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岳阳围城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与此同时,在城东一处宅院内。

  几名额楚安插的细作正在密议。

  其中一人低声道:

  董卫国多次和他已经投明的侄子董大用密谋,定然要反,我们必须立即出城报信!

  出城?四门都已戒严,如何出得去?

  走水路!趁现在还没完全封锁,从码头找条船!

  就在他们准备行动时,院门突然被撞开。

  几个身手矫健的好手冲了进来。

  为首的一人冷冷道:

  拿下!

  原来邓名早已料到城内可能有变,提前派豹枭营少量精锐潜入城中。

  这些细作还未来得及反抗,就被尽数制服。

  此时北门城楼上,董大用与王志雄正在对峙。

  王将军,识时务者为俊杰。

  董大用劝道,额楚待我等如何,你心里清楚。

  王志雄却狞笑道:

  董大用,你这个叛徒!今日我就替朝廷清理门户!

  说着便挥刀砍来。

  两人在城楼上激烈交手,刀光闪烁。

  王志雄力大刀沉,董大用渐渐落入下风。

  就在危急时刻,一支弩箭破空而来,正中王志雄右臂。

  原来是董卫国的亲兵及时赶到。

  王将军,

  董大用上前一步。

  你家中尚有老母在九江城,为何不替你母亲及全家安危考虑下?

  王志雄闻言,手中钢刀落地。

  寅时三刻,城内局势终于稳定。

  董卫国亲笔写下降书,命心腹从城头缒下,送往明军大营。

  次日黎明,东方刚刚泛起鱼肚白,九江城门在晨雾中缓缓开启。

  董卫国率先走出城门,他未着官服。

  只穿一袭青色长衫,双手捧着江西巡抚印信。

  身后文武官员皆去冠徒跣,低头缓行。

  邓名亲自策马前来,在城门前十步下马。

  他上前扶起正要行礼的董卫国:

  董公深明大义,弃暗投明,功在千秋。

  突然,城楼上一名清兵弓箭手悄悄张望,估量着邓名的距离。

  但是那人才开始鬼鬼祟祟的张弓,却已经被豹枭营的暗哨发现。

  一支弩箭精准地射穿了那名弓箭手的喉咙。

  邓名却似浑然不觉,继续对董卫国道:

  九江能免于战火,全赖董公明智。请董公依旧暂摄巡抚之职,安抚百姓。

  说罢,他转身对列队待命的明军高声下令:

  传令三军,按军律行事!再次强调,入城后不得擅入民宅,不得惊扰市肆,违令者斩!

  明军开始有序入城。

  亲卫军军容整肃,铁甲铿锵;

  豹枭营将士身手矫健,迅速接管各处要害。

  沿街商户见状,纷纷卸下门板开张营业,百姓们也渐渐聚在街旁观望。

  邓名与董卫国并肩而行,望着初升的朝阳照在九江城头。

  城墙上,大明的旗帜缓缓升起,在晨风中飘扬。

  沿街百姓见明军秋毫无犯,皆暗自庆幸。

  从湖口之战再到九江光复,经历五天。

  自此江西门户,自此洞开。

  -

  九江城内,原清廷巡抚衙门张灯结彩,盛大的庆功宴正在举行。

  大堂之内,烛火通明,将星云集。

  邓名居主位,左手边是陈义武、沈竹影、唐天宇等一众老部下。

  右手边则坐着新近归附的董卫国及其旧属还有各路义军首领。

  觥筹交错间,气氛热烈而融洽。

  董卫国举杯之际,忍不住再次端详上首的邓名。

  这位在清军军报中宛若杀神的对手,此刻亲眼得见,竟只是个二十余岁的年轻人。

  然而其眉宇间毫无少年得志的轻狂,反有一种与年龄不符的沉稳气度。

  言谈举止从容不迫,英姿勃发,令人心折。

  “董公,”邓名似乎察觉到他的目光,举杯笑道。

  “九江能和平光复,百姓免于涂炭,全赖公之深明大义。”

  “这一杯,我敬公,也敬所有愿共襄盛举的将士们!”

  满堂皆举杯同饮,气氛推向高潮。

  邓名趁势起身,声音清朗,传遍大堂:

  “诸位!九江乃七省通衢,长江重镇。今日我得九江,便如利刃抵敌之喉!”

  “向东,可威胁南京,震动江南财赋重地;”

  “向西,已与湖广连成一片,水陆通畅;向北,则俯瞰中原;”

  “向南,更可直指南赣!自此,我军进可攻,退可守,主动权已握于我手!”

  他寥寥数语,便将九江无比重大的战略意义剖析得淋漓尽致。

  听得在座将领,无论是旧部还是新降,无不热血沸腾,对未来的战局充满信心。

  就在此时,一名风尘仆仆的传令兵被亲卫引入大堂。

  径直走向邓名,单膝跪地,双手呈上一封染尘的军报。

  邓名接过,迅速展开阅览。

  众人只见他目光一扫,先是一凝,随即脸上绽放出难以抑制的喜色。

  “好!好!好!”

