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杨行密背盟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就在成及的四万大军将越州围成铁桶,王荣的偏师在浙东势如破竹、传檄而定之际,北方的江淮大地,另一股强大的势力也在急剧膨胀,其首领杨行密的目光,已越过长江,投向了昔日“盟友”钱镠的地盘。

  时光回溯至共同对抗魔王孙儒的那段岁月。面对孙儒铺天盖地的凶焰,那时的杨行密,势力单薄,困守庐州,对坐拥杭、苏、湖等富庶之州、能提供宝贵粮饷支援的钱镠,可谓是极尽谦恭,书信往来,必称“钱兄”,言辞恳切,仿佛真乃异姓骨肉。两家联军,历经苦战,终于彻底击溃孙儒,瓜分了其遗产。

  借大胜之威,杨行密的势力如同滚雪球般迅速扩张。他顺利接收了楚州、滁州、濠州、寿州、光州、扬州、和州等江淮重镇,整整七州之地!其势力范围北抵淮河,南至长江,西接蔡州故地,东临黄海,蔚为大国。

  为了酬谢钱镠在对抗孙儒时提供的帮助,杨行密依约将庐州、舒州二州划归钱镠。而杨行密麾下兵力,算上各州州兵、新附降卒,已膨胀至十万之众!其军队构成复杂,既有最初的庐州团练底子,又有收编的孙儒部悍卒,还有新归附的江淮各州地方武装,虽略显庞杂,但核心战力已不容小觑。

  实力的急剧增长,必然带来野心的膨胀。杨行密不再满足于偏安江淮,他开始将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中原舞台。其第一个试探性的目标,便是位于淮河北岸的战略要地——泗州。

  彼时,盘踞徐州的时溥刚被朱温击败,势力衰微,对周边控制力大减。杨行密抓住时机,派大将刘威率军北上,兵临泗州城下。时溥旧部人心离散,见杨行密势大,抵抗意志薄弱,不久便开城投降。杨行密兵不血刃,将势力触角正式延伸至淮河以北,获得了一个进军中原的宝贵桥头堡。

  这一举动,立刻引起了中原霸主、宣武节度使朱温的警觉和强烈不满。朱温岂容他人酣睡卧榻之侧?他立即派遣麾下大将庞师古,率领三万精锐汴军,浩浩荡荡杀奔泗州,意图一举拔掉这颗钉子,将杨行密的势力重新推回淮河以南。

  一场关乎淮南集团能否立足江北的关键战役就此爆发。

  庞师古乃朱温帐下宿将,能征善战,三万汴军更是久经沙场的百战之师。他们抵达泗州后,立即展开了凶悍的围攻。云梯、冲车、投石机日夜不停地轰击城垣,汴军士兵如同潮水般一波波涌向城头。

  然而,守城的淮南军在刘威的指挥下,展现出了惊人的韧性和战斗力。他们依托泗州坚城和淮河水系,顽强抵抗。杨行密深知此战关系重大,不断从后方调派援军和物资,全力支撑泗州防线。

  围攻持续了两个月,泗州城虽然伤痕累累,却岿然不动。庞师古久攻不下,师老兵疲,士气逐渐低落。杨行密见时机成熟,亲率主力渡淮北上,与城内守军里应外合,对疲惫的汴军发起了致命反击。

  是役,淮南军士气如虹,尤其是那些收编的蔡州兵,作战格外骁勇。反观汴军,久顿坚城之下,早已锐气尽失。一场激战,庞师古大败,损兵折将,狼狈北撤。

  就在杨行密沉浸于北拒朱温的胜利喜悦,志得意满之时,南方传来了钱镠大举讨伐董昌,浙东战火纷飞的消息。

  起初,杨行密或许还带着几分隔岸观火的心态。但随着战报不断传来,他的心思渐渐活络了起来。他看到成及率数万精锐长期顿兵越州坚城之下,看到王荣偏师虽进展顺利,但也分散了兵力,看到钱镠为了平定浙东,几乎动用了其镇海军的主力。

  “钱镠……他的后方,此刻定然空虚!”一个念头在杨行密心中滋生。他想起了昔日向钱镠求助时的谦卑,一种微妙的、想要抹去过去“弱小弟”形象的心理开始作祟。如今我坐拥十万大军,北败朱温,兵强马壮,为何还要甘居人后?更何况,若让钱镠顺利吞并了富庶的浙东七州,其实力将暴增,届时必然成为我心腹大患!

