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军屯沃野
最新网址:http://www.abcsee.cc
蜀汉章武九年(公元270年)夏秋之交,南中之地在历经陂塘之利的初步成效后,农业危机得以缓解,然府库粮秣依旧吃紧。北疆鹰愁涧,大将军姜维所部与晋将诸葛绪长期对峙,数万将士每日人吃马嚼,消耗巨大;东南海疆,靖海水军规模渐扩,水手兵卒亦需粮饷;加之永昌、楪榆、牂柯三郡官吏俸禄、学宫开支、流民赈济,皆仰赖于有限的田赋与海贸之利。大司农张质虽精打细算,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常感捉襟见肘。更为深远的忧虑在于,若战事持久,或海路有变,外购粮食之途断绝,则整个政权将面临断炊之危。单纯依靠民间赋税与不稳定商贸,已难以支撑“北进”这一长期国策。如何将庞大的军事力量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粮食的部分自给,做到“寓兵于农,兵农合一”,即推行“军屯沃野”之策,成为关乎政权能否持久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议题。这一日,永昌不韦城王府内,一场关乎“国本”的重臣会议气氛凝重。北地王刘谌亲自主持,卫将军诸葛瞻、安南将军霍弋、大司农张质、秘书令郤正等核心要员悉数在列。案头摊开着大司农府呈报的详尽粮秣收支簿册,触目惊心的赤字让众人眉头紧锁。
张质手持笏板,声音带着疲惫与焦虑:“殿下,卫将军,诸位同僚。去岁虽有陂塘之利,然仅能保部分军民用度不失。今岁北线战事未歇,水师扩编,加之去岁旱灾余波,三郡粮仓存粮,据核计,至多支撑到明年夏收前。若期间战事扩大,或再遇天灾,则……则后果不堪设想!赋税已无加征之余地,海贸购粮,价高且运输风险日增,非长久之计啊!”
霍弋身为武将,深知粮草重要性,沉声道:“张司农所言,乃实情。军中儿郎,空腹难以搏杀。昔日武侯屯田渭滨,与司马懿对峙,深得其利。我朝今据南中,虽地僻,然沃野亦有不少,可否效仿故智,令驻防将士就地垦殖,以补军需?”
郤正则捻须沉吟,提出疑虑:“霍将军之议,古已有之,确是良策。然,南中情形特殊。其一,可用之熟田,多已有民户耕种,若划为军屯,恐与民争利,引发怨隙。其二,士卒长于征战,疏于农事,且屯田需固定驻防,恐削弱机动作战能力。其三,屯田所需耕牛、种子、农具,又是一笔巨大开销,府库能否支撑?”
光禄大夫谯周亦持保守态度,缓缓道:“《左传》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兵者,专司征战,方为根本。令将士弃戈握锄,恐本末倒置,磨损锐气。且南中夷汉杂处,若军屯过于分散,易生事端。不若鼓励民屯,减免赋税,或更稳妥。”
会议陷入僵局。推行军屯,利弊交织,风险不小。
卫将军诸葛瞻静听众人争论,目光始终落在那幅标注着山川、河流、城池与军营的南中舆图上。他手指缓缓划过几处区域:北疆鹰愁涧后方较为平缓的谷地、牂柯郡东部人烟相对稀少的丘陵地带、永昌郡洱海周边新修水利灌溉区的外围、乃至楪榆港附近一些海滨滩涂……
良久,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声音沉稳地打破了沉默:“殿下,诸位。张司农忧粮匮,霍将军思良策,郤令君、谯大夫虑周全,皆为国谋之忠言。然,瞻以为,当此非常之时,需行非常之策!‘军屯’一事,非为与民争利,实为‘以兵养兵,固本强基’之必然选择!绝非权宜之计,乃长久之国策!”
他走到地图前,详细阐述其“军屯沃野”的系统方略:
“其一,选址布局,因地制宜,不与民争利。” 他手指地图关键点,“军屯之地,绝不占用现有民田。可择三处要地先行试点:一为鹰愁涧姜大将军防区之后方,哀牢山支脉间的‘平安谷’,此地相对平坦,有溪流可引,屯田既可供应前线,士卒亦便于轮换戍守与耕作;二为牂柯郡东部毗邻荆州边境的‘龙川坝’,此地地势开阔,然时有小股匪患或晋军斥候骚扰,驻军屯田,可巩固边防,开发边陲;三为永昌郡洱海西侧新修‘彩云陂’下游的‘滨泽地’,此乃新得之水浇地,正可试验军屯效率。此三地,或为防区后方,或为边境要地,或为新垦之土,皆可避免与民户冲突。”
“其二,组织管理,兵农分时,保持战力。” 这是关键,“屯田士卒,非全员为农。可采取‘分番屯戍’之法。例如,一部士卒(如一曲五百人)中,三分之二戍守、操练,三分之一专司屯田,定期轮换。屯田期间,重点演练土木作业、构筑营垒,实则亦为练兵。设立‘屯田都尉’,专司管理,由经验丰富、通晓农事的军官担任。收获之粮,大部充作军粮,小部可赏赐士卒,激励其积极性。”
“其三,政策扶持,府库支持,初期投入。” 他看向张质,“初期耕牛、农具、种子,确需府库拨付。然,此乃投资,非消耗。可命利器监、将作监优先打造一批坚固农具,调配部分官牛。亦可鼓励屯田军士自行驯养野牛。种子则由大司农衙门精选优育。一旦成功,日后可自给自足,甚至反哺府库。”
“其四,教化夷众,稳固边疆。” 目光深远,“于龙川坝等边地屯田,可吸纳周边愿依附的夷人部落,以工代赈,或授以耕种技术,使其逐渐定居,化夷为汉,实乃‘固边安疆’之妙用。”
诸葛瞻的方略,考虑周详,既明确了军事价值,也兼顾了民生与边疆治理,极具可行性。刘谌听罢,疑虑顿消,决断道:“卫将军筹划精当!便依此议!奏请父皇,颁行《军屯令》!着卫将军总揽其政,霍将军、张司农协理,速选址、定员、备料,务求今岁冬播前,初见规模!”
