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箪食壶浆迎王师 踊跃投军报仁德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征兵的命令,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幽州和冀北的各郡县激起了巨大的波澜。然而,这波澜并非恐慌与抗拒,而是一种近乎沸腾的踊跃与支持。告示刚刚张贴在城门口、市集边的木榜上,立刻便被里三层外三层的百姓围得水泄不通。“皇叔要征兵了!”
“是刘皇叔的军队!是打国贼、保家乡的仁义之师!”
“快回去告诉俺家大小子,机会来了!”
人们奔走相告,脸上洋溢着一种在其他诸侯领地难以见到的、近乎狂热的情绪。没有强征的哭嚎,没有躲避的惶恐,有的只是争先恐后的报名与发自内心的拥护。
在涿郡,这个刘备与张珩等人起兵的地方,场景尤为感人。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亲自将健硕的孙儿送到征兵点,拍着孙子的肩膀,声音颤抖却坚定:“娃儿,去了队伍里,好好听皇叔和将军们的话!咱们家能有今日的安稳日子,能吃上饱饭,全靠皇叔仁政!如今皇叔要用人,咱家绝不能落后!给老子挣个军功回来!”
年轻的汉子们更是群情激昂。他们放下手中的锄头、犁铧,告别田垄,从四面八方涌向郡城、县城设立的征兵处。队伍排成了长龙,蜿蜒数里,喧嚣而有序。
“俺叫赵大牛,涿县张家庄人!俺有力气,能扛鼎!求军爷收下俺!”
“俺李二狗,会使弓,去年秋狝射过鹿!”
“俺们兄弟三人,都要参军!俺娘说了,跟着皇叔,放心!”
征兵官吏们忙得不可开交,登记造册,简单测试力气、目力。他们看着眼前这些面色红润、眼神热切的青年,心中也充满了感慨。在其他州郡,征兵如同抓壮丁,百姓避之不及。而在这里,却成了青年们改变命运、报效恩主的荣耀之路。
在冀北的中山国,情景同样热烈。这里的新附之民,曾饱受战乱和袁绍、韩馥时期苛政之苦,是刘备的到来和随后推行的减赋、屯田、分发曲辕犁等政策,让他们看到了生的希望,感受到了久违的“仁政”为何物。
一个刚刚安顿下来的流民,拉着儿子的手,来到征兵点,对官吏说:“官爷,俺家啥也没有,就这条命和这个小子还有点力气。是皇叔给了俺们活路,分了田地,还给了这好使的犁!俺儿子要去当兵,保卫皇叔,保卫这好日子!”
更有甚者,一些原本在韩馥或袁绍麾下当过兵、因不满其统治而逃散归乡的士卒,也闻讯赶来。他们见识过幽州军的军纪与战斗力,更仰慕刘备的仁德之名,此刻纷纷要求重新入伍。“俺以前跟过韩使君,也见过袁绍的兵,但像刘皇叔这般真心待兵、军纪如山的,从未见过!俺要跟着皇叔干!”
不仅仅是农家子弟,一些读过些书、略通武艺的寒门士子,也视此为契机。燕山书院的教化之风早已吹遍幽冀,他们渴望在军中建功立业,实现抱负,报效这个给予他们希望的主公。
各地的征兵点,几乎每日都人满为患。原本计划的征兵数额,在如此汹涌的民意面前,竟显得有些“保守”。消息传回蓟城,连刘备本人都感到有些意外和动容。
他站在州牧府的高楼上,遥想着各地那热火朝天的景象,眼眶不禁微微湿润,对身旁的张珩、戏志才等人叹道:“备,何德何能,竟得百姓如此厚爱!昔日织席贩履,只为存活;后立志匡扶汉室,亦常感力不从心。不想今日,竟有如此多热血儿郎,愿随我同行!”
张珩心中亦是激荡不已,他沉声道:“大哥,这便是‘得道多助’!您推行的仁政,减免的赋税,分发的田亩农具,安置的流民,兴办的学堂……这一桩桩、一件件,百姓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如今拥护的,不仅仅是‘刘皇叔’这个名号,更是您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安稳与希望!他们参军,不是为了苛政下的徭役,而是为了保卫他们来之不易的家园和他们所信奉的‘仁义’!”
戏志才羽轻摇,微笑道:“主公,民心如此,大势已成。此乃王霸之基也!有此数十万忠心拥戴之民,有此踊跃参军之热血,何愁大业不成?只需善加训练,妥为统帅,假以时日,我军必成天下精锐!”
征兵工作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批批通过初步筛选的青壮被编入新兵营,领到了崭新的号衣和初步的粮饷。幽州和冀北的各处大型校场上,再次响起了震天的操练声。老兵带着新兵,演练阵型,习练弓马,熟悉号令。一股蓬勃的、强大的新生力量,正在这片北方的土地上迅速凝聚、成长。
这踊跃参军的浪潮,不仅仅是兵员数字的增长,更是一种人心的向背,是刘备集团仁政成果最直接、最热烈的体现。它向天下昭示着,在这混乱的世道中,仍有那么一片土地,那么一群人,坚信着仁义的力量,并愿意为之付出鲜血与生命。这股力量,必将成为刘备未来扫平群雄、匡扶汉室的最坚实基础。
http://www.abcsee.cc/47965/133.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