  恰在此时,走投无路的董昌,如同抓住最后一根救命稻草,派来了求救的使者。使者匍匐在杨行密面前,声泪俱下,呈上董昌的亲笔信。

  信中,董昌极尽渲染之能事,痛陈钱镠如何“背信弃义”、“欺凌邻藩”,如何“野心勃勃”、“欲壑难填”。他警告杨行密:“钱镠狼子野心,今日若尽得浙东,明日必挥师北上,与君争衡江淮!其势成,则淮南危矣!望君念在唇亡齿寒之理,速发援兵,共击此獠!昌愿与君永结盟好,共分其地!”

  这番话,深深戳中了杨行密内心深处的隐忧。他“深以为然”,认为董昌所言非虚。钱镠的强势崛起,确实已经威胁到了他在东南的霸权。趁其主力深陷浙东泥潭,背后捅上一刀,不仅能阻止钱镠坐大,甚至有可能趁机夺取浙西的润、常、苏等富庶州郡,将势力拓展到长江以南!

  然而,如此重大的战略转向,必然在集团内部引发激烈争论。

  大将陶雅、谋士徐温等人持反对意见。陶雅性格刚直,沉声道:“主公!我军新得江北之地,朱温虽暂退,必不甘心,时刻可能卷土重来。此时与钱镠破盟,实为不智!钱镠虽攻浙东,但其根基在浙西,并未伤筋动骨。且其水师强大,我军缺乏战船,如何渡江与之争锋?一旦开战,若僵持不下,朱温趁机南下,我军将腹背受敌!”

  徐温也谨慎补充:“陶将军所言极是。主公与钱镠曾有盟约,共抗孙儒。如今骤然背盟,恐失天下人望,于信义有亏。不若坐山观虎斗,待钱、董两败俱伤,再作计较。”

  但另一派以首席谋士袁袭和戴友规为首,则力主出兵。

  袁袭分析道:“陶、徐二公之言,虽持重,却未免过于保守。此正天赐良机也!钱镠主力尽出,浙西空虚,犹如无人看守之宝库。董昌虽困守孤城,然越州城坚,足以消耗钱镠大量兵力时日。我军若此时以援董为名,渡江南下,直捣钱镠心腹之地,彼必首尾难顾!即便不能尽全功,夺取润、常数州,亦可大大削弱钱镠,使我淮南高枕无忧。至于信义?哼,乱世之中,强者为尊,岂能拘泥于此!”

  戴友规更是直接点明利害:“主公,昔日我弱钱强,不得不屈意结交。如今形势逆转,我强钱弱(相对而言,且其分兵),正是改变格局之时!若待钱镠消化浙东,整合两浙十四州之力,其势大成,届时再想遏制,难如登天!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两派意见在杨行密脑中激烈交锋。他回想起被孙儒逼迫得几乎走投无路的窘迫,也回想起泗州城下大破汴军的扬眉吐气;他想起钱镠昔日运来的粮草,更想起董昌使者描述的、唾手可得的江南富庶之地。

  最终,扩张的野心、对未来的担忧,以及袁袭、戴友规描绘的美好前景,压倒了陶雅、徐温的谨慎劝戒。称霸东南的诱惑,实在太大。

  杨行密勐地一拍桌案,眼中闪过一丝决绝的光芒:“袁先生、戴先生所言甚是!此乃天予不取,反受其咎!钱镠既行不义,吞并邻藩,我杨行密岂能坐视?为江淮长久计,此战必行!”

  他目光扫过众将,沉声下令:“即刻整军备战,集结水陆兵马!以援董讨逆为名,攻打钱镠!”
  http://www.abcsee.cc/47765/24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