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万民伞的雏形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秋收后的西市,像被一层蜜糖裹住了似的,处处透着丰收的甜香。

  清晨天刚蒙蒙亮,东方天际才泛起一抹浅金,农户们就扛着竹席、提着布袋子,脚步轻快地往院子里赶 —— 新收的麦子要趁天晴晾晒,金黄的麦粒摊在竹席上,薄得像一层碎金,阳光一照,反射出耀眼的光,风一吹,还能闻到麦粒特有的清香;

  饱满的玉米穗得串起来挂在屋檐下,老周家用麻绳把玉米穗串成丈长的串儿,一串串垂下来,把房梁压得微微下沉,远远望去,像挂了一屋子的黄金;

  圆滚滚的豆子装在靛蓝色的粗布袋子里,堆在门口,袋子鼓得像小山,上面还绣着 “丰收” 二字,是农户家媳妇们连夜绣的。

  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总离不开 “陈掌柜” 和 “好收成” 的话题。

  张婶搬着小板凳坐在门口择豆子,豆子翠绿饱满,她一边把坏豆子挑出来,一边跟隔壁的李嫂唠嗑:“你看咱这豆子,今年长得多好!要不是陈掌柜改的那犁,耕地时能省一半劲,咱哪有精力管这么多庄稼?往年这时候,豆子里一半都是瘪的,今年你瞅瞅,颗颗都这么圆!”

  李嫂连连点头,手里的针线都慢了半拍:“可不是嘛!我家那口子昨天还说,陈掌柜教的松土法子真管用,麦子根扎得深,今年比往年多收了两袋呢!”

  阿土去磨坊磨面,肩上扛着半袋麦子,碰到熟人就掀开袋子让人家看:“你瞅瞅这麦子,多饱满!磨出来的面肯定又白又细,今年冬天能让娃们天天吃白面馒头了!”

  百姓们提起陈则宏,语气里满是敬重,眼神里都带着感激 —— 在他们心里,陈则宏不是高高在上的掌柜,而是能帮他们过上好日子的贴心人。

  送匾额的事,是阿土、老周、张婶牵头,在村头的老槐树下商量出来的。

  秋收后的第一个雨天,几十户农户凑在老槐树下,躲在油纸伞下,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怎么感谢陈则宏。

  阿土蹲在地上,用树枝在泥地里画着:“陈掌柜帮咱这么多,咱不能就这么算了!往年咱种地累得半死,收成还不好,今年有了他改的犁、教的法子,收成多了三成,咱得让他知道,咱心里记着他的好!”

  老周摸了摸胡子,点头说道:“阿土说得对!我看咱凑钱做块匾额,再敲锣打鼓地送过去,让全城人都知道,陈掌柜是个为民造福的好官 —— 哦不,好掌柜!”

  张婶也跟着说:“我再领着妇人们做些吃食,新磨的白面蒸馒头,刚煮的玉米,让陈掌柜和小花姑娘尝尝咱的心意!”

  大家一拍即合,当天就凑了钱,阿土特意去城里最好的木匠铺,选了块百年楠木,请木匠师傅雕刻匾额;老周则去买了锣鼓和红绸,还特意给自家的老黄牛披了红布,说要让老黄牛也沾沾喜气。

  这天清晨,西市的街道比往常热闹了十倍。

  一阵 “咚咚锵、咚咚锵” 的锣鼓声从街尾传来,锣鼓声震天响,像要把天上的云彩都震下来,睡梦中的街坊们被吵醒,却没人抱怨 —— 大家都披衣开门,探头张望,想看看这热闹到底是怎么回事。

  只见阿土穿着新做的靛蓝色粗布褂子,褂子上还绣着一朵小小的麦穗,他手里牵着一头披红挂彩的老黄牛,牛头上系着红绸带,绸带上还挂着两个铜铃,走一步就 “叮铃叮铃” 响;

  老周抱着一面比他还高的铜锣,锣槌是用枣木做的,他憋足了劲敲,脸都涨红了,铜锣声在街面上回荡;

