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女孩的慈善基金会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冬至刚过,京郊永定河畔的风还带着冰碴儿,却已被四顶青布大帐暖出几分人气。

  帐檐下悬着的 “同善堂” 木牌漆色鲜亮,隶书大字在寒风中透着庄重,那是小花特意请顺天府学的老秀才写的。

  最东头的帐内,两口半人高的铁锅架在砖石垒起的灶上,灶膛里的桑木柴烧得噼啪作响,腾腾热气顺着锅盖的缝隙往外冒,混着白米与红枣的甜香,顺着河风飘出三里地去。

  这锅具是仿照雍和宫施粥的规制定制的,一口便能容下两石米,熬煮时需四个伙计轮班搅动,才得那浓稠绵密的口感。

  排队领粥的百姓在帐外绕了三个弯,绵延足有半里地。

  打头的是个衣衫褴褛的乞丐,补丁摞着补丁的棉袄里塞着干枯的茅草,冻得发紫的手死死攥着块粗布号牌;

  中间有个抱着孩子的寡妇,用破棉絮把娃儿裹得严实,自己却光脚踩在露趾的草鞋里;

  队尾的孤老拄着枣木拐杖,每挪一步都要喘口气,号牌用麻绳系在手腕上,生怕被风吹走。

  这些号牌是清晨卯时发放的,竹篾打底糊着粗布,正面印着 “同善堂” 字样,背面编着号码,凭此可领一碗能插住筷子的稠粥,外加两个掺了芝麻的麦饼。

  “慢着些,莫要争抢,人人都有份。”

  帐内,身着月白袄裙的少女正踮着脚,帮厨娘往刚舀好的粥碗里添半勺红枣。

  小花梳着双丫髻,用素色丝带系着,额前刘海被热气熏得微微卷曲,鼻尖沾了点面粉,倒像个刚从面坊出来的小丫头,可那双清亮的眼睛里透着沉稳,丝毫不见娇憨。

  她接过伙计递来的桃木长勺 —— 特意选了分量轻的木料,免得久持累手 —— 舀起满满一勺粥,米粥顺着勺沿往下淌,在碗底积成厚厚的一层。

  见队伍末尾的老妇人手抖得厉害,瓷碗在手里晃悠,她赶紧放下勺子,从腰间掏出手帕把碗沿擦得干干净净,双手捧着递过去,轻声道:

  “婆婆,您扶着棚柱歇会儿再喝,小心烫。那边棚子底下有稻草,暖和。”

  老妇人枯瘦的手接过碗,指尖触到温热的瓷壁,浑浊的眼睛里瞬间泛起泪光,豆大的泪珠砸在粥碗里,溅起细小的涟漪。

  “多谢姑娘,多谢活菩萨……”

  她颤巍巍地作揖,声音嘶哑却清亮。

  这话像一颗石子投进滚水,排队的百姓顿时纷纷附和,“活菩萨” 的喊声此起彼伏,有的汉子放下碗便对着帐子磕头,还有妇人把孩子举起来,让娃儿也跟着喊 “菩萨姐姐”。

  这声响顺着风飘出去,正好落在不远处的茶棚里。

  茶棚里生着炭炉,暖意融融。

  两个身着暗纹绸缎的中年男子相对而坐,桌上摆着冷掉的茶水。

  其中一人是英国公府的管家周瑞,他捻着山羊胡,目光越过茶棚的布帘望向粥棚方向,对身旁的人低声道:

  “这陈大人的女儿,倒是个心善的。前日府里夫人还说,京城里都在传异珍阁的银子来路不正,如今看来,倒是用在了正途上。听说这‘同善堂’,全靠异珍阁撑着?”

  “可不是嘛。”

  另一人是顺天府的书办刘启,手里翻着本蓝布封皮的簿册,指尖在账目上点点划划,

  “上月异珍阁的账册我帮着核过,单是那架江南运来的苏绣百鸟朝凤屏风,就卖给了庆王府,足足三千两白银。姑娘二话不说,当即提了一千五百两出来办善事。京郊这四个粥棚,每日光米就要耗两石,还得雇八个伙计、四个厨娘,城西慈幼院更甚,收养了二十三个孤儿,雇了两个嬷嬷、一个秀才,全是异珍阁的银子兜底。”

  他顿了顿,压低声音,

  “比咱们顺天府的养济院实在多了,那些官办的棚子,十成米能到百姓嘴里三成,就不错了。”

