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解决春荒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广明元年(880)正月初,江南的寒意还未褪去,湖州刺史周逵却已心急如焚。一把老骨头骑着战马一路颠簸赶到苏州刺史府,不及寒暄便径直入内。

  “主公,逵观今岁气候异常,去冬少雪,今春恐有旱情。”周逵展开湖州户籍册,面色凝重,“湖州在籍二十万口,去岁收成仅够果腹。今春若有不测,加上新招募的流民,至少有二十五万人将面临断粮之危!”

  钱镠闻言蹙眉:“苏州情况更甚。十五万流民刚刚安置,本地农户亦无余粮。依你之见,当如何应对?”

  周逵早有准备:“当立即盘点两州存粮,以工代赈。趁春耕尚未开始,组织劳力兴修水利,既防旱涝,又解饥荒。”

  钱镠拊掌称善,即刻传令两州进行人力盘整。经十日紧急清查,结果令人心惊:两州确需救济者共五十万口,其中苏州约二十五万,湖州二十五万。

  仓曹参军呈上库存:“现有去岁结余二十万石,另苏州库中有储备粮五十万石。合计七十万石,若供养五十万人,仅够四十余日之需。”

  钱镠当机立断:“传令翁山,再调五十万石!务必在二月前运抵苏州。”

  正月廿五,两州官员齐聚苏州刺史府。钱镠指着舆图道:“百万人力,百万石粮,需用在刀刃上。”

  经过激烈讨论,最终确定五大工程:太湖整治、盐场扩建、道路修筑、昆山垦殖、铁矿开采。

  对晒盐法的推广,钱镠尤为重视。“晒盐法在翁山已试行成功,今当推广至海盐。”他召来在翁山专司钱粮,掌握飞云都的赵洪,赵洪在翁山积累了丰富的垦殖、晒盐、管理经验,是个不可多得的内政人才。

  “你即刻从翁山调精干人员一千,赴海盐组织指导。”

  赵洪领命:“卑职在翁山时,推广主公改良的晒盐法卓有成效,翁山各岛年产盐百万石,若在海盐县推广,恢复三百万石年产量也未尝没有可能,加上翁山产盐不仅足供我苏、湖、杭、乃至整个浙西、浙东百姓之需,更可远销江淮、中原,获利无穷。”

  粮食调度更是关键。钱镠亲自部署:“三级粮仓:翁山为总库,苏、湖州城为分库,各大型工地点设前线粮站。运输水陆并进,发放严格按工计量。”

  二月初一,动员令正式下达。苏州四门贴出告示,详列各工程所需人力及待遇。

  “修吴淞江堤者,日给米一升二合!”

  “海边建盐场者,日给米一升,另给盐三两!”

  “整修官道者,日给米一升!”

  “开垦昆山荒地者,日给米一升,完工授田!”

  百姓闻讯而来,报名者络绎不绝,看着“授田”二字,众人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

  与此同时,赵洪率领的晒盐技术团队已抵达海盐。他们带着翁山成熟的经验,立即开始勘测滩涂,规划盐田,并向原盐场的老盐工传授晒盐法的精要之处。

  二月中旬,太湖流域出现奇观。四十万男女散布在千里河川上,面带笑容,挥舞着工具劳作,号子声震天动地。

  在吴淞江工地,王二和来自淮北的同乡们组成”泗水团”,负责一段三里长的堤坝加固。初时这些流民体力不支,工程进展缓慢。第三天,工地上来了几个匠人——他们带着装有滑轮的木架,四人操作就能抬起需二十人搬运的巨石。

  “这叫‘神仙葫芦’!”匠首得意地示范,“咱们钱使君教的!”效率顿时倍增。王二所在团队从日均筑堤五丈猛增到二十丈。

  与此同时,海盐县的海滩上,三万民工在赵洪的指导下建造巨型盐田。凭借翁山的成熟经验,盐田建设进展神速。不到半月,首批盐田就开始产出雪白微黄的盐花。

  “成功了!”老盐工蔡福捧着新出的盐,老泪纵横,“多好的盐啊,比之前煮的盐,盐品又好,还省事省力!”

