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夜访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是夜,周培公府邸书房内,烛光摇曳。

  周培公的夫人柳氏,是位知书达理的女子。

  她见丈夫刚送走那位行色匆匆的访客,便端着一杯新沏的热茶走了进来。

  将茶盏轻轻放在丈夫面前,见他对着灯火双眉深锁,神情凝重,不由得柔声问道:

  “老爷,方才送走的是何人来访?妾身见您此刻心事重重,与日前的神采飞扬大不相同。”

  周培公从沉思中回过神,握住夫人的手,长长一叹:

  “夫人来得正好…方才来人禀报一事,令我颇感紧迫。我…须得尽快求见主公。”

  柳氏见他语气虽急,却并未立刻动身,反而握紧自己的手,便轻声追问:

  “老爷,究竟是何事让您如此挂怀?”

  “自武昌克复以来,您虽夙夜勤勉,却也未见这般神色。莫非是邓军门对您有所疑虑?”

  周培公摇摇头,示意夫人坐下:

  “夫人多虑了。主公待我甚厚,信任有加。”

  “正因如此,我才更觉责任重大,不敢有负所托。”

  他稍作停顿,整理思绪,方缓缓道:

  “方才所得消息固然紧要,而由此想到的另一事,更是关乎根本。”

  “夫人,你有所不知,如今主公坐拥川湖,麾下兵马日盛,看似声势浩大,实则隐患暗藏。”

  柳氏疑惑:

  “眼下不是形势一片大好么?”

  “表面如此,内里却堪忧。”

  周培公压低了声音。

  “我军如今仍似一股流寇强军,民政管理依赖武将兼管。”

  “地盘小、人马少时尚可,如今地广人众,再这般下去,必生混乱!”

  “政令不出武昌,如何经营川湖?如何与清廷长久抗衡?”

  柳氏似懂非懂:

  “那…老爷的意思是?”

  周培公目光渐锐:

  “必须改弦更张!须效仿古制,开府建衙,军政分离,设立明确的官职。”

  “律法、税赋、文书流程,方能将这片基业牢牢夯实!此乃定鼎之基!”

  柳氏吃了一惊:

  “开府建衙?老爷,这…这岂非形同自立?”

  “邓军门乃大明提督,此举会不会引来非议,说他…有不臣之心?”

  “这正是最难之处!”

  周培公神色凝重,

  “主公忠义,一心匡扶大明,我若直言劝进,只怕适得其反。”

  “但若不建体制,眼前繁荣不过是沙上筑塔,清军一旦缓过气来,后果不堪设想!此乃两难之局。”

  他站起身,在房中踱步:

  “我思前想后,唯有先劝说主公先行搭建框架,以安顿贤才、理顺政务为名,行巩固根基之实。”

  “名目上,或可暂避‘开府’之显眼字样,但实质必须推进。”

  柳氏沉吟片刻,抬头看向丈夫,眼神坚定:

  “老爷,妾身一介女流,不懂军国大事。”

  “但妾身知道,邓提督是明理之人,只要老爷剖陈利害,想必他能理解。”

  得到夫人的理解与支持,周培公心中一定,豪气顿生:

  “夫人所言极是!今夜我便要将方才所得消息与这建衙之议,一并禀明主公。”

  “这两件事实则互为表里,攸关根本,不能再等了!”

  -

  邓名刚走到提督府内堂的门口。

  “军门!”

  守在内堂门外的卫兵见他回来,立刻上前一步,低声禀报。

  “周培公周先生已在偏厅等候多时了。”

  “哦?”邓名脚步一顿,想到周培公夜间来访,必非有事。

  刚好白天的时候也确实要找他。

  烛火摇曳,映照着周培公端坐在客位上,目光却不时瞥向厅外。

  看到邓名大步进门,他马上站起身,走前几步拱手行礼:

  “深夜叨扰主公,培公告罪。”

  “先生不必多礼,请坐。”

  邓名回到主座坐下,亲自提起温在炭炉上的茶壶。

  为周培公斟了一杯热茶。

  “让先生久候,是邓某怠慢了。不知有何要事?”

  周培公双手恭敬的接过茶杯,指尖感受着杯壁传来的暖意,却不急着饮。

  他抬眼看向邓名,目光锐利而坦诚:

  “听说主公亲赴伤兵营探视抚慰将士,此情此景。”

  “军中将士无不感念涕零,言道‘愿为军门效死’!”

  “培公闻之,亦是心潮澎湃。”

  “主公以仁德待下,与将士同甘共苦,此乃古之明主风范也!”

  邓名摆了摆手:

  “先生过誉了。我等沙场搏命,皆是同生共死的袍泽兄弟!”

  “此乃分内之事,不值一提。”

  他语气转为郑重:

  “先生深夜相候,必有正事,有事但说无妨。”

  周培公随即将手中那杯温热的茶,轻轻的搁在了案几上。

  “主公既如此说,培公便僭越了。”

  他顿了顿。

  “白天人多口杂,有些话…实不便讲。”

  “ 此刻夜深人静,唯主公与培公二人。”

  “有些肺腑之言,不得不吐,有些逆耳之策,不得不陈!”

