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忠臣孝子赵匡凝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景福元年(892年),八月,襄州。

  与润州钱镠那边厉兵秣马、锐意改革的进取气象不同,位于其西北方向、毗邻荆南的襄州,此刻却笼罩在一片刻意营造的、近乎不合时宜的悲恸与庄重氛围之中。

  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德諲的去世,对于这片土地而言,本是一个权力交替的敏感时刻。然而,其子赵匡凝的应对,却展现出了与这个血腥乱世格格不入的独特气质。

  赵匡凝此人,在晚唐诸藩镇子弟中,堪称一个异类。他并非那种惯常见到的、在军营行伍中摸爬滚打、满身戾气的武夫少主。相反,他生得相貌魁梧,姿容俊朗,是那种即便身着戎装也难掩其风仪的男子。他极其注重自身形象,近乎到了有些“臭美”的程度,据说每日都要对镜整理仪容多次,衣袍上不容一丝灰尘,若有,必令侍从即刻拂去,力求时刻保持完美姿态。

  更与众不同的是,他饱读诗书,并非附庸风雅,而是真正沉浸于儒家经典之中。在秦宗权魔军肆虐中原、周遭藩镇大多崇尚武力、弱肉强食的环境下,赵匡凝却由内而外地散发着一种文士气息。这使他与他那在血火中搏杀出一片天地的父亲赵德諲,形成了鲜明对比。或许正因如此,他内心深处,对大唐朝廷尚存一份许多藩镇早已抛却的忠义之心,对于儒家倡导的礼法规制也颇为看重。

  父亲去世,赵匡凝虽然也立刻按照惯例自任留后,并迅速上表朝廷请求正式任命,但在内部权力稳固、且唐廷顺水推舟授予其山南东道节度使旌节之后,他并没有急于展示肌肉或扩张地盘,反而做了一件让许多旁观者瞠目结舌的事情——他要为父亲风风光光大办丧事,并宣称要遵循古礼,与弟弟赵匡明一同,为父守孝三年!

  这个决定,在他那些习惯了刀头舔血的部将看来,简直是匪夷所思。乱世之中,强者为尊,别说三年,便是三个月不管事,都可能地盘易主、大军压境。但赵匡凝坚持己见。他或许是想借此举向天下人昭示,他赵匡凝并非只知厮杀的武夫,而是知书达理、恪守孝道的忠臣孝子,为他父亲那一辈的“粗犷”形象,镀上一层文雅的光环,也为他自己树立一个迥异于其他藩镇的良好声誉。

  于是,襄州城内,一场极尽哀荣的丧礼隆重举行。缟素遍地,挽歌哀戚,赵匡凝与赵匡明兄弟二人,披麻戴孝,在灵前恪尽孝子之礼,对外宣称将结庐守孝,三年不问世事(当然,军政要务不可能真正放手,更多是一种姿态和象征)。

  然而,现实的残酷很快便击碎了这刻意营造的孝道画卷。

  就在赵匡凝沉浸于“守孝”的仪式感中,忙着给亡父争取身后哀荣之时,东南方向,钱镠麾下的猛将李神福,正以令人瞠目的速度狂飙突进!克鄂州,夺江陵,席卷荆南……消息如同接力般传到襄州,每一次都让赵匡凝麾下的将领们心惊肉跳。

  更让他们无法接受的是,李神福的兵锋,并未在荆南止步。他敏锐地抓住了赵匡凝正忙于丧事、对外示弱(守孝姿态在政治上也是一种暂时的收缩示弱)的绝佳时机,竟出其不意,挥师北上,一举偷袭攻占了山南东道的复州!

  复州失守的消息传到襄州时,赵匡凝正与弟弟赵匡明在设于节度使府旁的临时孝庐中,依照礼制进行着每日的祭奠仪式。他一身缟素,面容悲戚,举止合度,仿佛真的与外界纷扰隔绝。

  当浑身尘土的斥候踉跄着闯入,带来复州易主的噩耗时,整个孝庐内外瞬间一片死寂。所有僚属、将领的目光,都聚焦到了那位仍保持着跪姿、手中还捧着祭文的节度使身上。

  赵匡凝那俊朗的面容上,悲戚的神情瞬间凝固。他捧着祭文的手指微微收紧,指节因用力而有些发白。镜中精心维持的完美形象,与眼前这赤裸裸的领土被夺的现实,形成了尖锐而又讽刺的对比。他那饱读诗书所构建起的、对“礼”与“义”的坚持,在冷酷的丛林法则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复州的丢失,不仅意味着辖下八州(唐、邓、随、襄、郢、复、房、安)缺了一角,更意味着近二十万人口和五千精锐的损失。这对于总人口约一百五十万、拥精兵四万的赵匡凝而言,是一次沉重的打击,更是一种对其尊严的公然挑衅。

  “奇耻大辱!”赵匡凝俊朗的面容因愤怒而扭曲,“钱镠匹夫,趁人之危!此仇不报,枉为人子!”

  守孝三年?乱世之中,实力才是最大的孝道!他果断决定 “以月代年” ,在匆匆为父亲完成风光的葬礼后,仅守孝三个月,便迫不及待地脱去孝服,召集文武,商议复仇之策。

  节堂之上,气氛热烈而分化。

  一些激进的将领被复仇情绪冲昏头脑,慷慨陈词:“节帅!钱镠军虽众,然分守各地,荆南、鄂州守军皆是新附之众,人心未定!只要我襄樊精锐一出,旌旗所指,必当望风披靡!收复复州,直捣江陵,朝夕可下!”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然而,不乏头脑清醒者。老成持重的行军司马泼了冷水:“节帅,万万不可轻敌!钱镠能席卷三镇,其军战力绝非虚传。李神福用兵如神,杨行密乃沙场老将。我军虽精,然兵力处于劣势。若要稳操胜券,非有六到八万大军不可!当务之急,是积蓄力量,整军经武。”

  若是从前,赵匡凝或许会倾向于稳妥。但此刻,新败之辱与年轻气盛交织,他更愿意相信前者的豪言壮语。况且,后者也指出了关键——需要更多的军队!

  “司马之言,亦有其理。”赵匡凝压下怒火,做出决断,“然则,战机稍纵即逝!岂能坐视钱镠消化新土?传令各州,清点府库,开募新军!本帅要再练四万劲旅!”

  命令一下,山南东道这台战争机器开始高速运转。凭借八州一百五十万人口的底子,以及府库中赵德諲多年积累的财富,招募四万新卒并非难事。大量的青壮被优厚的军饷和“保境安民、收复失地”的口号吸引,涌入军营。

  消息传到鄂州,新任鄂州镇遏使杨行密闻讯,先是一愣,随即几乎要笑出声来。

  “招募四万新卒?哈哈哈!”杨行密对着麾下安仁义、张灏等将,毫不掩饰自己的讥讽,“这位赵家小子,是走了某家当年的老路啊!以为人多势众就能打赢仗?”

  “精锐不是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杨行密眼中闪烁着经验老到的光芒,“赵匡凝书生一个,骤拥大军,指挥能否如意?阵前能否应变?此非复仇,实乃送死!或许……这正是我等建功立业,向大王(钱镠)献上一份大礼的良机!”

  杨行密立刻下令鄂州、黄州等地驻军提高戒备,加固城防,多派斥候监视襄州方向动向,同时紧急联络坐镇江陵的高彦和向润州的的钱镠禀报军情。他摩拳擦掌,准备好好给这位“照镜将军”上一堂生动的军事课。
  http://www.abcsee.cc/47765/318.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