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2章 饕餮新肴 拼桌奇缘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处理完一应琐务,难得半日清闲,谢珩忽然想起前几日欧阳修提及,苏轼与佛印正在饕餮居潜心钻研新菜品。这两位,一位是美食大家,一位是化形为小沙弥却六根不净的“饕餮”,他们联手鼓捣出的东西,想必颇有新奇之处。心中好奇之下,谢珩便信步朝着饕餮居走去。尚未走近,便听得一阵不同于往日的喧嚣声浪传来。只见饕餮居那古色古香的门楼前,竟排起了小小的队伍,门内更是人影幢幢,热闹非凡。踏入其中,一股混合着各种奇异香气与人间烟火气的热浪扑面而来。跑堂的冥土执役穿梭不息,而在大堂中央,一位身着宽大青色儒袍、头戴东坡巾的熟悉身影,正满面红光、口若悬河地招呼着客人,不是苏轼又是谁?
“诸位慢用,慢用!这道‘雪霞羹’需得趁热,方能品其真味!”“太白先生,您要的‘醉仙酿’马上就来,这可是佛印大师新改良的方子,后劲足得很!”他声音洪亮,动作麻利,全无一代文豪的架子,倒更像是个精明的掌柜。而后厨方向,锅碗瓢盆的碰撞声、油锅滋啦作响声不绝于耳,偶尔还能听到一个清越的少年嗓音在高声指挥,想必是化作小沙弥模样的佛印正在里面大显身手。
谢珩看着这热火朝天的景象,不由得莞尔,他踱步到苏轼身边,笑着调侃道:“子瞻,几日不见,你这饕餮居的生意,倒是越发红火了。看来与佛印大师联手,果然是珠联璧合,连这忘川的魂灵,都被你们的厨艺勾得食指大动啊。”
苏轼正忙得团团转,闻声回头,见是谢珩,脸上立刻堆满了笑容,用搭在肩上的白巾擦了擦额角并不存在的汗,笑道:“哎呀,使君大驾光临,蓬荜生辉!快请进,快请进!”他热情地引着谢珩往里走,目光在座无虚席的大堂里扫视,想要寻个空位,却发现几乎每张桌子都坐满了人。有名士如李白、杜甫正在对酌,有石崇带着绿珠在品尝精致点心,甚至连嬴政都难得地独自坐在一个角落,慢条斯理地享用着一道看似简单的羹汤。
寻了一圈,苏轼脸上露出些许尴尬之色,挠了挠头:“使君,您看这……实在是抱歉,就只剩那边角落一张小桌,还空着一个位置,而且……”他指了指那张桌子,“对面坐的是班大家。”
谢珩顺着他的手指望去,果然见在靠窗的一处相对安静的角落,身着正红色曲裾深衣的班昭正独自一人坐在那里,面前摆放着几样清淡的小菜和一盏清茶,她姿态端庄,正小口用餐,目光偶尔投向窗外流淌的忘川河水,似乎在思索着什么。
“无妨。”谢珩摆了摆手,“能与班大家拼桌,是谢某的荣幸。”
他缓步走了过去,来到桌前,对着班昭微微躬身,执礼道:“班大家,冒昧打扰。今日饕餮居客满,不知谢某可否在此拼桌,叨扰片刻?”
班昭闻声抬起头,见是谢珩,她放下手中的竹箸,脸上露出一抹温和而礼貌的微笑,起身还了半礼,声音清悦:“使君客气了,自然可以,请坐。”她举止得体,既有女子的温婉,又不失史学大家的沉静气度。
谢珩道谢后在她对面坐下。苏轼连忙跟过来,问道:“使君今日想用些什么?我们这儿近日可添了不少新花样。”
“便上几道子瞻与佛印大师新研制的招牌菜吧,也让谢某尝尝鲜。”谢珩笑道。
“好嘞!包您满意!”苏轼应了一声,又风风火火地钻回后厨方向去了。
趁着等菜的功夫,谢珩与班昭闲聊起来。“班大家在此地,一切可还适应?”
班昭微微颔首,语气平和:“劳使君挂心,一切安好。忘川清静,不同于人间纷扰,是个适合读书思考的好地方。”
“那就好。”谢珩点头,随即有些好奇地问道,“说来惭愧,谢某平日似乎很少在街市或各类聚会中遇到大家,不知大家在忘川,平日都忙于何事?”