  小花自然不知茶棚里的议论,她正跟着林管事在帐角的木桌前核对账目。

  林管事身着青布长衫,鬓角有些斑白,手指在算盘上拨得飞快,算珠碰撞声清脆利落。

  他原是大同镇的军需官,当年军饷被克扣三成,士兵们冻得穿不上棉衣,他执意要往上呈报,反倒被安了个 “扰乱军心” 的罪名罢官。

  陈则宏在一次巡查时听闻此事,便请他来打理同善堂,看中的正是这份不与浊流同污的正直。

  “姑娘,今日领粥的共三百二十六人,比昨日多了十七个,都是从卢沟桥那边过来的流民,说是永定河上游决了小口,淹了庄稼。”

  林管事指着账册上的朱笔数字,眉头微蹙,

  “慈幼院那边今早又收了三个孤儿,最大的六岁,最小的才两岁,都是父母在流民中染了风寒去世的,已经请了城南的稳婆张妈妈照看,说是夜里得喂些米汤。”

  小花点点头,从袖袋里掏出张素笺,上面用蝇头小楷列着清单,墨迹还带着点湿润。

  “这是我列的采买单子,你看看。”

  她指着单子说道,“明日让伙计去‘德顺昌’买些棉衣,要那种里子絮了新棉的,给孤老和孩子每人做一件;

  药材得去‘回春堂’,要上等的麻黄、桂枝,再买些干姜、红糖,让厨娘熬成治风寒的汤药,装在陶瓮里放在粥棚旁,挂块牌子让大家自取。”

  她顿了顿,指尖在 “账目” 二字上敲了敲,又补充道,

  “采买时务必让掌柜的开三联票,咱们留一联,给监查的老秀才送一联,每月十五贴在棚外的木板上。一分一厘都要记清楚,莫要让人钻了空子,污了同善堂的名声。”

  这正是陈则宏特意叮嘱的 —— 同善堂要办得透明,不仅账目公开,还请了顺天府的老秀才王德昌帮忙监查。

  王秀才是前朝举人,为人耿直,因看不惯官场腐败才归隐田园,如今得了陈则宏的请托,每日都会来粥棚核对收支,每月十五更是把账目誊写在大白纸上,张贴在粥棚和慈幼院门口,供百姓查验。

  “明代养济院的弊病,《明会典》里写得明明白白,官吏克扣衣粮,按《明律》本该以监守自盗论罪,可真正查处的没几个。”

  陈则宏当初同意小花办慈善时,曾特意把《明会典》的恤孤条款找出来,指着上面的字句说道,

  “袁了凡在《了凡四训》里说‘舍财作福’是积善之首,可若善款被贪墨,反倒成了恶。咱们这同善堂,既要学养济院的规制,更要避它的弊病。聘林管事这样的清官,再请王秀才监查,才能让百姓真正受益,也堵住旁人的嘴。”

  正说着,一个穿着青布小袄的丫鬟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发髻都散了一缕,手里还攥着个信封:

  “姑娘,陈大人派人送消息来!说下午有几位大人要去慈幼院看看,让您早些过去预备着。”

  小花眼睛一亮,连忙接过信封,指尖划过火漆印:

  “是哪几位大人?可有说是什么由头?”

  “听来送信的公公说,有礼部的王侍郎,还有定国公府的世子李景隆。”

  小丫鬟捧着暖炉,大口喘着气,

  “说是王侍郎要查访民间恤孤之事,定国公世子是陪同前来的。”

  林管事脸色微微一变,停下拨算盘的手,担忧地说道:

  “定国公府一向与元首政见不合,前几日还在朝堂上反对军改。此番跟着王侍郎前来,怕是没安好心,说不定是想挑些错处,给元首添堵。”

  小花却不慌不忙,把素笺折好塞进袖袋,拍了拍身上的面粉:

  “无妨。咱们做的是善事,行得正坐得端,账目清楚,孩子也养得周正,他们要去看,便让他们看便是。便是真要挑错,也得有错可挑才行。”

  午后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城西的慈幼院。

  这原是一座废弃的观音庙,院墙有些斑驳,却被刷得干干净净,院门口新砌了台阶,门槛用桑木换过,免得孩子们绊倒。

  小花让人修缮了漏雨的屋顶,在东厢房砌了新的灶台,西厢房铺了稻草,还在院子里种了几株腊梅,如今正冒出小小的花苞,淡淡的香气萦绕在院里。

  二十多个孤儿分成两拨,小些的围在嬷嬷身边学穿针,大些的则围着一张长木桌写字,鬓发斑白的老秀才坐在桌旁,手里拿着戒尺,却只是轻轻放在桌上,并未真的落下。

  “李公子,王侍郎,一路辛苦。”