  邓名神色一凝,身体也不自觉地坐得更直:

  “先生请讲!邓某洗耳恭听。”

  周培公不再犹豫,语速不快,却字字清晰:

  “主公仁德,爱兵如子,此乃大善!”

  “然则,”他话锋一转,语气陡然凝重,”

  “仁心可感一时,难维长久之治,更难支撑宏图霸业!”

  他微微摇头,眉宇间锁着深深的忧虑:

  “今主公占据川蜀湖广大片土地,拥兵十万之众! ”

  “此诚立业之基,可喜可贺!然则,观我军中现状,体量愈巨,旧弊愈显,隐患愈深!”

  他忧心忡忡继续说道:

  “其一,军令不畅: 十万大军,仍赖亲兵口传手令!”

  “层级不清,效率低下!紧急军情若有延误,关乎存亡!”

  “其二,军政民政纠缠,权责混沌!”

  “我军地盘兵马日增,体制之弊如附骨之疽! 长此以往,法令废弛,人心离散!

  邓名静静地听着,眼中有深深的思索。

  待周培公语毕,厅内异常安静。

  想了良久。

  他开口叹道

  “哎,先生之言,确实是我心中烦恼。”

  “不过法令这方面,先生不必担心!”

  “我儿袁象! 忠心耿耿,公平公正,我命他统领‘隐虎卫’。”

  “负责记录往来文书,凡事无巨细,皆入档册;”

  “安排护卫轮值,更兼有检察军纪、纠察不法之权!”

  “军中地方风吹草动,皆瞒不过隐虎卫的眼睛!”

  周培公闻言,神色并未放松,他思索了一会,反而更加凝重。

  他迎着邓名锐利的目光,拱手沉声道:

  “主公明察秋毫,隐虎卫确为悬顶之剑,能震慑宵小,洞悉幽微,培公叹服!然则——”

  他话锋陡然提升,剖析道:

  “隐虎卫虽利,终是耳目爪牙,行的是监察纠举之事! 它能斩恶,却不可替代规矩!

  更关键者,军政民政,混沌未分! ”

  “长此以往,纵有十支隐虎卫,亦难堵千疮百孔!”

  “此非隐虎卫之能不足,实乃体制未立,根基未固之故!”

  邓名没想到这周培公口若悬河,说的是头头是道。”

  “言辞如此犀利,想必他肯定是深思熟虑过了。

  只能说不愧是前清举人。

  邓名叹道:

  “先生所虑,深谋远虑,句句切中要害!不知先生可有解决之法?”

  周培公身体微微前倾,目光灼灼:

  “治此沉疾,固此根基,培公愚见,军政分离,民政归流!”

  “军政分离,民政归流?”

  “正是!”

  邓名陷入深深的思索,确实如此。

  他眼下管理着川湖之地,数百万民众。

  然民众毕竟不是军人,岂能一直以军政来管辖。

  周培公的话切中要点。

  周培公看邓名眼中已经有了赞同之意,便趁热打铁问道:

  “主公!培公斗胆劝谏,主公可否开堂设擂,广纳天下英才?”

  邓名眼中精光一闪,放下茶杯:

  “先生真乃知我也!不错,我正有此意。”

  “今日我与我那几名义子及赵将军就在商议这事。”

  “明日将设文武两擂,不问出身,唯才是举。”

  “以补我方人才之缺。此事,正欲与先生详议。”

  “善!大善!”

  周培公抚掌而赞,脸上露出一丝难得的振奋,

  “主公此举,大开方便之门。”

  “示天下以公心!四方豪杰闻之,必如百川归海,此乃固本培元之上策!”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

  “然则,主公,擂台选才,如同开渠引水。水既引来。”

  “若无深池以蓄之,无闸门以控之,无沟渠以导之,则水或四散流失,或泛滥成灾,终难为用啊!”

  “深池?闸门?”

  邓名有些疑惑,不知其葫芦里卖着什么药。

  周培公深吸一口气。

  终于到了正题了,他说的满脸兴奋:

  “不错。渠既开则水至,今当筑深池立闸门以蓄之!”

  “这深池便是府,这闸门便是衙,蓄水便是人才!”

  “以培公愚见,唯有——开!府!办!衙!方可!”

  “开府建衙?!”邓名瞳孔微缩。

  他身体微微后靠,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茶杯边缘,目光变得复杂而锐利:

  “先生此策,高瞻远瞩,邓名岂能不知其利?但…”

  邓名顿了顿,声音低沉下来:

  “先生当知,我邓名,乃大明川湖提督!”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 先生力主开府建衙,军政分离,自成体系。”

  “此等格局,我怕落人权柄…” 他没有把话说完,—这岂非形同自立?

  厅内烛火摇曳,映照着邓名脸上。

  周培公并未立刻反驳,他迎上邓名那复杂而锐利的目光,神色异常凝重。

  “主公忠义之心,天地共鉴!培公岂敢有半分不臣之念?”

  他随即话锋一转,语气变得低沉悲怜,仿佛要诉说一个惊天悲伤秘密。

  “然则…主公可知,培公日前,得一秘闻..请主公做好心理准方可倾听。”

  说罢便不说话,等邓名反应。

  邓名不由得十分疑惑。便说到:

  “但说无妨。”

  随即周培公便附耳给邓名低声说了一句话..
  http://www.abcsee.cc/48156/12.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