班昭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方从容答道:“倒也谈不上忙碌。偶尔会去太史公的‘史笔斋’,与他探讨一些史学上的问题,太史公学识渊博,见解精深,每每令人获益匪浅。其余时候,多在百家书院。”她顿了顿,解释道,“王右军、李青莲、杜工部等诸位先生,见忘川有些许早年夭折、懵懂无知的幼童魂灵,怜其无知,便发起在书院开设蒙学,教他们识字明理,偶尔也讲些诗文典故。妾身不才,有时也去帮忙,讲授些简单的历史故事与为人处世的道理,希望能对他们有些许裨益。”
谢珩闻言,心中了然。班昭在忘川,并非沉浸于个人悲欢或学术研究,而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她着史育人、关怀后辈的使命。他由衷赞道:“大家高义,润物无声,谢某佩服。”
班昭只是谦和地笑了笑:“使君过誉,不过是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罢了。”
两人又闲聊了几句,班昭用餐完毕,便起身向谢珩告辞,翩然离去,那抹红色的身影很快消失在饕餮居的门外。
没过多久,苏轼便带着几个冥土执役,将谢珩点的菜肴一一送上。只见桌上很快便摆得满满当当,香气四溢,色彩纷呈,竟有五六道之多,远超一人份量。
第一道,乃是一盘薄如蝉翼、晶莹剔透的鱼脍,鱼肉不知取自忘川何种灵鱼,呈现出一种淡淡的玉色,被精心片成芙蓉花瓣的形状,层层叠放于冰雾缭绕的玉盘中,旁边配着一碟色泽碧绿、散发着奇异清香的蘸料,苏轼介绍道:“此乃‘玉脍芙蓉’,取忘川寒潭银线鱼之精华,佐以‘碧凝露’调制的酱汁,口感鲜甜滑嫩,清凉开胃。”
第二道,是一盅热气腾腾的羹汤,汤色乳白,其中悬浮着些许如同云絮又如晚霞般红白交织的丝状物,还有几颗圆润如珍珠的丸子,苏轼言:“这是‘雪霞羹’,用灵雀蛋清打成‘雪’,混入朱果茸制成‘霞’,辅以忘川特产的‘珍珠菌’,鲜美异常。”
第三道,则是一碟看似普通的豆腐,但豆腐却被雕刻成了小小的莲蓬模样,孔洞中填满了翠绿的青豆,淋着琥珀色的芡汁,名为“莲蓬藏珍”。
第四道,是一盘红亮油润的肉类,似是禽肉,被烤得外皮酥脆,肉质却仿佛蕴含着汁水,散发着果木与蜜糖的混合香气,苏轼称之为“蜜炙灵雀”。
还有一道点心,形如含苞待放的荷花,花瓣层层分明,颜色粉白可人,却是用某种灵植的根茎捣泥制成,名为“映日芙蕖”。
看着这一大桌子琳琅满目的菜肴,谢珩不禁有些愕然,失笑道:“子瞻,我不过是让你上几道新菜尝尝,你这……也太过丰盛了些。近些时日,你与佛印竟研究了这许多新品?”
苏轼嘿嘿一笑,颇有些自得:“使君有所不知,您许久未曾来我这饕餮居做客了。这些啊,还只是部分新菜,后厨还有好几样没上呢!我与那佛印,闲来无事,便琢磨这些,也算是给这忘川添些口福之乐。”
谢珩看着满桌的菜肴,正自苦笑,思索着该如何处置,以免浪费。就在这时,两道倩影出现在桌旁,一道空灵柔美的声音带着些许好奇传来:
“谢使君?您今日……可是要宴请哪位贵客?竟点了如此多的佳肴。”
谢珩抬头,只见西施与王昭君不知何时已来到桌前。西施依旧轻纱遮面,只露出一双如水明眸,眼下的朱砂痣若隐若现;王昭君则是一身汉家红裙,落落大方。二女看着满桌的菜品,脸上都带着些许讶异。
谢珩连忙起身,解释道:“二位姑娘误会了。谢某只是来尝尝新菜,不想子瞻过于热情,上了这许多。正愁一人难以消受。”他看了看同样座无虚席的大堂,心中一动,邀请道,“二位姑娘也是来用餐的吧?若不嫌弃,不如一同坐下,品评一番子瞻的新作,也免得浪费了这些美食。”
西施与王昭君对视一眼,见确实没有其他空位,而谢珩言辞恳切,便也不再推辞。西施柔声道:“那便叨扰使君了。”王昭君亦含笑点头:“多谢使君美意。”
三人重新落座,苏轼见状,更是眉开眼笑,连忙又添了两副碗筷,热情地招呼着。
这些新菜肴果然别具一格。“玉脍芙蓉”入口即化,鲜甜无比;“雪霞羹”口感层次丰富,蛋清的滑嫩与朱果的微酸相得益彰;“蜜炙灵雀”皮脆肉嫩,蜜香浓郁而不腻……每道菜都体现了苏轼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与佛印对食材、火候的精妙掌控。
席间,苏轼不时过来询问意见。谢珩客观评价道:“玉脍鲜美,然蘸料稍显清寒,或可略加一味温性的香料提点;雪霞羹构思巧妙,火候恰到好处;蜜炙灵雀风味绝佳,只是于我等魂灵之体,稍显厚重了些。”他点评中肯,既肯定优点,也指出可改进之处。
西施细声细语:“这‘映日芙蕖’,形色俱佳,入口清甜,甚合妾身口味。”王昭君则更喜“莲蓬藏珍”,赞其“素雅清新,豆香盈口”。
苏轼听得连连点头,将这些意见一一记下,显得极为受用。
用餐完毕,谢珩便招手示意苏轼结账。苏轼拿着算盘噼啪一算,笑道:“承惠,共计五百通宝。”
谢珩正欲取出通宝付账,西施却轻轻按住他的衣袖,柔声道:“使君,今日蒙您款待,岂有让您一人破费之理?”王昭君也接口道:“昭君亦觉不妥,既是同席,当共同分担才是。”
谢珩推辞道:“二位姑娘不必如此,本是谢某邀请……”
然而二女态度坚决,西施已从袖中取出一枚小巧的锦囊,王昭君也拿出了自己的钱袋。最终,在二女的坚持下,这五百通宝由三人平分了。
付完账,三人一同走出饕餮居。门外忘川风光依旧,方才的热闹与美食的余韵却留在了心间。谢珩与二女道别,看着她们并肩离去的背影,一个柔美如江南烟雨,一个端丽似塞外秋月,心中不由感慨,这忘川之地,因着这些性格各异、风采卓绝的名士,当真是处处充满了意想不到的趣事与温情。
http://www.abcsee.cc/47914/22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