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7章 东域筑祠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凤泰十四年冬,东域辽东都司城外,一座青砖黛瓦的祠堂正迎着寒风矗立——这便是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耗时三月,联合修建的“英宗功德祠”。祠堂坐北朝南,正门上方悬挂着一块鎏金匾额,“英宗功德祠”五个大字由新罗书法名家临摹英宗御笔而成,笔力浑厚,熠熠生辉。落成大典当日,天刚蒙蒙亮,祠堂外已挤满了东域三国的百姓。高句丽的农户扛着自家种的粟米,百济的渔民提着刚捕的鲜鱼,新罗的工匠捧着亲手打造的木雕摆件,皆欲将这份心意供奉于祠堂之内,以谢英宗之恩。明兴璐、明兴祈姐妹身着朱红官服,早早便抵达祠堂,与三国使者一同等候大典开启。
辰时三刻,大典正式开始。礼乐声起,明兴璐手持礼器,缓步走上祠堂月台,高声道:“昔年英宗太上皇在位,以仁心待东域,以远见促共赢。赐曲辕犁,解农耕之困;派水师,清海盗之患;开商路,富万民之业。今日三国合建功德祠,既是为念英宗圣德,亦是为续大明与东域的情谊。”
话音落,三国使者依次上前致辞。高句丽使者捧着一卷绢册,上面记录着高句丽百姓因英宗推广的新农具,粮食产量逐年递增的明细:“我高句丽自用上大明的曲辕犁,每亩地收成增了三成,去年更是喜获丰收,百姓再也不用忍饥挨饿。这一切,皆归功于英宗太上皇,此册愿供奉祠中,让后世知晓圣君之德。”
百济使者则带来了一块石碑,碑上刻着大明水师协助清剿海盗的事迹:“昔年百济沿海海盗猖獗,渔民日夜难安。英宗太上皇派水师驰援,历时三月荡平匪患,还我沿海太平。如今港口商船云集,百姓安居乐业,此碑当立于祠前,让子孙后代铭记这份恩情。”
新罗使者手持一艘微型船模,那是依照大明传授技术打造的远洋商船:“英宗太上皇推动技术互通,让我新罗掌握了先进的造船技艺,如今新罗商船可远航至大明、南洋,贸易往来日益兴盛。这船模供奉祠中,既是对英宗的感念,也是对两国技艺交流的见证。”
致辞完毕,明兴祈率领三国百姓代表,将供奉之物逐一送入祠堂。祠堂正厅中央,供奉着英宗的画像,画像两侧摆放着大明的曲辕犁、水车模型,以及东域三国的特产。百姓代表们依次上前跪拜,神情肃穆。高句丽农户李阿福跪拜时,泪水落在青砖上:“若不是英宗太上皇,我至今仍要靠乞讨为生,如今有了田地,有了收成,日子过得比蜜还甜,定要让孩子常来祠堂祭拜,莫忘这份恩情。”
大典尾声,明兴璐与明兴祈携手,与三国使者共同为祠堂侧殿的“情谊碑”揭幕。碑上刻着大明与东域三国达成的盟约,以及“世代友好,互利共赢”八个大字。明兴祈望着台下的百姓与使者,轻声道:“英宗太上皇的圣德,已融入东域的每一寸土地;大明与东域的情谊,也将如这石碑一般,历经岁月而不褪。”
当日暮西垂,大典落幕,百姓们仍不愿离去,纷纷在祠堂外驻足眺望。有的百姓对着祠堂方向深深鞠躬,有的则围着明兴璐姐妹,询问英宗生前的事迹。明兴祈耐心地为百姓讲述着英宗推广农技、开拓商路的故事,寒风中,她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将英宗的圣德,也将大明与东域的情谊,一点点传入每个人的心中。
此后,“英宗功德祠”便成了东域的圣地,每逢节日,百姓都会前来祭拜,而大明与东域三国的联系,也因这份共同的感念,愈发深厚绵长。
http://www.abcsee.cc/48000/65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