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传播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北京城的冬日,总是被一种灰蒙蒙的色调所笼罩。

  礼部郎中赵德言在奉天殿撞柱死谏的消息传播速度极快,几乎在散朝后一个时辰内,就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开来。

  官员家仆的奔走相告,衙门书吏的窃窃私语,以及某些有心人的刻意散布。

  传遍了京城大大小小的衙门,会馆,乃至茶楼酒肆。

  然而,不同的人群,对此事的反应却截然不同。

  在最顶层的官僚圈子里,尤其是在那些绯袍玉带的部院高官,勋贵世卿之间。

  赵德言的死,首先引发的并非悲痛,而是一系列精密的算计和迅捷的表演。

  首辅魏藻德的府邸,当日下午便可谓门庭若市。

  心腹党羽们纷纷以“吊唁”为名齐聚书房。

  门窗紧闭,炭火盆烧得噼啪作响,却驱不散众人脸上的凝重与一丝隐秘的兴奋。

  “恩相,赵德言这一撞!虽说出人意料,但实在是妙啊!”

  一位门生压抑着激动,低声道,

  “如此一来,陛下那边怕是再也无法提那商税之事了!咱们算是赢下一局!”

  另一位侍郎却略显忧虑:

  “话虽如此,但此举太过酷烈,恐怕也会激起陛下更深的怨愤,日后……”

  “日后?”

  魏藻德慢条斯理地拨弄着茶盏盖碗,眼中闪烁着光,

  “日后的事,日后再说。眼下这一关,我们必须过去。”

  “陛下携抄家巨资回京,又掌控了京营,若真让他借着商税之名,把手伸向江南,伸向天下士绅的命根子,那才是真正的灭顶之灾!”

  “赵德言以一死,阻此恶政,功莫大焉!”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严肃:

  “眼下最要紧的,是如何将此事之利,用到极致。”

  “我们要立刻发动所有言官,清流,大肆褒扬赵德言之忠烈,将其塑造成不畏强暴,舍生取义的楷模!”

  “要请恤,要请谥,要让他的事迹传遍天下!要让天下人都知道,陛下是如何逼死忠臣的。”

  “如此,不仅商税之事可彻底搁置,日后陛下再想行任何‘苛政’,都不得不掂量掂量这逼死忠臣的骂名!”

  众人纷纷点头称是,心中那点不安迅速被政治利益的考量所淹没。

  很快,一道道指令就从这座府邸暗中发出。

  于是,朝堂之上,痛哭流涕,慷慨陈词,要求厚恤忠臣的戏码开始上演。

  私底下,为赵德言撰写悼诗,碑文,祭文的活动也悄然展开,务求将其忠烈之名炒得沸沸扬扬。

  而成国公朱纯臣等勋贵,在暗自庆幸商税被阻的同时,却又对文官集团这种“死谏”的极端手段心生忌惮和一丝鄙夷。

  “哼,这些穷酸,就会来这一套,以死搏名,倒是他们的看家本事。”

  但表面上,他们也会派人送去奠仪,说几句赵郎中忠义可嘉的场面话,维持着与文官集团的脆弱联盟。

  对于他们而言,赵德言不过是一枚用得恰到好处的棋子。

  他的死带来的政治利益是实实在在的,至于他本人的性命和初衷,无人在意。

  对于数量更为庞大的中下层官员而言,赵德言的死讯带来的冲击则更为复杂。

  许多人初闻此事时,第一反应是彻骨的寒意和恐惧。

  那可是奉天殿!那可是撞柱而死!

  平日里朝堂争论,最多不过是罚俸,贬官,何时竟到了需要血溅五步,以命相搏的地步了?

  皇帝真的变得如此可怕了吗?这京城,这官场,日后还会安全吗?

  一种兔死狐悲的恐慌感在悄然蔓延。

  然而,恐惧之余,另一种情绪也在悄悄滋生——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带着酸涩的羡慕。

  赵德言是谁?

  不过一个五品郎中,在京城这朱紫满地的所在,可谓毫不起眼。

  他寒窗苦读,蹉跎半生,眼看仕途无望。

  可他这拼死一撞,竟能引得首辅脱袍覆盖,满朝哀荣,清流称颂!

  他的姓名一夜之间传遍京华,必将载入史册。

  更重要的是,他的家族,他的子孙,将从此贴上忠烈之后的金字招牌,在仕途上必将得到整个文官系统的提携和照拂!

  用一条原本也未必能有多大前程的老命,换得青史留名,家族显赫,子孙恩荫。

  这买卖,在一些自觉仕途黯淡,升迁无望的官员看来,似乎并不亏?

  于是,在一些衙门廨舍的角落,在一些官员私下的小聚中,开始出现一些诡异的议论:

  “赵郎中,可惜了,但也算求仁得仁了吧?”

  “是啊,总比我等这般庸碌一生,最终默默无闻强。”

  “听说他的长子,只是个秀才,已有好几位御史表示要联名保举,入国子监,甚至直接授官。”

  “唉,时也命也,若非陛下相逼过甚。”

  恐惧,道德审判,以及对身后名和实利的隐秘渴望交织在一起,让许多中下层官员的心态变得十分复杂。

  一些人开始更加谨小慎微,唯恐惹祸上身。

  而另一些失意者,则仿佛被打开了一扇危险的窗,内心深处那颗投机种子,开始悄然发芽。

  前往赵家吊唁的人络绎不绝,其中有多少是真心的哀悼,有多少是政治站队,有多少是去沾沾忠烈之气。

  或者去看看有没有机会投靠这座新起的“靠山”,就不得而知了。

  消息传到国子监和京城各大会馆,则瞬间点燃了一群最富激情也最易被煽动的人群。

  太学生和年轻的科举士子们。

  这些年轻人,大多家境尚可,饱读诗书,充满理想主义。

  对朝政有着强烈的参与感,却又缺乏实际政治经验和复杂的人情历练。

  赵德言血溅金殿的事迹,经过那些清流官员和言官们的渲染传播。

  传到他们耳中,立刻被简化并升华成了一曲悲壮的,反抗暴政的英雄史诗!

  “诸君!可听闻今日朝堂之事否?”

  一位江苏籍的年轻举人,站在湖广会馆的庭院中,激动得满面通红,对着聚集过来的同乡学子们高声宣讲,

  “赵公德言,位不过五品,然忠义之心,可昭日月!面对无道苛政,不惜以血肉之躯,死谏于奉天殿上!”

  “此乃何等气节,何等壮烈,堪称我辈读书人之楷模!”
  http://www.abcsee.cc/48058/77.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