  张婶领着几个妇人,手里提着装满吃食的篮子,篮子上盖着绣花布,里面是热气腾腾的白面馒头和刚煮好的玉米,香气顺着篮子缝飘出来,引得街坊们直咽口水。

  几十户受益的农户跟在后面,队伍浩浩荡荡,足有上百人。

  农户们有的手里拿着刚摘的野菊花,有的扛着 “为民造福” 的小旗子,旗子是用红布做的,字是请西市最有名的先生写的,笔力遒劲;还有的农户抱着自家的孩子,孩子手里拿着糖葫芦,笑得合不拢嘴。

  最引人注目的,是队伍中间那块用红绸紧紧包裹的匾额,匾额由两个年轻力壮的农户抬着,红绸上绣着 “感恩” 二字,格外醒目。

  锣鼓声越敲越响,把整条街的人都吸引了过来,大家跟在队伍后面,有说有笑,还有人自发地加入队伍,帮着抬东西,队伍越来越长,像一条红色的长龙,往 “陈记香料铺” 走去。

  陈则宏正在铺里整理香料,他刚从城外的种植园运回一批新的肉桂,肉桂是今年的新货,表皮呈深褐色,带着浓郁的香气。

  他戴着细棉手套,小心翼翼地把肉桂切成薄片,每一片都切得厚薄均匀,然后装进陶罐里,陶罐是他特意从景德镇定制的,上面印着 “陈记香料” 的字样。

  忽然,外面传来震天的锣鼓声,还夹杂着街坊们的欢笑声和议论声,他心里纳闷:今天不是赶集的日子,怎么这么热闹?

  他连忙放下手里的刀子,摘下手套,用布擦了擦手,快步走出来查看。

  看到农户们簇拥着一块红绸包裹的东西走来,队伍后面还跟着不少街坊,陈则宏愣了一下 —— 他认得出阿土、老周和张婶,也认得出那些经常来请教种地法子的农户。

  他刚想上前询问,阿土已经笑着走上前,双手抓住匾额上的红绸,猛地一掀 —— 一块漆黑的楠木匾额映入眼帘,楠木的纹理清晰可见,像水流一样自然,显然是精心挑选的好木料;

  匾额上用金粉写着四个苍劲有力的大字:“为民造福”,金粉是用真金磨的,在阳光下闪着耀眼的光,哪怕离得远,也能看清那有力的笔触;

  匾额边缘雕刻着麦穗、玉米、豆子的图案,每一根麦芒都刻得根根分明,每一粒玉米都饱满逼真,连豆子上的纹路都清晰可见,一看就是工匠花了好几天心思做的,寓意着今年的大丰收。

  “陈掌柜!”

  阿土双手捧着匾额,激动得声音都在抖,他的手因为用力,指节都有些发白,额头上还冒着汗,

  “这是我们几十户农户凑钱做的匾额!您改良犁具,让我们耕地不用再累得半死 —— 往年耕地,我和娃得拉着犁走,一天下来,肩膀都磨破了,今年有了您改的犁,一头牛就能拉,一天能耕两亩地!您还教我们种地的法子,清理杂草根、挖沟灌溉、定期松土,让我们今年的收成比往年多了三成!您就是我们的活菩萨啊!这匾额您一定要收下,要是不收,我们心里都过意不去!”

  老周也跟着上前一步,用袖子擦了擦脸上的汗,笑着说:“是啊陈掌柜!往年我们种一亩地,天不亮就下地,天黑了才回家,累得饭都吃不下,也收不了多少粮食 —— 我家那三亩地,往年最多收三百斤麦子,今年收了四百五十斤!今年用了您改的犁,一头牛就能耕地,比以前快了两倍;学了您教的法子,地里的杂草少了,庄稼长得壮,一亩地多收了好几成!这匾额是我们大家的心意,您可千万别推辞!”

  周围的农户纷纷附和,有的还把手里的吃食往陈则宏手里塞。

  张婶递过来一篮子白面馒头,馒头还热乎着,冒着热气:“陈掌柜,这是我和妇人们早上刚蒸的白面馒头,您尝尝,可香了!”

  一个年轻的农户递过来一串煮玉米,玉米的香气扑鼻:“陈掌柜,这是刚煮的玉米,甜得很,小花姑娘肯定
  http://www.abcsee.cc/48157/50.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