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小说网 > 从前有个忘川郡 >第172章 翰苑初涉 青琐丹墀
加入书架 开始阅读

第172章 翰苑初涉 青琐丹墀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传胪、授职的喧嚣与荣耀渐次沉淀,如同初春京华上空最后一丝料峭的寒风,终被日益暖融的煦日所取代。谢珩的生活,也随之步入了一条看似规整、实则暗流潜藏的新轨道。

  正式赴翰林院报到前,尚有数日余暇。吏部送来了相应的告身文书与官凭,以及那套象征着翰林官清贵身份的青色常服。沈清漪捧着那身质地细腻、绣着精致练鹊补子的官袍,摸了又摸,眼中是难以掩饰的骄傲与小心翼翼。她特意寻来最好的樟木箱子,将官袍与梁冠、腰带等物妥善收起,又反复向谢珩确认各种礼仪细节,生怕他在衙门里失了体统。

  “夫君,这翰林院里,是不是都是像陈老先生那样,学问极大极大的老先生?”夜里,她一边为谢珩熨烫明日要穿的直缀,一边好奇地问道。

  谢珩正翻阅着一卷《翰林记》,闻言抬头,见她眉眼间既有向往,又带着一丝为他踏入陌生环境的担忧,便温声解释道:“也不尽然。翰林院中,有掌院学士、侍读、侍讲这等资深前辈,亦有如我这般新进的庶吉士,还有负责典籍、制诰的史官、修撰等。算是个读书人汇聚,论学编书的地方。”

  他顿了顿,补充道:“初入其间,多为观政学习,并无太多实务,你无需担心。”

  话虽如此,谢珩心中明了,这看似清闲的“学习”,实则是大明王朝高级文官培养体系中最关键的一环。庶吉士,名为“庶常吉士”,意即“众常备之优秀人才”,乃是皇帝从新科进士中遴选出的佼佼者,置于翰林院加以培养,以作未来的阁臣、部院重臣之储备。其地位超然,虽无实权,却享有极大的清誉,是无数读书人梦寐以求的“储相”之路。能否在三年后的“散馆”考试中脱颖而出,直接关系到未来是留任翰林、跻身清流,还是外放州县,前途迥异。

  翌日,天色微熹。谢珩换上一身半新的玉色直缀,并未直接穿戴官服——那是重大朝会或典礼时才需的行头。寻常入衙,衣着整洁得体即可。沈清漪早早起身,准备了清爽的早膳,送他至院门口,细细替他理了理本就不存在褶皱的衣襟,目送着他身影消失在胡同拐角,方才回转。

  翰林院位于皇城东南角,紧邻着紫禁城的东华门,与文渊阁、内阁值房相距不远,地理位置便彰显其亲近中枢的地位。谢珩手持官凭,经由守卫查验,踏入那道悬挂着“翰林院”匾额的黑漆大门。

  门内并非想象中那般殿宇巍峨,而是一组布局严谨、气氛肃穆的院落群。青砖墁地,古柏参天,建筑多为单檐歇山顶,覆以黑瓦,显得古朴而庄重。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旧纸陈卷特有的气息,偶尔有身着青色或绿色官袍的官员步履沉稳地穿行于廊庑之间,低声交谈,或捧卷疾行,整个环境透着一股与外间市井截然不同的书卷气与威严感。

  谢珩先至典簿厅办理入值手续。负责接待的主事是个四十余岁、面容刻板的官员,验看过他的官凭告身,在一本厚厚的簿册上登记造册,又发下一枚出入皇城的牙牌和一套翰林院特制的徽墨、毛笔,算是完成了最基本的入职流程。

  “谢庶常,”那主事语气平淡,带着几分程式化的交代,“按制,新科庶吉士需先至内堂拜见掌院学士及教习前辈。今日恰是徐阁老(徐阶以次辅身份兼掌翰林院事)轮值,你且去拜谒。之后,自有博士厅的先生为尔等讲解院规,安排课业。”

  “多谢大人指点。”谢珩拱手谢过,依着指引,穿过几重院落,来到一处更为幽静的堂院。此处便是翰林院正堂所在,堂前悬有“清华秘署”四字匾额。

  在堂外稍候通传后,谢珩被引入堂内。只见堂中布置简朴,上首设公座,两侧各有座椅。今日轮值的正是徐阶。他身着绯色仙鹤补子的一品官服,正与几位身着青色、绿色官袍的侍读、侍讲学士交谈。见谢珩进来,几人目光皆投向他。

  谢珩上前,依礼参拜:“新科庶吉士谢珩,拜见徐阁老,拜见诸位前辈。”

