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孙老倔“传”技艺,工匠精神代代传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平安县初雪方霁,阳光穿过云层,懒洋洋地洒在县衙后街那间略显破败的工房院中。孙老倔蹲在檐下,面前摊开一堆斑驳的工具、几卷磨毛了边的图谱,还有他毕生心血凝成的零散笔记。他伸出布满老茧与烫痕的手,轻轻抚过一把用了三十年的刨刀,眼神复杂。杜明远离去后,石磐执掌县政,外患暂缓,城内百工待兴,但一种更深层的忧虑却缠住了这位老匠人:围城期间,打造守城器械的青壮竟连榫卯结构都认不周全;修复民房时,年轻学徒对着歪斜的梁柱束手无策。他猛然惊觉,自己这身从木工、铁器到建筑营造的技艺,若再不系统整理,寻得传人,只怕真要随自己这把老骨头埋进黄土了。“手艺没了,魂就散了。”孙老倔对前来商议春耕水利修缮的石磐慨叹,声音沙哑却沉重,“杜大人当年为啥要办义学?不只是认字明理,更是要咱平安县有自己的‘根’!这‘根’,一半在书本里,另一半,就在咱们这些匠人的手里!盖房、造器、修渠、制械,哪一样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现在年轻人,要么想着挖矿赚快钱,要么只认死书本,瞧不上这‘卖力气的营生’。可万一哪天,外面的商路又断了,机器不转了,难道咱们就干瞪眼等死?” 石磐深以为然,当即划出城西旧校场一片屋舍,挂牌“百工传习所”,由孙老倔总揽,招募县内年轻伶俐、心性踏实者,系统授艺。
然而,传艺之难,远超孙老倔想象。首期收录的二十余名学徒,心性各异。木匠张的孙子小木头,天分极高,一点就透,却耐不住枯燥的基本功练习,总想一步登天,雕些花哨玩意儿。铁匠赵的侄儿黑娃,力气足,肯吃苦,但于精巧处总是欠些火候,打造农具尚可,涉及机括齿轮便一头雾水。更有甚者,是被家中逼来学艺混口饭吃的,整日浑浑噩噩。孙老倔不骂不斥,自有他“倔”的办法。他将毕生技艺归纳为“基础九工”、“进阶六艺”、“精研三绝”,层层递进。每日清晨,必令所有学徒先练两个时辰的基本功:木工练刨削平直,铁匠练捶打均匀,泥瓦匠练砌墙垂直。小木头坐不住,孙老倔便把他关进空屋,只给一块木头一把凿,命其雕出一百个丝毫不差的卯头,雕不完不准出门。黑娃手笨,孙老倔就握着他的手,一锤一锤地教,感受火候与力道的微妙变化,反复锤炼直至合格。
他更将技艺与道理融为一体。讲授桥梁架构时,他带学徒至城外河边,指着那座历经战火仍巍然不动的石拱桥道:“看这桥,受力均匀,根基扎实,所以能经百年洪水冲刷而不倒。做人做事,也是这个理,根基不牢,再花哨也经不住风雨。” 打造农具时,他强调:“家伙什儿顺手,农人省力,田地才能多打粮食。咱们匠人手里出的每一样东西,都连着千家万户的饭碗,马虎不得!” 他甚至搬出杜明远治理县政的实例:“杜大人当年清丈田亩,为何能堵住豪强漏洞?靠的就是精准!咱们匠人度量分寸,亦如官府丈量土地,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他将技艺提升至“道”的层面,让学徒明白,手中功夫不仅关乎饭碗,更关乎责任与匠心。
最大的考验来自修复被战火损毁的县衙望楼。此楼结构复杂,承重关键处多有损伤,年轻学徒皆不敢下手。孙老倔却将此视为绝佳教材。他亲自爬上爬下,仔细查验每一处梁柱榫卯,绘制详图,然后召集所有学徒,将修复方案拆解说明,分配任务。小木头负责雕琢替换的斗拱,黑娃带队重铸加固的铁件。过程中,一处主梁的接合方案引发争议,小木头认为可用新法更快,孙老倔却坚持需循古制,两人争得面红耳赤。最终,孙老倔道:“好,依你之法试做模型,若能承重过关,便用你的!” 结果模型在加压下轰然散架。小木头满面羞惭,孙老倔却无半分得色,只沉声道:“老祖宗的智慧,是千百年来试错总结的,看似笨拙,实则最稳。创新固然好,但需先吃透根本,知其所以然。” 此番经历,让小木头真正沉下心来。
数月后,望楼修复竣工,巍然矗立,较前更加坚固。传习所第一批学徒也顺利出师,虽技艺深浅不一,但皆已明匠心之理,成为各县衙工房、民间作坊的骨干。孙老倔望着这些年轻面孔,心中稍慰。但他也清楚,技艺的传承,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机器渐兴、世风险恶的年代,这份源于双手与耐心的工匠精神,能否抵御时代洪流,为平安县乃至更广阔的世界,保住一份踏实创造的根基?这技艺之火种,究竟能照亮多远的前路?
http://www.abcsee.cc/47760/60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