  他连道三声好,声震屋瓦,随即朗声下令。

  “念!大声念给所有弟兄们听!”

  亲兵统领上前一步,接过军报,运足中气,洪亮的声音响彻整个巡抚衙门:

  “大帅!诸位将军!湖广前线飞马捷报:”

  “南路大军大军已于两日前攻克长沙!”

  “长沙绿营守将徐勇及满洲将领索图硕战死。”

  “此战俘虏四千余人。另外得到粮草及军资物质无数。”

  “……”

  寂静,足足持续了三息。

  随即,整个大堂如同火山般爆发开来!

  “万岁!”

  “天佑大明!”

  狂喜的欢呼声、兵甲激动的碰撞声、酒杯坠地的碎裂声交织在一起。

  许多将领甚至激动得跳了起来,与身旁的同袍紧紧拥抱。

  陈义武狠狠一拍桌案,虎目含泪;

  沈竹影嘴角勾起一抹惊艳的弧度;

  唐天宇等将领各种对了一拳,放声大笑,豪迈的笑声在堂内回荡。

  在这片沸腾的喧嚣中。

  董卫国与其旧部们相顾骇然,他们比任何人都清楚长沙陷落意味着什么。

  湖广腹地已失,长江水路被拦腰截断,岳阳已成孤悬的危城。

  邓名负手而立,嘴角含笑,待声浪稍平,方才开口:

  “长沙既复,岳阳便是囊中之物了,光复之日,应已不远。”

  这时,又一名斥候疾步入内,也带来了西路军的最新消息:

  周开荒将军率领的西路军于十月初六攻破辰州府。

  现已乘胜向贵州铜仁方向进发!

  对于西路军,他其实更不放心。

  只因周开荒这员猛将,他素知其性如烈火。

  最喜冒险突击,为此邓名没少提点。

  如今看来,此人虽锐气不减。

  却也懂得了稳扎稳打,辰州一役足见其长进。

  邓名有些欣慰。

  他略一停顿,转向斥候,神色转为肃穆:

  “传令周开荒将军,辰州大捷,将士用命,我心甚慰。”

  “然兵者诡道,贵在持重。望他戒骄戒躁,稳扎稳打。”

  “切不可因胜而骄,操之过急。”

  “是!”斥候得令。

  -

  岳阳城外,明军连营如铁索,将城池紧紧围住。

  守将李茹春站在城头,望着城外严整的明军营垒,眉头深锁。

  这位曾坚守过辽东锦州的老将,此刻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无力。

  围城二十余日,他先后组织了三次突围,皆被明军轻易击退。

  最险的一次,先锋兵马刚出瓮城。

  就被明军的火炮轰了回来,连敌阵都没摸到。

  起初,当城外飘来传单,声称长沙已失时。

  李茹春只当是敌军乱心之计,下令凡私传消息者立斩。

  可渐渐地,他察觉到了异样——城外明军的士气明显高涨。

  欢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仿佛全军都在为长沙城回到明军手上而高兴。

  这根本不像作假。

  操练的号子声一日响过一日;

  而岳阳城内,一种无形的恐慌却在悄然蔓延。

  “将军,昨夜又跑了二十七个兵…”

  副将低声禀报,声音里满是疲惫。

  “都是老营的兵,跟了您三年的那个王把总…也带着亲兵溜了。”

  李茹春沉默不语。

  十月十五,夜,岳阳总兵衙署。

  烛光下,李茹春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桌案上划着。

  他在回忆,回忆二十多年前,那座同样被围得铁桶一般的锦州城。

  那时,他只是吴三桂麾下关宁铁骑的一名年轻小将。

  城外则是皇太极虎视眈眈的八旗劲旅,城内粮草将尽。

  但这次完全不一样。

  那时的锦州,百姓虽然也怕,怕城破后清军的屠刀。

  但他们的眼神里,更多的是同仇敌忾。

  他们会把家里最后一点粮食塞到士兵手里。

  会自发组织起来帮忙搬运守城器械。

  老人、妇人、孩子,都坚信着王师能守住,援军会到来。

  那是绝望中带着希望,恐惧中蕴含着力量。

  可现在呢?

  他现在摇身一变,变成了大清的“忠臣”,守的是岳阳城。

  城外的,是打着“复明”旗号的邓名大军。

  而城内的百姓…李茹春痛苦地闭上眼。

  他白天巡视时,看到的不是支持,而是麻木下的暗流涌动;

  不是协助,是隐隐的抗拒。

  巷角的墙壁上,不知何时会冒出“迎王师”的标语;

  市井流言里,邓名被传得如同岳武穆再世。

  这座城的民心,从未属于过清朝,它只是在等待,等待一个回归的时机。

  军心呢?他麾下这一万多人,除了少数嫡系和满洲监军。

  大部分是收编的旧明军和绿营,其中更有不少是从武昌败退下来的溃兵。

  这些人,士气低迷,心思浮动。

  十月十六,监军施压。

  满族监军博哈斥闯进了他的书房,脸色阴沉。

  “李总兵!”博哈斥汉语生硬,带着不容置疑的质问,

  “城防图泄露之事,查得如何?