  小花听到院外的脚步声,连忙迎出去,敛衽行礼,

  “寒舍简陋,四处都透着寒酸,二位莫要见笑。”

  李景隆身着宝蓝锦袍,腰束玉带,面色冷峻,目光扫过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从斑驳的院墙到孩子们身上的粗布衣衫,最后落在廊下晾晒的被褥上 —— 虽打着补丁,却洗得发白,透着皂角的清香。

  王侍郎则和蔼许多,他捋着山羊胡,目光落在写字的孩子们身上,见他们虽穿着粗布衣衫,却个个面色红润,头发梳得整齐,指甲也干干净净,不由得点点头。

  这时,一个小丫头瞥见生人,脆生生地喊了声 “先生好”,其他孩子也跟着齐声喊道:“先生好,公子好!” 声音响亮,带着孩童特有的清亮。

  王侍郎笑着应了,走到桌前拿起一张字帖,见上面写着 “学而时习之”,笔锋虽稚嫩,却一笔一划很是认真。

  “这些孩子倒是养得好,不仅衣食不愁,还能读书识字。”

  他转头看向小花,语气里满是赞许,

  “姑娘,听闻你这慈幼院不仅管吃穿,还教他们读书习字?倒是比官府的养济院周全多了。”

  “正是。”

  小花浅浅一笑,目光掠过孩子们认真的脸庞,柔声道,

  “这些孩子身世可怜,若只是管饭,将来长大了还是难以为生。《了凡四训》里说‘成人之美’亦是积善,我请了王秀才教他们读书,识些字将来能记账;还让林管事教年纪大些的孩子做些活计,比如木雕、纺线,将来也好有个营生,不至于再流落街头。”

  李景隆走到一个小男孩身边,那孩子约莫七八岁,正趴在桌边雕一块木头,鼻尖沾了木屑也浑然不觉。

  李景隆低头一看,只见木头上已初具木马的形状,四肢虽粗糙,却颇为精巧。

  “这是你做的?”

  他声音不自觉地放轻,带着几分自己都未察觉的柔和。

  小男孩抬起头,脸上泛起红晕,羞涩地点点头,手指绞着衣角小声道:

  “是林管事教我的。他说学好了木雕,将来能去木匠铺当学徒,就能自己挣钱吃饭了,还能给妹妹买糖吃。”

  他指了指正在学穿针的小丫头,眼里满是疼爱。

  李景隆心里微动,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

  他自幼生长在勋贵之家,见惯了官场的尔虞我诈,也见多了打着慈善旗号敛财的勾当 —— 去年城南就有个富商开粥棚,说是救济流民,实则用发霉的米熬粥,还借着施粥的由头克扣百姓的粮票。

  可这同善堂不同,粥是真稠,饼是真香,慈幼院的孩子是真的干净红润,账目更是一笔一划记得清楚,贴在门口任人查看。

  这与朝廷养济院的混乱形成了鲜明对比 —— 那些官办的机构,衣粮被克扣是常事,孤儿们常常饿得面黄肌瘦,更别提读书习字了。

  他想起昨日母亲还在念叨,说京城里都在传陈元首父女是 “活菩萨”,连宫里的太后都听说了,特意让内侍送了两匹云锦过来,给孩子们做新衣裳。

  “姑娘此举,真是功德无量。”

  王侍郎感慨道,抚着胡须连连点头,

  “如今官府的养济院,只有逢皇帝即位、大婚这样的喜事才会收救孤老,平日里流民只能自生自灭。前年山东大旱,流民涌入京城,官府的粥棚只开了三日就停了,多少人饿死在街头。同善堂能常年开设粥棚、收养孤儿,真是弥补了官府的不足,比那些只知空谈‘劝善’的士绅强多了。”

  小花浅浅一笑,语气诚恳:

  “我只是做了分内之事。家父常说,民为邦本,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安定。这些孤老孤儿,若无人照拂,难免会流落街头,甚至为匪为盗,于国于家都不是好事。《了凡四训》里说‘救人危急’为积善要旨,我不过是顺着本心行事罢了。”

