是‘金融知识进彝寨’的成果。”沈逸风调出视频,“我们培训‘金融明白人’,让他们带着手机银行、征信手册走村串户。
你看,这孩子以前觉得‘借钱丢人’,现在知道‘合理借贷能圆大学梦’。”
卡玛拉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移动支付 方言交互”“信用体系 民族习俗”“金融教育 在地化传播”……
她抬头提问:“我们的部落分散,银行网点少,你们的‘微站’模式能复制吗?”
“能,但要‘变形’。”沈逸风打开另一份资料,“比如你们的部落有长老议事传统,可以把‘金融微站’设在长老家;
你们的语言有独特语法,APP就加方言语音包;
你们的借贷习惯是‘熟人担保’,我们就把‘德古’纳入信用评估体系。”
会议室里,卡玛拉的眼睛越来越亮。
她翻到经验包的最后一页,上面写着:“金融普惠的本质,是让每个具体的人,都能触达金融服务。”
离别的清晨,阿莫奶奶往卡玛拉的包里塞了把炒黄豆:“姑娘,回去教你们国家的人用手机银行,让娃们都能收到家里的钱!”
卡玛拉抱着包,眼眶泛红。
她握着沈逸风的手:“以前我们总觉得,普惠金融是大银行的‘大工程’。
今天才懂,中国经验里藏着‘小而美’的智慧——它不追求覆盖所有角落,而是让每个需要的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入口。”
越野车驶离村寨时,沈逸风望着后视镜里逐渐模糊的彝寨,想起卡玛拉在交流会上的话:“我们要把中国的‘金融微站’,变成非洲部落的‘希望站点’。”
他知道,这堂“中国课”没有终点。
当大凉山的手机银行在非洲草原响起,当彝族的信用故事在亚马逊雨林流传,中国金融的经验,正化作世界金融的养分。
http://www.abcsee.cc/47741/25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