  消息传回苏州,钱镠当即下令:盐工每日加赏盐二两,允许自带器皿接取!

  四月初,工程进行到最关键时,危机悄然降临。

  连日的春雨让太湖水位上涨,新筑的堤坝多处出现渗漏。更糟糕的是,一股流言在工地蔓延:“钱镠的粮食快吃完了,工程要停了!”

  深夜,刺史府灯火通明。众官争得面红耳赤:

  “使君,粮食消耗太快!照此下去,撑不到五月!”

  钱镠静听良久,忽然问:“现有存粮还能支撑多久?”

  “最多十天...”仓曹参军声音发颤。

  “够了。”钱镠起身,“杜将军,明日调水军所有空船,赴翁山运粮,将储存的一百万石运来。周书记,起草《考功令》:实行工分制,完成基本量得基本粮,超额部分双倍计分。”

  他走到窗前,望着苏州城的万家灯火:“明日开始,本帅亲赴各工地巡视。”

  四月十五日,吴江县工地。

  民工们惊讶地看到,刺史钱镠竟赤脚站在泥水中,与众人一同传递石料。当得知一段险堤遇技术难题时,他立即召来匠作营高手会诊。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此处水流太急,夯桩难以下沉。”老匠人面露难色。

  钱镠观察良久,忽然道:“为何不用‘沉箱法’?以竹篾编巨笼,装石沉底为基。”

  众匠豁然开朗——这正是前世钱镠修筑海塘时摸索出的土法。

  更让人感动的是,当发现七旬老翁也在工地挑土时,钱镠当即下令:“年过六旬、未满十六者,不得从事重劳力。可编入炊事、缝补等轻役组,日给粮半升。”

  政策迅速传遍各工地。赵三的老伴被编入炊事组,每日为工人蒸炊饼。老人逢人便说:“使君仁德啊!我这把老骨头也能挣口粮了。”

  五月初,太湖流域麦浪翻金。最后的工程冲刺与麦收同时到来。

  钱镠创造性地下令:全体停工十日,帮助农户抢收。参与收麦者,日给粮一升,另可得收成十分之一为酬。”

  于是奇观再现:士兵、流民、工匠共同下田,七日之内完成苏湖二州麦收。当新麦入库时,持续半年的春荒危机彻底解除。

  赵三一家看着满仓的新麦,喜极而泣:自战乱以来,头一回见到这么多粮食!”

  六月初一,苏州校场举办盛大庆功会。钱镠亲自为优秀民工颁发地契——王二颤抖着接过写有自己名字的田契,上面明确标注昆山县永业田五亩。像他这样获得田产的流民,足有三万户!

  广明元年秋,苏州刺史府。

  罗伏捧着最终账册汇报成果:使君,大功告成!虽然耗粮一百二十五万石,但成就卓着:

  首先新增盐田按照晒盐法可年产盐三百万石,按照每斤食盐二十文的销售价,年可得六百万贯收入(盐场现在归钱镠所有);

  通过修固堤坝三百里,疏浚大小河流二十条,催生出了上等水田八十万亩;三十万安置民复耕开垦荒地两百三十万亩,足可安置流民十万户;

  同时两州修建道路四百里,烽燧五十座,疏浚大小河流二十条,大大扩展了运输和信息传递的小路。最重要的是,通过这次干净利落的解决春荒,钱镠获得了苏沪二十万户百姓的民心!

  钱镠颔首,目光扫过堂下众官道:“今日所成之伟业,非我钱镠一人之功,乃是我万千军民同心协力之证!民力无穷,民心为本。吾辈今后当时刻铭记:唯有以农为本,使百姓安居乐业,方能天下归心,基业长青!”
  http://www.abcsee.cc/47765/11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