  这话正说到了王侍郎的心坎里。

  前朝中后期,灾荒频发,官府救荒不力,常有流民作乱,士绅们便常以 “劝善” 为名动员民间力量救荒,既为积德,也为维护社会稳定。

  前几日他还在整理各地士绅劝善的卷宗,见湖南左氏家族每逢灾情便开粥棚,甚至变卖祖产筹集善款,心里正感慨民间力量的重要性。

  小花的同善堂,正是顺应了这样的潮流,且做得比许多士绅都更扎实。

  送走王侍郎和李景隆,林管事长长松了口气,额头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没想到定国公世子倒是个明事理的人,方才我还捏着把汗,怕他鸡蛋里挑骨头。”

  小花笑着捡起地上的木刻刀,擦干净上面的木屑:“其实多数权贵并非铁石心肠,只是以往咱们与他们立场不同,难免有隔阂。如今咱们办慈善,于国于民都有利,他们便是想发难,也找不到由头,反倒落个刻薄的名声。人心都是肉长的,见孩子们过得好,他们总不会再刻意为难。”

  正如小花所言,同善堂的善举像长了翅膀,不出半月便传遍了京城。

  茶馆里的说书人把小花的故事编成了话本,“活菩萨义开粥棚” 的段子听得百姓拍案叫好;绸缎庄的掌柜主动送来几匹粗布,说是给孩子们做衣裳;连往日对陈则宏军改颇有微词的御史,都在朝堂上提了句 “陈氏父女行仁政,民心所向”。

  那些因军改而对陈则宏心存不满的勋贵,见他女儿广行善事,民间声望日隆,也渐渐收敛了敌意。

  英国公张峦在府里设宴时,私下对儿子李景隆说:

  “陈则宏虽行事激进,像把快刀,可他女儿的善心是真的。同善堂救济的百姓,将来都是他的拥护者,咱们若再处处针对,反倒落了下乘。不如顺了民心,也显得咱们公府有气度。”

  入夜后,小花踏着月色回到异珍阁。阁楼里亮着烛火,陈则宏正坐在案前看军报,案上摆着半盏冷茶。

  见女儿进来,他放下手中的奏折,目光落在她沾着尘土的裙摆上,眼里泛起笑意:

  “今日慈幼院的事,林管事已经派人来说了。李景隆没发难吧?”

  小花挨着他坐下,拿起桌上的点心咬了一口,把今日的情形一五一十说了,末了笑道:

  “王侍郎还夸咱们做得周全呢。对了,太后送的云锦,我让嬷嬷给最小的几个孩子做棉袄了,等做好了送去宫里请太后过目。”

  陈则宏放下笔,伸手摸了摸她的头,指尖带着书卷的凉意:

  “做得好。士绅劝善,历来是稳定民心的良策。袁了凡在《了凡四训》里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咱们这同善堂,既救了百姓,又缓和了与权贵的关系,算是一举两得。”

  他拿起桌上的一份奏折,递到小花面前,

  “你看,今日皇帝也问起了同善堂的事,还夸你‘有古仁人之风’,说要下旨嘉奖,给同善堂赐块匾额呢。”

  小花脸颊微红,连忙摆手:

  “我只是想帮些人,没想过要嘉奖。再说,这都是异珍阁的银子,还有林管事、王秀才他们帮忙,我可不敢独领功劳。”

  陈则宏看着她窘迫的模样,忍不住笑了:

  “你的善心,便是最好的嘉奖。这些孤儿、孤老,今日受了你的恩惠,将来便是军改的根基。等你培养的这些孩子长大,或是参军戍边,或是经商纳税,都会记得同善堂的好,记得咱们推行新法不是为了夺权,而是为了让他们能安稳过日子。”

  烛火摇曳中,小花看着父亲疲惫却坚定的眼神,忽然明白了同善堂的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个施粥的棚子、一座养孤儿的院子,更是父亲布下的一颗种子 —— 用滚烫的粥饭暖了民心,用透明的善举消了敌意,为那看似遥远的军改大业,铺就一条温暖而坚实的道路。

  窗外,寒星闪烁,京郊粥棚的余温仿佛顺着风飘来,带着百姓的感念,也带着未来的希望。

  而此刻的英国公府,李景隆正对着一盏孤灯沉思。

  桌上摆着今日从慈幼院带回来的小木马,是那个小男孩硬塞给他的,木头上还留着孩童的体温。

  他想起孩子们纯真的笑脸,想起小花那句 “民为邦本”,想起同善堂帐外百姓磕头的模样,忽然觉得,陈则宏父女所做的事,或许并非全是错的。

  这颗悄然埋下的种子,或许在将来的某一天,真的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长成参天大树。
  http://www.abcsee.cc/48157/8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