  昨夜又有三个哨兵被摸了脖子,肯定是城里有内鬼!

  你手底下那些汉军,到底靠不靠得住?”

  李茹春皱眉: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博哈斥大人,无凭无据,岂可妄加猜疑?动摇军心,于守城无益。”

  “猜疑?”

  博哈斥冷笑一声,逼近一步,压低声音

  “李总兵,别忘了你自己的身份!”

  说完,他拂袖而去。

  博哈斥的话,像一根冰冷的针,刺破了李茹春勉强维持的镇定。

  “身份”二字,格外刺耳。

  十月十七,内部裂痕。

  李茹春最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

  他试图整顿军纪,却发现自己的一些命令,在基层执行时变得迟缓甚至扭曲。

  他安插在军中的心腹汇报,几个从武昌收拢过来的降将。

  以千总宋士哲为首,似乎私下联络频繁。

  他将宋士哲秘密召来。

  烛光下,宋士哲没有否认,反而直言不讳:

  “军门!末将等并非要背叛您!只是…这城,真的还能守吗?”

  “现在呢我们是在为谁守城?对抗的又是谁?”

  “军门,您看看这满城的百姓,他们反而盼的是邓名打进来!”

  “我们在这里多守一天,就是多当一天华夏的罪人!”

  “博哈斥那些人,何曾真正信任过我们?”

  “城若将破,他们第一个要杀的,恐怕就是我们这些‘贰臣’!”

  宋士哲的话,句句砸在李茹春心上。

  他无力地挥挥手,让宋士哲退下。

  他知道,宋士哲代表的,远不是他一个人。

  军心,已经散了。

  傍晚,更坏的消息传来。

  博哈斥似乎察觉了什么,未经他同意。

  就以“通敌”嫌疑抓了几个低级军官,严刑拷打,试图揪出“内奸”。

  此举在军中引起了极大的恐慌和愤慨。

  十月十八,拂晓,抉择。

  李茹春最后一次巡城。浓雾弥漫,如同他此刻的心境。

  他看见蜷缩在垛口后打盹的士卒,脸上不是疲惫,是彻底的放弃。

  他看见空了一半的哨位。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和争吵声从城门楼方向传来。

  李茹春快步走去,只见博哈斥带着他的戈什哈。

  正与宋士哲等一批军官对峙,剑拔弩张。

  “李茹春!你来得正好!”

  博哈斥面目狰狞。

  “宋士哲等人密谋献城,证据确凿!本监军要执行军法!”

  宋士哲毫无惧色,朗声道:

  “军门!不能再犹豫了!弟兄们不想给鞑子陪葬!这岳阳城的百姓,也不想!”

  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了李茹春身上。

  一边是博哈斥代表的清廷威压和猜忌。

  一边是部下渴望回归的民心军心。

  一边是自己“贰臣”的过去,一边是故国大明。

  时间仿佛凝固。

  他仿佛回到了二十多年前。

  又看到了锦州城头,那面飘扬的大明旗帜。

  一瞬间,万般思绪归于沉寂。

  李茹春猛地拔出腰刀,在场所有人心中都是一紧。

  然而,他的刀锋却指向了博哈斥。

  “博哈斥,”

  李茹春的声音平静得可怕。

  “放下武器。这城,我们不守了。”

  博哈斥惊怒交加:

  “李茹春,你果然…”

  话未说完,已被宋士哲等人一拥而上,迅速制服。

  辰时三刻,浓雾渐散。

  岳阳城门缓缓开启。

  李茹春褪去了清廷的官服甲胄,换上了一身不知从何处找出的。

  洗得发白的旧明军战袍。

  虽然不合时宜,却代表了他的最终抉择。

  他独自捧着满清的官印,缓步走出。

  朝阳初升,金光刺破晨雾,照亮他斑白的双鬓

  也照亮了他身后那座终于等来解脱的岳阳城。

  明军阵中,那员年轻的大将策马而出,下马,拱手,一切尽在不言中。

  李茹春将手中印信缓缓捧出,如同卸下千斤重担。

  他回头,最后望了一眼巍峨的城楼,和那些出现在城头、默默注视着他的军民身影。

  转回头,他对那明将,也是对自己说道,声音沙哑却坚定:

  “愿将军…善待我城中百姓。他们…等这一天,太久了。”

  这一次,他选择的,是民心所向,是故国衣冠。
  http://www.abcsee.cc/48156/101.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