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海疆之柱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蜀汉章武八年(公元269年)冬,南中之地在经历海国秘闻带来的短暂遐想后,迅速被拉回严酷的现实。来自晋、吴两方面的战略压力持续加码,未有丝毫缓解。北疆鹰愁涧,大将军姜维虽凭借地利与精心部署屡挫晋将诸葛绪的攻势,然晋军增兵迹象明显,后勤补给线承受着巨大压力,漫长的冬季对守军而言更是严峻考验。东南海疆,靖海水军都督陈舟面临的局势更为复杂微妙:东吴交州刺史陶璜所辖水师的活动愈发频繁且具有挑衅性,数次逼近至可视楪榆港旌旗的距离,虽未发生直接冲突,但那庞大舰队的阴影,如同悬顶之剑,时刻提醒着南中政权海权的孱弱。而深秋那场罕见的飓风虽已过去,但对沿海舟械坊、盐田及民生的破坏尚未完全恢复。内忧外患之下,能否守住东南门户,保障“海路”这一生命线的畅通与安全,使其成为真正的“砥柱”而非“软肋”,成为关乎政权存亡的迫切课题。

  这一日,楪榆港内外气氛凝重。宜都王刘琏与靖海水军都督陈舟并肩立于新修缮的防波堤上,望着海面上若隐若现的吴军巡船桅杆,眉头紧锁。港内“伏波”号巨舰已结束飓风后的检修,恢复了雄姿,另有两艘新建的“乘风”级改进型战船也已下水舾装,靖海水军规模有所扩大。然而与港外游弋的、规模庞大的东吴楼船舰队相比,仍显势单力薄。

  “都督,吴舰近日巡弋范围又向我推进了十里,最近时,其斥候快艇几乎与我巡逻船队擦舷而过。将士们义愤填膺,屡次请战!” 一名年轻的水军校尉按捺不住怒火,向陈舟禀报。

  陈舟面色沉静,摆了摆手:“戒急用忍。吴军此举,意在挑衅,逼我先动手,便可师出有名。传令各船,没有本督将令,严禁擅起刀兵!然,需加强戒备,弓弩上弦,斥候船双倍派出,严密监视其一举一动,绝不可让其突入港区!”

  刘琏忧心忡忡道:“陈都督,如此对峙,终非长久之计。吴军势大,若其不顾颜面,强行闯关,如之奈何?是否需急报永昌,请朝廷增派陆师支援沿海?”

  陈舟沉吟片刻,摇头道:“王爷,陆师增援,固然可增强岸防,然于海战无补,反易授吴军以陆上挑衅之口实。海疆之事,终需舟师自决。当务之急,是尽快形成战力,并让吴军知我有所备,且绝非可轻侮之辈。” 他顿了顿,眼中闪过一丝锐光,“或许……该让‘伏波’号,出去走一走了。”

  几乎与此同时,永昌不韦城卫将军府内,一场关于东南海疆对策的高层军议正在紧张进行。北地王刘谌亲临,卫将军诸葛瞻、安南将军霍弋、秘书令郤正等核心重臣悉数在座。案头摆放着陈舟的最新急报,以及北地司整理的关于东吴交州水师动向的分析。

  霍弋首先发言,语气激昂:“殿下,卫将军!陈舟所报,吴军欺人太甚!海疆若失,则我通商之路断绝,南锦、海盐之利顿成画饼,更恐吴军自海路登陆,袭扰我腹地!末将以为,当立即从牂柯、永昌抽调精锐步卒万人,加强沿海戍垒,并命陈舟择机予敌迎头痛击,挫其锋芒!否则,彼必得寸进尺!”

  郤正则持重反对:“安南将军,万万不可!吴军水师之强,天下皆知。我舟师新创,实力悬殊,若浪战,必遭重创。陆师云集海岸,更易引发误会,导致陆海并进的全面冲突。届时晋军若趁势北攻,我将三面受敌,危如累卵!不若继续隐忍,遣使再赴东吴,重申盟好,以柔克刚,或可暂缓其势。”

  双方争执不下,目光都投向了凝视图表、久久不语的诸葛瞻。

  诸葛瞻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众人,沉稳的声音打破了僵局:“霍将军欲战,是为一朝之愤;郤令公主和,是为万全之策。皆为国家计。然,瞻以为,当下海疆之局,战不可浪战,和不可乞和。当以‘恃强而不畏,示弱而不怯’为要旨,行‘固本、慑敌、缓兵’之策。”

  他走到巨大的沿海舆图前,手指划过楪榆港及周边星罗棋布的岛屿、岬角,详细阐述其应对方略:

  “其一,水陆联防,固守要津。 命陈舟,水师主力不必困守港内,可依托近海岛屿设立前哨基地,与楪榆港形成犄角之势。一旦吴军来犯,可依托岛礁周旋,避其主力,击其侧翼,或依托岸基弩炮支援水师。同时,命霍弋将军,自牂柯郡调拨三千善射弩手,秘密增援沿海各险要隘口、烽燧,多备火箭、滚木,但不张扬兵力,使吴军登陆部队有所忌惮。此谓‘固本’,将沿海打造成刺猬,令敌无处下口。”