诏令既下,南中政权机器再次高效运转。大司农张质立即抽调精干吏员,组成“屯田司”,分赴三处候选之地实地勘测,划分田亩,规划渠系。安南将军霍弋则从各军抽调善于农事或沉稳可靠的兵士,组成首批屯田营,任命素有威望且通农桑的的老将军辅国将军董厥(历史人物,蜀汉后期重臣)兼任总屯田都尉,负责统筹。利器监赶制农具,各地官仓调拨种子粮,一场无声的“垦荒战役”悄然打响。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军屯推行,阻力重重。
平安谷地处北疆后方,气候高寒,土地贫瘠,且常受山区多变天气影响,播种不久便遭遇一场罕见的早霜,幼苗冻死大半,屯田士卒士气受挫,怨言渐起。
龙川坝边境,虽地势平坦,然土壤多砂石,开垦艰难。更棘手的是当地一个名为“邛都夷”的部落,对汉军在此大规模屯垦心存疑虑,担心侵占其传统牧地,屡生摩擦,甚至有小规模冲突,屯田进展缓慢。
滨泽地虽得水利之便,然新垦沼泽地,排水不畅,蚊虫滋生,疫病在屯田军中流传,非战斗减员严重。
朝中保守势力如谯周等人,闻知困难,再次上书,言“军屯扰民,天时不顺,耗费巨大,宜当暂缓”。
面对挫折,诸葛瞻展现出卓越的统筹与应变能力。他并未强行压服,而是亲赴一线巡查督导,针对不同问题,采取精准对策:
对于平安谷霜冻,他急令屯田司引进耐寒作物品种(如青稞),并指导军士搭建简易暖棚育苗,避开霜期,同时加强仓储建设,以防天灾。
对于龙川坝夷患,他请动在夷人中素有威望的牂柯郡守,亲自与邛都夷酋长会盟,划定清晰界限,承诺屯田军保护其安全,并开放互市,以盐帛、铁器交换其牛羊,成功化干戈为玉帛,夷人甚至主动提供耕牛租赁。
对于滨泽地疫病,他立即派遣太医署医官携药前往防治,并指导军士开挖排水沟,焚烧艾草驱蚊,改善卫生条件。
同时他奏请刘谌,对初期屯田成效不佳不予责罚,反予鼓励,并提高屯田士卒的口粮标准,有功者重赏,稳定军心。
至章武九年冬,历经艰难,三处军屯试点终于步入正轨。平安谷的耐寒作物顽强生长;龙川坝的砂石地被开垦成片,与夷人关系转暖;滨泽地的稻田在冬日暖阳下泛着绿意。虽然收获尚未可知,但希望的种子已然播下。
更重要的是,军屯之策,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连锁效应。屯田军士在边地筑堡修寨,无形中巩固了边防;与夷人交往,传播了农耕技术,促进了民族融合;大规模的垦殖活动,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开发。大将军姜维闻讯,亦来信盛赞,言北线将士闻后方屯田,知粮草有继,士气大振。
年末,诸葛瞻与董厥巡视龙川坝军屯区,但见田畴井然,堡寨相连,汉夷军民偶有往来,一片生机勃勃。董厥捻须笑道:“卫将军,昔日魏武帝屯田许下,得以平定北方。今我辈于此南疆沃野行此策,虽艰难倍之,然其利,或更深远。”
诸葛瞻颔首,远眺北方连绵群山,沉声道:“董公所言极是。此沃野所产,非止粟麦,更是国力,是信心。唯有仓廪实,府库充,我北进将士,方能心无旁骛,矢志克复中原!此乃真正意义上的‘积谷砺兵’!”
“军屯沃野”之策的成功推行,标志着南中政权在实现自我造血、夯实战争潜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为其在乱世中的持久抗争,奠定了最为坚实的物质基础。
http://www.abcsee.cc/48382/159.htm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abcsee.cc。ABC小说网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m.abcsee.cc