  徐阶微微颔首,神色比那日在府中接见时多了几分官方的威严。“谢庶常不必多礼。”他简单勉励了几句“潜心向学,砥砺德行,以备将来大用”的套话,便示意他退至一旁。另外几位学士也略略打量了他一番,目光中有审视,有好奇,亦有淡然。

  拜见过掌院,谢珩又被引至博士厅。此处是庶吉士平日学习、考核的主要场所。厅内宽敞,摆放着数十张书案,已有十几位与他同科的庶吉士到了,正三三两两地低声交谈,或好奇地打量着新环境。负责庶吉士教习的,是一位姓王的侍讲学士,年约五旬,面容清癯,神情严肃。

  王侍讲见人到得差不多,便清了清嗓子,开始训话。他先强调了翰林院的清要地位与庶吉士的荣耀与责任,接着便详细讲解院规:每日卯时(上午五点)入值,酉时(下午五点)散班,不得无故缺席早退;平日需在博士厅研读经史,练习诗文、制诰(起草诏令)等文体;每月有月考,每季有季考,由教习学士出题评等;需轮流参与史书编纂、典籍校对等工作;言行需谨饬,不得妄议朝政,结交内官……

  条条框框,繁琐细致,将未来三年的学习生涯勾勒得清晰而严格。谢珩静立聆听,心中却无多少波澜。这些规矩,于他而言,不过是凡尘仕途的必要步骤,他真正的目标,远非在此按部就班地等待“散馆”。

  训话完毕,王侍讲开始分配初始的课业——抄录并注解《大学衍义补》中的若干章节,并要求十日后交上一篇关于“历代漕运利弊考”的策论。众庶吉士领命,各自寻了书案坐下,很快,厅内便响起了研墨铺纸的细微声响。

  谢珩也寻了一处靠窗的位置坐下。书案上笔墨纸砚俱全,旁边还堆放着一些常用的典籍。他并未急于动笔,而是目光沉静地观察着四周。同科的庶吉士们,有的已埋首疾书,有的则眉头紧锁,显然对这突如其来的繁重任务感到压力。透过轩窗,可以看到院落中有身着绿色官袍的编修、检讨捧着文书匆匆而过,那是负责具体编纂任务的史官;更远处,藏书楼(皇史宬的一部分)的飞檐在绿树掩映中若隐若幻,那里藏着无数典籍,或许……也包括他最终目标的线索。

  午时,翰林院提供简单的堂食。饭菜说不上精致,但干净管饱。用饭时,几位同科主动与谢珩攀谈,互相通了姓名籍贯。今科庶吉士中,不乏才华横溢、家世优越者,言谈间或自信满满,或谨慎谦抑。谢珩应对得体,既不刻意结交,也不显得孤高,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距离感。

  下午,他并未立刻开始抄书,而是先去了翰林院的藏书库房,凭牙牌登记,借阅了几部与漕运、边防相关的史籍和前人奏议。回到博士厅,他才铺开纸张,开始研墨抄录。他的动作不疾不徐,字迹始终保持着台阁体的端正雍容,速度却是不慢。神识强大,过目不忘,理解通透,这些功课于他而言,并无难度。他更多的心思,是在感受这翰林院的氛围,观察人事,寻找着可能存在的、通往内廷的缝隙。

  偶尔,他会抬头,目光掠过那些埋头苦读的同僚,掠过窗外偶尔经过的、品阶更高的翰林官,心中思忖:这些人中,谁可能成为未来的盟友?谁又可能成为潜在的阻碍?徐阶今日虽见他,却无特别表示,那条路看来需从长计议。而司礼监那头,皆是宦官,与外廷官员界限分明,如何搭上线,还需等待时机,或另辟蹊径。

  不知不觉,日影西斜,散班的时辰将至。谢珩已完成了大半的抄录任务,并将借来的典籍大致翻阅了一遍,心中对那篇漕运策论已有了腹稿。他将笔墨收拾整齐,书案恢复原状,与几位同科点头示意后,便随着人流,走出了翰林院那扇厚重的大门。

  门外,夕阳将紫禁城的角楼染成金红。回首望去,“翰林院”三个大字在暮色中显得愈发沉凝。这里,将是他未来一段时日的主要舞台,一个汇聚了帝国最顶尖 、却也充满了无形竞争与规则的地方。他深吸一口气,转身汇入京城傍晚的人流,向着那个有温暖灯火和等待他的女子的宅院走去。第一步,已然平稳踏出,而更深的棋局,才刚刚开始布子。
  http://www.abcsee.cc/47914/17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