  “其二,有限示威,以慑代战。” 这是关键一步,“可密令陈舟,择一风平浪静之日,以‘伏波’号为核心,辅以所有‘乘风’级战船,组成特混编队,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出海操演’。航线可沿我控制海域边缘,但需阵型严整,旌旗鲜明,弓弩齐备,甚至可进行实射演练。目的非为求战,而在‘示形’!让吴军巡船亲眼目睹我‘伏波’巨舰之威,知我非仅有舢板小舟。同时,可故意让操演队伍靠近其巡逻路线,但严格保持距离,绝不先发攻击。此一举既要扬我军威,又要极有分寸,不给吴军留下开战借口。此谓‘慑敌’,使其知难而退,或至少增加其挑衅的成本。”

  “其三,外交斡旋,以拖待变。” 诸葛瞻目光深远,“郤令君可草拟一封国书,以陛下名义,遣一能言善辩之使,再赴东吴,面见孙皓或其重臣。国书内容不必提及近期摩擦,反而可感谢其此前遣使通好,并表达我朝愿与东吴共维南海商路畅通之意,隐约点明若商路受阻,于两国皆不利。同时可借海国秘闻之事透露西方或有强权,暗示南北对峙之格局,或受外来变数影响,促其谨慎。此谓‘缓兵’,争取时间,使我水师进一步成长。”

  “其四,内修战备,持之以恒。” 他最后强调,“命楪榆舟械坊,在保证质量前提下,加速建造新舰。命户部,继续优先保障水师粮饷、物资。命‘兴汉学宫’,加大招募、培养通晓水性、海战的子弟。海疆之固,非一日之功,需持之以恒。”

  诸葛瞻的方略,系统而务实,既展现了扞卫海疆的决心,又避免了战略冒进,得到了刘谌的认可。诏令迅速下达。

  楪榆港接到指令后,陈舟与刘琏精神大振,立即着手准备。十日后,一场精心策划的“海上大操演”如期举行。“伏波”号率领十余艘大小战船,列成严整阵型,破浪而出。弩箭齐发,射向预设的靶船,拍杆演练攻击动作,声势浩大。一支东吴的巡逻船队恰好途经远处,目睹此景,显然大吃一惊,徘徊良久后,未敢靠近,最终转向离去。此后数日,吴军船只的挑衅行为果然有所收敛,虽未远离,但保持了更远的距离。诸葛瞻的“慑敌”之策,初显成效。

  然而就在东南局势稍缓之际,一个意外的冲突差点击碎这脆弱的平衡。靖海水军一艘“乘风”级战船“飞云”号,在例行的远海适应性训练返航途中,于楪榆港东北约百里外的浓雾中,与一艘因迷失航向而误入汉军控制边缘海域的东吴中型运输船“横江”号不期而遇。雾中视线不清,双方一度极为接近,险些发生碰撞。吴船依仗船大,态度傲慢,呵斥汉船让路。“飞云”号船长是一名性格刚烈的老水师校尉,不甘受辱,据理力争,双方水手在船舷边持械对峙,剑拔弩张,一触即发。

  消息传回楪榆,陈舟惊出一身冷汗。他深知一旦交火,无论胜负,都将引发连锁反应。他当机立断,一面命港内舰队升火待命,一面亲自乘快船赶往现场,同时派出通译,高举节旗,要求对话。经陈舟竭力约束部属,并以“天朝礼仪之邦,不欺迷航之船”为由,强行命令“飞云”号后退避让,并赠与吴船淡水、食物示好,方才化解了一场迫在眉睫的冲突。吴船见状,亦顺势下台,悻悻离去。

  陈舟返港后,虽严厉斥责了“飞云”号船长的莽撞,但亦未深罚,知其本心为国。他立即将此事详情报予永昌,并自请处分。诸葛瞻览报,沉吟良久,对左右道:“陈舟处置得当,有古大臣之风。此事险极,亦幸极。险在几乎酿成大祸;幸在让我等亲历此等边缘危机,方知海疆对峙,如履薄冰。传令嘉奖陈舟临机决断之能,并通谕水师,日后遇此类事,当以陈都督为例,克己忍让,大局为重!”

  经此雾中对峙事件,南中上下对海疆风险的认知更为深刻。诸葛瞻进一步加强了对水师的管控和纪律要求,同时督促舟械坊加快造船进度。至章武八年底,靖海水军已拥有“伏波”级楼船一艘,“乘风”级战船五艘,及各型巡逻、运输船数十艘,初具规模。虽仍无法与东吴水师正面决战,但凭借岸基支援和灵活战术,已具备了一定的近海防御能力。

  而诸葛瞻派出的使臣诸葛尚,也历经艰辛抵达了东吴都城建业。尽管东吴朝廷态度冷淡,对重申盟好之事虚与委蛇,但亦未敢轻易撕破脸皮,东南海疆得以维持一种脆弱的、武装下的和平。

  年末,诸葛瞻巡视至楪榆港,站在“伏波”号高大的舰首,眺望无垠的大海,对陪同的陈舟、刘琏慨然道:“海疆之固,不在船坚炮利,而在人心与谋略。今我能于此与吴军对峙,非侥幸也。乃将士用命,工匠辛勤,朝野同心之果。然,此‘砥柱’之位,坐之不易。需常怀敬畏,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未来风浪,恐更甚于今日。”

  陈舟拱手道:“卫将军放心,末将等必竭尽全力,守此海门,绝不容有失!”

  海风猎猎,吹动“汉”字大旗,飘扬在南中的海疆之上。这道由智慧、勇气与忍耐铸就的海疆砥柱在惊涛骇浪中顽强地屹立着,为这个在夹缝中求生的政权守护着那一道渺茫却至关重要的生机。
  http://www.abcsee.cc/48382/155.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